《 修辞 》教学设计
一、修辞格 1、比喻 定义 分类 举例 表达效果 备注 明喻1、他像一根电线杆。 化深奥(甲2、没有智慧的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为浅像乙) 显、化抽象为暗喻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具体、(甲2、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化概括是乙) 3、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 为形借喻1、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只2、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象。 例:复有乙) 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3、老鼠(比喻害人的东西)过街,人人喊打。 句像火车,单注:还1、她的声音像蜜,听着甜滋滋的。 句就是有一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小轿种特渺茫的歌声似的。 车。 殊的3、耳朵瞎了,眼睛聋了,鼻子听不见了。 比喻叫通感(移觉)。 “象”和“像”的用法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如“大象”。 1、他像一头猪。(比喻) 2、他像他爸爸。(不是比喻) 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 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 “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 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4. 好像、似乎、仿佛,如:雪梅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写) 1、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拟人或拟物) 2、一年,又是一年,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 3、海睡熟了,大大小小的的岛屿拥抱着,星星眨着眼睛。 4、高大的苍松,细心地呵护着脚下偷偷开放新鲜活泼,鲜明生动,妙趣横生。 的野花。 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他刚有点成绩,尾巴就翘到天上了。 3、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4、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的脸,下半身长在水里。 5、当考试结束后,他从教室里飞出来。 比喻与比拟 A、相似之处:者是以甲物比乙物。 B、区别:不管何种比喻,喻体一定出现(比较具体);而不管哪种比拟,拟体绝不出现(比较抽象)。 如:海燕像一位勇士。(比喻) 这勇敢的海燕。(比拟) 再如:他是一条疯狗。(比喻) 他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再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比拟) 1、大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2、读点鲁迅。(代指鲁迅的作品) 3、我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方斗:一棵肥硕的白菜„„(代作品,一幅画) 4、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勒腰带)结果代原因(挨饿)) 5、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有“蜈蚣”„„ 6、唯恐丢了乌纱帽。 7、革命同专的血是不会白流的。(代指牺牲) 8、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9、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A、相似:者是借别的事物来代替本体。 B区别:(1)构成的基础:借喻(相似性),借代(相关性)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借代,因为旌旗与部队有关而不是相似,烽烟与战争有关而不是相似。) 再如:朱门沉沉按歌舞。(借代) 突出事物 的形象特点,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使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事,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人、事来代替。借代:借用代替。 注:借代与借喻 ★(2)借喻可以改造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却不能改造为明喻或暗喻。 如:他瘦骨如材,像一根电线杆。(比喻) 电线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借代) 大白熊(语境中指人)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可改造为:他像大白熊一样呲牙„„) 大白熊(语境中指人)答应了我的价格。(借代,不可以改造成:他像大白熊一样答应了„„) (3)作用:借喻重在“喻”,借代重在“代”。 1、多读点鲁迅。(借代) 2、他就是21世纪的活雷锋。(比喻) 3、我们要做雷锋,而不是周扒皮。(喻代,即比喻构成的借代。再如:“圆规”……——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 4、夸张 夸大 1、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 1、芝麻大的官,还一开口就命令。 2、李医生给我看病,药还没吃,病就好了。 毛泽东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暗引《老子》) 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烘托气氛。 缩小 超前 5、引 用(语录、格言、谚语、典故、数字) 6、反语 明引 暗引 反话正说 正话反说 1、你真行!这么点小事你都干不好。 2、我谢你祖宗八代。 增强讽刺幽默效1、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果,或表达深刻意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2、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其实是“记住”) 涵。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受着这片土地。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启发读者思考;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 7、设问 自问自 答,或问而不须答 “疑问”是希望回答。 地表达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8、反问 只问不答,问句本笛即包含答案 1、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 A、相同:都是无疑而问 B、区别:反问是句子本身直接给出答案:将肯定问句改为否定陈述,将否定问句改为肯定陈述即为各自答案。而设问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必须通过读者对问题的解读另给出答案。 如: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设问)你难道不感动吗?(反问)你难道不激动吗?(反问)你不以我们这个社会有这样的人而自豪吗?(反问) 1、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设问与反问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和说服力。 9、对 比(对照) 2、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3、对人民,他像春风,融冰化雪;对敌人,他像步枪,弹雨无情。(又是对偶) 使描述的对旬的特征更突出、鲜明 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0、结构相同对偶 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连接起来表达相对的意思。 11、三个或三排比 个以上词组或句子在语形上正对 对偶讲求形式对称;对比讲求意义对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烈日里,地球升温成火球;月光下,地球降温为冰蛋。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反对 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感。 