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借鉴构式理论及马庆株先生提出的动词自主性观点的基础上,分5章对“V上N”结构及其成为“V上N”构式时的动词V、“上”和名词N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V上N”结构中的动词V有行为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等3类。
进入“V上N”构式后,动词为自主动词的,其自主性可能发生变化,而动词为非自主动词的,其自主性不发生变化,仍保持[-自主]语义特征。此外,“V上N”结构中的名词N,按照意义可以分为表人和事物的名词、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等3类;按宾语类型可以分为客体宾语、处所宾语、结果宾语、对象宾语、使动宾语和数量宾语等6类。
通过对“V上N”和“VN”进行比较发现,“V上N”构式中,有4个同形异质的“上”:“上V1”、“上V2”、“上趋向”和“上结果”。“上V1”是包含增加等义的实义动词,“上V2”是行为动词和趋向动词,“上趋向”是趋向义,“上结果”是结果义。
根据动词V、“上”和名词N搭配的不同,“V上N”有不同的构式义,总的来说“V上N”构式具有[+目标实现]、[+固定]、[+结果]、[+终点]、[+开始]等构式义,同时,构式内的动词V、“上”和名词N相互制约。此外,可以从[+结果]义和动词V、“上”、名词N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针对“V上N”结构不同的组合方式、“V上N”和“VN”的不同来进行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