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综合素质达标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 号 得 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3分)
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对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勾勒(lè) 摇曳(yiè) 逶迤(yí) 千钧一发(jūn) ....B.一绺(liǔ) 搀扶(chān) 魁梧(kuǐ) 沧海一粟(sù) ....C.高粱(liɑng) 威胁(wēi) 铁锹(qiāo) 迥然不同(jiǒng) ....D.入场券( juàn) 竹匾(biǎn) 伽蓝(jiā) 囫囵吞枣(lún) ....2.“蓏”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面哪一项有关?( )
A.繁密的叶子 B.植物的藤蔓 C.动物的爪子 D.瓜类植物的果实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哪一组?( )
A.洒脱 外槟 呆头呆脑 心惊肉跳 B.干燥 尽量 大步流星 念念有词 C.沙漠 忧虚 全神贯注 汹涌澎湃 D.伶俐 潮讯 荡漾 断断续续
4.“稻粱菽,麦黍稷”中的“______”不属于“五谷丰登”中的“五谷”。“五音不全”中
的“五音”不包括“______”。横线处填入的字恰当的一项是( ) A.粱 发 B.菽 角 C.黍 徵 D.稷 商
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上,瓜果飘香,花灯多彩,游人________。戏剧表演的舞台上,武生唱得________, 那一招一式,一看便知是________,令人不禁拍手叫绝。 A.络绎不绝 有板有眼 科班出身 B.络绎不绝 有板有眼 粉墨登场 C.车水马龙 行云流水 粉墨登场 D.车水马龙 余音绕梁 科班出身 6.下列加点词用的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A.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唱红脸,有的唱白脸。 ......
1 / 10
第三部分 总 分
B.虽然曲终人散,但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唱腔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C.让搞设计的李工程师去做群众工作,显然他不适合干这一行当。 ..D.到场捧场的年轻观众寥寥无几,看来戏曲并不被年轻人所喜爱。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C.“我? ”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D.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8.关于“小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
A.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B.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 C.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D.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9.以“东东努力提高习作水平”为中心习作,以下材料,合适的是( )
①为了解决一道应用题,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②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经常写观察日记。 ③为了出好班级板报,他在星期六回到学校,忙了一整天。 ④在阅读课外书时,他摘录优美的词句,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
⑤每天清晨,他都要朗读课文和其他的好文章半小时,已经坚持了很久。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10.六年级的同学们正在展开有关“古诗词学习方法”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B.古诗词只要熟读成诵就行了,不用理解意思。
C.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D.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11.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
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①东方刚露出晨曦。②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待着。③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了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洒在睡莲身上。④中午,太阳火辣辣
2 / 10
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去乘凉了。⑤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12.最能概括下面语段的意思的一项是( )
全民参与是环保实现的基础。作为普通民众,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少开一天车、少抽一根烟、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浪费一点粮食;多节约一点水电,合理使用纸张;学会垃圾分类,支持资源再生,正确处理电子垃圾……当我们每个人都将这些点滴行为切实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思想到行为上真正落实了之后,就是全民参与环保真正实现的一天。 A.全民参与是环保实现的基础。 B.践行环保理念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C.学会垃圾分类,是参与环保行动的一种方式。 D.我们要从思想到行为上真正落实环保理念。 二、读拼音,写词语。(6分)
gāng qín xiù zi néng yuan ( ) ( ) ( ) jiǎn yuè píng dàn dǐ yù ( ) ( ) ( ) 三、根据情境写诗句。(3分)
1.来到杭州西湖,乘船赏景,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真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2.望着奔流不息、浪涛汹涌的黄河,我吟诵起了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来到乡村,看见青山绿水,我心情十分愉快,不由得想起了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37分)
(一)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3题。(6分)
材料一: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邮票上面的福建民居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
3 / 10
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