串对 1、住宅的寒碜,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2、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 增加节奏感,富有音乐美;加强语 组织得具有某种相似性(结构相似,字数相等,话题的关键词语相同) 12、有意重复反复 使用同一词句。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3、只要黑人仍然„„满足。 只要„„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满足。 势,有篮球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 突出重点,反复咏叹便于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抒发感应该感谢母亲,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事;我应情,增强该感谢母亲,她教会了我什么是幸福;我应语言的条理性和节该感谢母亲,她教会了我什么是感恩。 奏感。使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这句语言整齐话是排比句吗?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是什么?有序而又加环起(是排比,也是反复) 1、排比要求三个或以上词句,而反复二个或伏,充满音乐美以上词句; 2、排比的词句是结构相似,而反复的词句是感。 相同。 某特务:雨天路滑,路上小心。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2、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坐在沙发上。 1、她中有你,你中有她。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4、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 13、 双关 14、 顶真(蝉联、联珠) 回环 把两个字词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语片断紧紧连在一起,其实回环就是在顶真的基础上再将首末相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 回环与顶1、回环:甲„„乙,乙„„甲。 2、顶真:甲„„乙,乙„„丙,丙„„ 连。 真的区别 分类 二、句式的变换 1、常式句与变式句 定义 举例 表达效果 备注 变式句: 改变句子正常语序的句子。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分析:主谓倒装表达了水生嫂想了解原因的急迫心情。 2、四大名著只是有名,并不能代表它们的思想是科学的,我认为。 分析:宾语前置,强调了“我”的观点,使语义表达更突出。 3、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 分析:定语后置,突出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凄惨处境。 4、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哀伤和不平,为小悦悦,为自己,为受到不公待遇的所有人。 分析:状语后置,使句子语气缓慢,低沉,从而突出了“我”为小悦悦等人的哀伤和不平之情。 长句示例: 1、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分析:定语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细致,体现了鲁迅的伟大。 2、金正日是朝鲜伟大领袖、天赐大将军、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我们星球的卫士、众神之神、21世纪的北斗星、所有杰出将军中最杰出的将军。 短句示例: 1、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 分析:充分表现了闻一多悲愤交加,义愤填膺的激烈愤怒之情。 变式句中发生变化的句子成分往往是要强调的部分(语气上、语义上、感情色彩上、使用场合上的强调) 2、长长句:指 句和使用的词短句 语多,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指使用的词语少,结构和内容比较简单的句子。(长短是相对而言的) 长句:结 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 短句:结构简单,表意乘法,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激烈,紧张,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3、整句(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和散句 整句示例:我们分担寒潮、风雪、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致橡树》 散句示例: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冬天》 分析:此段话,句子字数不一,结构不同,用的全是散句,把老城的可爱,山水的充满温情活画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老城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句:形 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突出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 散句:不拘一格,散而不乱,自由活泼,富于变化美,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 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既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的整齐美,又有自由活泼,变化多样的变化美。 4、口语和书面1、结构: 口语:松散,书面: 语 严密。 2、句式:口语:灵活多变
课后练习:
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 2、他就是21世纪的活雷锋。(比喻) 3、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比拟)
4、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比喻、比拟) 5、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借代)
6、你嘴上抺了蜜啊,说话怎么这么甜。(通感或者说比喻) 7、前面那个人好像是李明。(没用修辞格)
8、牵牛花在月里像一只耳朵,偷听春天的情话。(比喻、比拟) 9、他长得像座铁塔。(比喻、夸张)
10、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对偶、比喻)
11、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忘记了一切„„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比拟,反复,排比、对偶) 12、有人开凤妖的玩笑:“凤妖,你怎么不说话,还想那个„„‘北京话’哪?”(借代)
2009年春考试题:
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解:据《现代汉语词典》,“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灵巧”的释义是“灵活而巧妙”。如果我们认定该词使用不当,可以从语法角度分析,理由就是“主谓搭配不当”。“聪明”的使用对象显然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某个事物,大多数情况下,应指人类,用来形容受大脑支配的“手”显然用词不当。而从修辞角度,我们可以认定它使用恰当,实际上作者是为了突出“手”中凝聚的智慧。这里实际上使用了“移就”的辞格。这种修辞中学课本中也出现过多例,如“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纪念刘和珍君》),用“浓黑”来修饰“悲凉”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都知道,语法负责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负责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逻辑负责的是“通不通”的问题。考量一个词也有这几个角度。
答案:(2分)认为使用不妥的,可从语法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词义辨析的角度判别(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或词语的搭配),指出其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
认为用词恰当的,可以“聪明”一词不仅体现人类双手的灵巧和神奇,而且说明它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