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ll卷第2期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25・ 索分析系统,为人们学习、应用方剂学知识提供了方便。李 行走时操作,这对于经常要走动的医护人员而言很不方便。 相比之下,西医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层面较为深入 一长秦等L9J研究了《中医药内科疑难病证微机咨询系统》,建立 有中医辨证模拟系统、西医咨询系统和综合查询系统,其中 医辨证模拟系统设有症状数据库、证型数据库、方剂数据库、 中药数据库,还有实现所有这些数据库之间联系的综合数据 库。台湾学者郑振鸿u 0J研究了《中风中医证型诊断配药系 统》,该研究选取36例中风后遗症的案例进行计算机中医诊 断配药实验,诊断系统准确率达75%,配药系统准确率达 86%。此系统除了诊断与配药功能外,还可在网络环境中使 些。除了基于PC机的各种应用系统以外,目前已有人在 掌上电脑产品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一些应用程序,实现如查 房记录、膳食管理等功能【¨ 5l。杨义姣等【 】运用WLAN 技术和PDA无线终端组建了体检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 医院体检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延安医科大学刘延洲["J 结合目前使用的PDA查房系统,设计出医用移动触摸式查 房专用机,作为医生查房时使用的操作电脑平台,配合合理 用,提供医师网上辅助诊断和开方服务。山东中医药大学的 汤立红、林宁等…J研究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一套进行 医、护、药、技等临床信息处理和医院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 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把数字化医 疗设备、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 床作业集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网络系统,网络内各种数据 流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数据为医院各类人员提供及时、准确 的信息源,实现了临床作业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的裴丽u J针对目前中医古籍文献利用的薄弱问 题,提出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到中医古籍文献的分析处理过 程,为深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提供一个智能化的信息支持系 统。此外,还有湖南中医药大学谢梦洲等[13]在全面研究整 理中医诊断学古代著作、现代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研制出 了《中医诊断学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自行组建的专用数据 库和用C++程序语言专门设计而成的软件两部分构成,实 用性强,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几 乎不用输入文字,只用鼠标点击便可以迅速查找检索到所需 资料,并具有二次检索和文字的打印、放大/缩小等功能,并 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以上案例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的今天,计算 机以其强大的记忆、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归纳、计算、统计 等能力,正被逐渐应用于中医研究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智能 化正在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潮流。 2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文献,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 用还不够深入和广泛,现有的各种中医诊疗信息系统还存在 种种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成本较高,难以普 及。由于现有的各种中医诊疗信息系统大多基于X86体系 结构的PC兼容机,若要推广应用,须为每位医务人员配备 PC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成本较高,不利于成果的普及和推 广,而且大多数功能不是必需的,造成较大浪费。②移动性 和便携性能较差。抛开台式机不谈,即使配备笔记本电脑, 也会使医务人员增加2~3kg的重量,而医务人员工作时流 动性较大,经常会穿梭于各病室,真正坐下来的时间并不多, 笔记本电脑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况且,一般笔记本电脑电池 只能维持2~3h,远低于医务人员的日平均工作时间。③操 作不便。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一般依靠键盘实现文字输入, 没有手写输入功能,且操作时须借助桌椅,难以实现站立或 的医院信息化操作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医生查房速度和质 量。此外,在美国,PDA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信息处理,可满 足医院各种特定需求。在执行医嘱时,护士按PDA信息在 患者床边完成护理执行,并随时将执行情况记录、反馈,做到 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减少成本。在查房时,采用PDA下载 患者的有关数据、医师的医嘱及执行信息。在患者使用药物 时,可通过按钮方式核对药单,并对执行情况及护理记录实 时监督。当阶段工作完成,可将有关查考信息上载系统,从 而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u引。 这些案例表明,西医在信息化程度上较中医更为先进, 反映出中医信息处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但从中也可看出 一些不足:这些案例大多是以现成的掌上电脑或PDA产品 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的产物。由于掌上电脑或PDA的开发 商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不愿公布一些关键技术 资料(如源代码、电路图等),造成二次开发者对所采用掌上 电脑的软硬件平台架构知之甚少,得到的技术支持不够,故 开发过程中限制较多,所实现的功能较为有限,并且扩展空 间小。此外,这些医疗信息处理工具高度依赖于具体型号的 掌上电脑或PDA,如果其一旦停产,将不利于二次开发者劳 动成果的传播与推广。只有实现软硬件产权自主,才能突破 这些限制,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3趋势与展望 针对以上不足,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一种体积 小、容量大、耗电省、成本低、操作方便的嵌入式信息处理工 具来弥补这些不足。而掌上电脑以其超大的容量、小巧的体 型、强劲的性能,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方案。