材料二: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镇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时好几十年,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材料三: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的作品必须是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如编织、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承启楼代表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
( )
(2)阅读材料,可以用“环环相连”这个词语来概括承启楼的造型特点。( ) (3)面具、神话、针织、剪纸、土楼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4)承启楼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时好几十年。
( )
( )
2.你认为下面哪一项能概括承启楼的特点?( )(2分)
A.祝振家声,孝悌恭谦成世训;元基创业,光前裕后起宏图。 B.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 C.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D.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3.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面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吗?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闽南春卷(12分)
张文华
寒冬还未走远,春已袅娜而至了。看着窗外抽绿的草芽,天空掠过的燕子,心也不再
4 / 10
慵懒。挽起袖子,做一份家乡闽南独特的春卷,用春的气息驱走冬的阴霾。
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人们都要吃春卷。所谓春卷,就是将各种蔬菜切丝炒好,用饼皮卷在一起。做饼皮要用筋道的面粉,还要搅个鸡蛋,这样饼皮才有嚼头。配菜原料可选的很多,有一样不可或缺——海蛎,清明前后海蛎是最肥美不腥的。闽南春卷的主要材料有豌豆、肥瘦猪肉、海蛎、胡萝卜、地瓜粉、豆腐皮、鱿鱼、花生、葱、海苔丝、油、盐、面粉、鸡蛋等。做法如下:第一步,把胡萝卜、豌豆分别处理成丝和丁后加盐炒熟。第二步,把海蛎、地瓜粉、鸡蛋、葱、盐等混合做成海蛎煎后,切成约1/4掌心大小的块状。第三步,将鱿鱼切成圈加盐炒熟,豆腐皮加盐炒熟,把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条炒熟。将炒熟后的猪肉、豆腐皮、鱿鱼、海蛎煎、胡萝卜丝充分炒混在一起(豌豆丁不用混入,豌豆经过多次翻炒易软掉,会失去清脆的口感)。第四步,将花生炒香后,放入搅拌机内搅成花生碎后加入白砂糖。第五步,将面粉用温水和鸡蛋和好,小火烙熟成饼皮。第六步,在做好的饼皮上涂辣酱或芥末等,将海蛎煎、海苔丝、豌豆丁和炒好的菜丝按顺序放到饼皮上,卷好即可食用。吃时一般还要配上牛骨汤。若能忍着不吃,将春卷封口处涂上面糊,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酥菜嫩,吃起来又别有一番风味。
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杜甫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四时宝镜》中也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卷传至闽南,一变而成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据说与郑成功有关。清初,郑成功与清廷对抗,围困漳州7个月。此间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幸存者仅一二百,一时间城中尸体堆叠,一派惨象。守城清兵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埋葬了。幸存百姓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以春卷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节食用春卷,以示不忘。
但对我而言,吃春卷更是一种思乡情愫。小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弟弟的脸颊就会生皮癣,不但不好看,有时还痒得想用手抓。母亲认定是我们的身体里缺乏营养,便用不同的蔬菜为我们姐弟做春卷。说来也奇怪,平时最不爱吃的胡萝卜、豆芽,包装成春卷后,我俩竟毫不挑剔,有时一次能吃三四个,这时母亲在桌边慈祥地看着我们,眼里全是笑意。对于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美食恐怕是无法抹掉的记忆。又是一年春来到,故乡却在千里之外,但愿从母亲那里学做的春卷可以解我的思乡之愁。(选自《都市晨报》,有改动) 1.制作春卷的饼皮得搅一个鸡蛋,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2分)
A.丰富春卷的营养成分。 B.增强春卷的香味。 C.使春卷的饼皮更有嚼劲。D.使春卷的色泽更诱人。
5 / 10
2.春卷的配菜必须经过的一道工序是什么?( )(2分)
A.加盐和糖炒熟。 B.用盐、糖、料酒腌制几分钟。 C.切成丝或丁。 D.炒(煎)熟或炒香。 3.哪一项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2分)
A.春卷的制作过程。 B.关于春卷的传说。 C.春卷名称的来历。 D.春卷的形、色、香、味等。
4.把文中的地方风味小吃称为春卷,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2分)
A.食品流行的地域。 B.时令。 C.制作食品的材料。 D.历史人物。
5.“相传在唐朝,就有在立春吃春卷的习俗”一句中,“相传”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19分)
①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不久,上海沦陷。
②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到了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请他到电台去为他们播一次音。虽然并没有明说播音的内容,但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于是,他便以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
③然而,日本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梅兰芳平时性情温和,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发怒了。他明白,虽然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但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于是,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④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6 / 10
(yú)?”作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⑤当然,梅兰芳也意识到,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扰就一天不会停止。深思熟虑之后,梅兰芳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
