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 历史 经济 政治 军事国防 文教 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 “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
德国文化地理
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
德国文化地理
1.2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1.2.1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史上,拿破仑战争、纳粹第三帝国的侵略战争是以盟军挺进巴黎或直捣柏林,拿破仑沦为阶下囚、战争恶魔希特勒饮弹自杀而结束。一战后德国失败的结局则有些特别,它是在德国军事当局感到胜利无望,主动向美国要求举行停战谈判,在美国居间调解下,以德国投降,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的方式结束的。
一战之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的屈辱,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
德国文化地理
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导致1948年东西德分离,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德国在此时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1.2.2.1德国对二战的处理
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1970年冬,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他跪倒在纪念碑前为德国曾经带给犹太人民的痛苦跪下了。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希望能得世界人民的宽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弥补曾经给世界带来的痛苦,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深沉和反思精神给所有二战的受害者精神上的补偿,对历史和事实的尊重,这样虔诚赎罪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民族高尚的灵魂,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时也使得德国迅速回到了世界舞台。
1.3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历史上的多次分裂给德国人民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带来了一个民族的飘离感,但是德国的多次分
德国文化地理
裂也使得德国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统一。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国家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在国际上地位受到影响,一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必须要依赖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总是德国是最初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但是手握科学技术,没有良好的环境提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也难以快速发展。因此,在1990年最后一次分裂后的统一带来了德国经济上的繁荣,二战后,德国在世界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和谐稳定的国内关系的基础上的。
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充满艰辛。17世纪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其领土上存在着300多个大小邦国,1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几十个帝国自由市,它们各自为政, “各邦诸侯,无论其邦土大小如何都一样地创立自己统治范围内的专制主义政权“[12j。面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诗人席勒满怀悲愤地拷问着:“德意志,你在哪单?我找不到那个地方!“文人骚客、政治精英都在问着相同的问题。18世纪中叶后,当邻近的英、法两国开始rL业革命而成为世界强国时,德国却仍在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努力。1848年革命后,迅速崛起的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扛起了民族统一的大旗。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及法国的三次战争,普鲁士终于用“铁和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完成了经济起飞与国家崛起。
2地理情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海岸线1333千米,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地势北低南高。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在德国与奥地利边境上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中部为中德高地,由山岭、高原、盆地和河谷平原相间组成。
德国文化地理
北部为北德平原,沿岸低地多沙丘、滩地、沼泽、 湖。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运河沟通各河,交织如网,航运繁忙。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属温带气候,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1月—5~0摄氏度,7月14~19摄氏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3552个乡镇,14808个地区。
德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之国。它为旅游者提供了罕有的丰富多彩的值得游览的城市与风光;吸引着人们来了解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各种形式。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岸边和岛屿上,海洋性气候温和宜人。荷尔斯泰因和梅克伦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连忘返。中等山脉地区和阿尔卑斯山是徒步旅游者涉足为快的目的地。莱茵河、美因河、摩泽尔河、内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萨勒河的河谷充满了浪漫色彩。远离交通干线的大约100多条旅游之路,例如“德国童话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国葡萄园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风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园诗般的古老城市和村庄。这也使得德国的第三产业十分的发达,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这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
3政治和外交概况
3.1政治体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
德国文化地理
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德国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绿党、基民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共产党、共和党等.