因此,针 对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的特殊需求,研发一种自主产权的 高智能化中医掌上电脑,专用于中医药数据信息的处理,实 现方剂、中药、病案、专家经验的录入、查询、管理与网络共 享,是当前中医诊疗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中医药 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中医药成果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目前,在铁路、电力、勘测、教育、物流等很多领域,都已 经出现了专用的行业掌上电脑,但是在中医临床与研究领 域,至今还没见到相关报道。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和中医行业的与时俱进,中医诊疗信息系统将朝着智能 化、小型化、网络化、海量存储的方向迈进,中医药这门古老 的学科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夺目光芒,为保护全人类的身体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Joum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8,Vo1.11 No.2 康、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评[J].中医药学刊,2003,21(9):1598. [10]陈榕虎.台湾地区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中医研究概 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78—80. [11]汤立红,林 宁 中医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设计 [J].中国医药卫生,2005,6(6):110~111. [12]裴丽.中医古籍智能化信息系统研究[J].中医药信 息,2005。22(3):1. [1]任廷革,萧旭泰,刘晓峰,等.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 ——中医信息学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 91—92. [2]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现代中医信息技 术的应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 (6):50~53. [13]谢梦洲,瞿年清,袁肇凯,等.中医诊断学信息系统的研 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3):54—55. [14]朱涛,尹燕,王泉云,等.利用掌上电脑进行疼痛治 疗查房[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3):191—192. [15]田巨龙,王作卿,詹超云,等.医院数字化膳食管理系统 的开发研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2):1114— 1116. [3]张蕾.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诊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05,3(7):8—9. [4]孙飞,薛霁,徐丹.计算机中医诊断系统的研究思 路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33—534. [5]杨爱年,王97—98. 栋,郭晓蓉,等.《中医专家百病智囊》的开 发及其发展契机[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12): [6]于萍,齐亚萍,张琦.电子计算机辅助中医虚证的鉴 红.高智能化中医辨证论治软件的 [16]杨义姣,鲁五一,赵虹.基于WLAN和PDA两医院网 络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5,20(1):63—67. 别诊断[J].包头医学,2003,27(2):27—28. [7]杨殿兴,彭明德,林25~28. [17]刘延洲.医用移动触摸式查房专用机的设计思路[J].中 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420. 测试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3): [8]熊玲珠,胡勤辉,曾东昱.方剂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的构建 [18]周 颖.美国医疗信息化特点与思考——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培训团访美心得[J].中医药国际参考,2006, (5):5—6. 方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4):66. [9]李长秦,刘国强.疑难病杂证微机咨询系统的研究及述 (编辑汤敏华) 论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 蒋基昌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原则 中囤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86(2008)02—0126一o3 530001) 术语是某门学科的专门用语,具有专业性、单义性、精确 性的特点。中医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中医进行语 言交流的基础。由于中医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的英译并非阙如,而是译法多种多样,缺乏标准英译。”之所 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中医翻译工作者重实践轻理 论,各自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为翻译好坏的标准。其实,翻 译的问题首先是原则的问题,其次才是词汇的问题。但到目 前为止中医术语英译还缺乏统一标准的原则。本文探讨了 中医术语英译的五条原则,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对中医术 语英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所裨益。 背景。中医术语除了一般术语具有的特点外,也有着其本身 固有的特点,与文学、历史学、天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有着紧 密的联系。中医术语的模糊性、歧义性等特点使中医术语的 英译显得尤为困难。 《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外文出版社。2002)的编者 谢竹藩教授在该词典的编者序中指出:“最艰巨的工作在于 名词术语的英译对应词。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中医名词术语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译名要准确,词形简明,符合标准 化名词的要求,是中医术语英译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收稿日期:2008一o3—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