⑥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滞留在香港达四年之久。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________________。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⑦香港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又三番五次地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
⑧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
⑨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⑩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最终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轮番登门,有的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有的说“因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与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失去性命。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的痴心妄想。
⑪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1.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唱( )角。(2分)
A.生 B.旦 C.净 D.末
7 / 10
2.“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对句中“斩钉截铁”的理解错
误的是( )(2分)
A.“斩钉截铁”的意思是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B.“斩钉截铁”写出了梅兰芳坚定的决心。 C.读这个词时要带着同情的语气。 D.“斩钉截铁”体现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3.下列句子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B.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 C.“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 D.梅兰芳终于……那便是“蓄须”。 4.下列对梅兰芳一直难以排解的苦闷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生活的困顿,让梅兰芳难以忍受。
B.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让他每天提心吊胆。 C.一天天老去令他很痛苦。
D.他需要想出太多的借口拒绝日本人不间断的骚扰。 5.下列哪一项的内容最适合填在第⑥段的横线上?( )(2分)
A.失去展现自己艺术价值的登台演出的机会 B.失去自己追逐艺术、热爱艺术的赤诚之心 C.失去自己长久以来努力塑造的形象
D.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6.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历史上很少有“优伶”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 B.这句话赞美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 C.句中“摔破饭碗”的意思是丢了工作。 D.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著名画家丰子恺的疑惑。
7.本文写了关于梅兰芳的五件事,请按文章的叙述顺序,完成填空。(2分)
→
→避港拒演→
→
8.文中写道:“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
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8 /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拟题目时,在“蓄须明志”和“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二者间犹豫不决,你认为作者
应该选哪一个?为什么?(至少写出两点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题目:成长,离不开____________
要求:横线上可以填写关爱、合作、成功、鼓励、掌声、挫折、失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选一个词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这个题目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的叙述,说清楚为什么成长离不开它。
9 / 10
期末综合素质达标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1.C 2.D 3.B 4.A 5.A 6.C7.D 8.B 9.C 10.B 11.D12.A 二、钢琴 袖子 能源 检阅 平淡 抵御 三、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2.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3.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
(一)1.(1)√ (2)√ (3)× (4)×
2.D
3.示例:学校设置相关课程,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进入课堂;政府对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者进行嘉奖;有关部门加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
(二)1.C 2.D 3.A 4.B
5.示例:不可以删去。“相传”指的是只是民间口口相传,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
是这样,去掉会改变句子原意。这样写体现出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6.示例:目的是表达自己思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流露出了作者的这种
浓烈的情感。
(三)1.B 2.C 3.B
4.D 5.D 6.D
7.婉拒播音 怒拒演出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8.这句话写出了梅兰芳用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无奈和痛苦。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梅
兰芳内心想登台演出的渴望比作被挡的滚滚洪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
9.示例:我认为作者应该选“蓄须明志”。因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梅兰芳如何拒绝日本
人的“邀请”,如何与日本人对抗,“蓄须明志”更符合文章主题;“蓄须明志”是梅兰芳最具代表性的行为,最能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表达他的爱国情怀;“蓄须明志”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 略。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