3.2外交政策
德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使国际投资、资金和信息流密切交织。新的非对称威胁取代了冷战时期的对称威胁。国家结构受到侵蚀、恐怖主义、不受信任的政权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贫困、社会不公正现象、传染病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凸显,威胁到世界的安全与繁荣。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其他地区发生的冲突视而不见。世界各国只有在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框架内紧密合作,才能应对这些威胁。主张加强预防外交和多边合作,实现民主、法治、人权并促进全球化的公正发展。
所以,德国奉行与西方结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点依次是:推动深化和扩大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以欧洲为核心传统友谊,巩固与北约的关系并致力于建立欧洲独立安全和防务体系。默克尔总理上台以后,加强同美国的紧密联盟,加强跨大西洋两岸经济合作,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在经济上大力开拓中东欧新兴市场,加强与中国,印度等有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求在以联合国为框架国际组织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以德国为重心的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不可小觑的力量,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的发展,在德国在欧洲通达的外交政策都对其起促进,欧盟是德国强有力的依托。
3.3 国防军事要览
总的看来,德国国防政策主要是为实现世界政治大国的总目标服务。其战略是:继续
德国文化地理
依靠北约集体防御,并借助北约东扩维护自身安全。积极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并借助在地缘政治和历史渊源上的优势,扩大在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影响,最终实现东西欧融合,建立以欧盟为核心的全欧安全秩序。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跻身世界政治大国行列,力图在维护欧洲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军事战略为:德国统一后,根据欧洲战略形势的变化,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原来主要依赖北约核威慑来对付欧洲的大规模战争,转变为投入常规力量同盟国一起“处理”欧洲的局部危机和对付局部战争,特别是重视通过控制局部性冲突达到确保本国安全和欧洲稳定的目的。其要点是:在军事战略思想方面,从过去主要针对苏联、华约集团的“前沿防御”转为准备以对付各种危机为主的“多方位防御”。在军事部署方面,由过去的“前沿部署体系”改为“均衡兵力部署”。在作战方针上,由过去对付可能在德国本土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转而应付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
3.3.1二战的德国带来的军事创新
当时德国是战败国,虽然受各方面限制但秘密制造的武器装备及当时的作战思想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说是当时一流的军队。装甲车辆的研制及闪电战术的应用,使当时各国都不重视的坦克,现在成为陆战中的主力,并形成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的作战思想。空降兵的诞生也在诺曼底登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号称狼群的潜艇,让潜艇从侦察用途转为攻击用途,到目前其在海军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也让后人知道消灭潜艇飞机比军舰更容易。德国秘密研制的武器装备都对推动世界军事装备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和前苏联是最大的收益者。攻入德国的两国分别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专家,喷气飞机使飞机的设计完全更新。V2导弹造就了目前种类繁多的各类型导弹。幸好希特勒不相信原子弹,不然那场战争的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战争是残酷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技术创新对现今世界的影响不容否认。
德国文化地理
4 经济概况
德国是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GDP是38180亿美元。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且与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德国经济决定整个欧洲经济。作为西方七个经济强国之一,德国经济在欧洲稳坐第一把交椅(等于英、法总和),被称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其GDP占欧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贸易中欧洲占36.9%,而德国本身就占了欧盟的一半。德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型国家。出口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3,因而扩大出口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强势决定了国家的的世界地位,在综合国力中其它方面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达,而其他方面的成熟同时也促进的经济的进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资本积累和科技发展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1东西德问题
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同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
德国文化地理
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虽然德国已经统一,柏林墙给德国的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到现在为止,德国的东西部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严重的不平横,这也导致了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制约着东西德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东西德国合并,原东德强制性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企业一夜之间由国有化转变为私有化,还有许多企业倒闭。私有化后的企业员工平均数是以前国有化的1/10,由此产生大量的失业者。统一给德国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困惑。东部改造给国家带来的负担达1000亿马克,以至到1997年不得不从税收中拿出24%的金额用于偿还旧债。巨额的财政负担使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数不断增加,1997年底失业率为11.4%失业人口约438万。
5文教礼仪
5.1文化走向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德国人崇尚音乐,
德国文化地理
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世界级音乐大师。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德国也是哲人和诗人的国度。
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德国人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5.2教育方面
5.2.1社会教育
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德国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文化地理
5.2.2家庭教育
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条文的内容:6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 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由此可见,德国在家庭加油方面的成功之处由来已久,这与德国哲人辈出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德国的崛起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德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这些都得益于德国对教育文化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二,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当然包括德国,这在经纪商和政治上给德国的崛起提供了保证。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德国重视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并没有中断和受到致命的破坏,这为战后短短几十年间德国的迅速复兴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第三,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完成了真正的统一,同时外交政策清晰。这使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完成经济全球化做好了铺垫。第四,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合理,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使得发展迅速。第五,高素质的国民。一个国家的崛起绝不可能是简单的经济军事的强悍,强国有赖于一个优秀民族的支撑,日耳曼人受哲学与艺术的熏陶,宗教信仰与科学技术并驾齐驱,一个兼有信仰与智慧的民族,一个在艺术和精神世界中驰骋的国家,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毅力而不倒。
德国文化地理
文献: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315120100d13x.html
2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8634/8634311.shtml
3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htm?fr=ala0
4http://iask.games.sina.com.cn/b/11342101.html
5http://www.zwwx.com/xinxi/852636/
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559849.html
7http://iask.sina.com.cn/b/7479142.html
8http://baike.baidu.com/view/1374868.htm
9期刊《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卷《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作者:刘金源 孙晓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