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华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3期
李 华
(朔州市朔城区农委农技中心,山西朔州 0360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延伸。近几年,全国很多省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合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谈谈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法
1)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要保护原状。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要发展生态农业。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为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5)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要典型引领。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乡镇先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2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2.1 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做到:
2.1.1 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1.2 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2.1.3 改造林木。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
2.1.4 改造基础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当地风貌和地域特色。
2.2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2.2.1 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乡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环境清洁。
2.2.2 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2.2.3 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池,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2.2.4 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2.2.5 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绿化,建设村中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2.3 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化体系。
2.3.1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3.2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乡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
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的特色农庄,建设生态旅游村。
2.3.3 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2.4 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2.4.1 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理念,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4.2 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2.4.3 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m视野范围内的坟墓采取绿化覆盖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2.4.4 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3 效果
1)统筹了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建是综合性工程,通过工业化、信息化提升农业,通过城镇化带动农村,通过城乡一体化创新机制,形成了工与农,城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净化了乡风,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