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九年级期末语文考试

试卷

1

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2

三、阅读(共13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9道小题,计29分)

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1分)

时间去哪儿了

①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②【A】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③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B】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

4

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C】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8.文章开头引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有什么作用?(3分) 9.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放回文中A、B、C哪一处?(2分)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 ( ) 10.结合文章概括影响人们对时间感知的因素。(3分) 1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B.七岁这一年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八九岁时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的35%。 C.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D.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手工

①入夏的时候,忽然收到了邻居老王送的一把扇子,人工的,仿佛一股清风,掠过心头。

②扇子有点重,扇面是包装纸板做的,手柄是用木头做的,重量就出自这截圆木头。木柄被打磨得很光滑,像圆溜溜的擀面杖一样,很顺手。老王告诉我,这把扇子,都是废物利用,扇面的纸板是网购的时候的包装盒,

5

木柄的木头,则是拖把的木棍子磨制的。拖把的木棍子大多是杂树做的,结实,坚硬,把它磨得这么圆润,得花费多少时间啊。

③上下楼的邻居,家家都得到了这样一把手工的扇子。扇子都是手工的,但每把又各有不同,区别主要在木柄上。除了我得到的这样的木柄之外,还有一种手柄是空心的塑料杆做的,塑料杆轻巧,圆滑,不用打磨,又结实;还有一种最轻的手柄,是竹片做的,被细致打磨过的竹手柄,握在手里,既轻盈,又凉爽,老王将这样的扇子,都送给了有小孩的人家。而为了防止纸板烂掉,扇面的四周,都密密地缝了一层碎布。在每只扇子的右下角,还都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蝇头小楷“王记扇子”。 ④我们对老王的好意,表达感谢。老王却双手抱拳,对大家说,这些手工扇,其实并不是我做的,而是我们家老爷子做的,谢谢你们不嫌弃,如果喜欢的话,出来在楼下散步聊天的时候,带上扇子摇一摇,扇一扇,那就更感谢了。

⑤没想到,都是他们家老爷子做的,老爷子至少有八九十岁了吧,有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老爷子下楼了。老王点点头,老爷子腿不大好,下不了楼了,又不肯闲着,这不,一入夏,忽然迷上了做手工扇子,每天都能做出一两把呢。送给大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都送给亲戚朋友了。如果老爷子站在窗口,看到你们在楼下拿着他做的扇子散步聊天,一定开心极了。

⑥从我搬到这个小区,老王的老父亲,就退休在家了,他以前是做什么的,不大清楚,但老人喜欢做手工,邻居们都感受颇深。前几年,老人还能上下楼时,一到小孩子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他就在楼梯口忙开了,摆正小桌子,免费为小伢们的新书包封皮。他包的书皮,平整、周正、结实,尤其是书的四个角,都精心拿捏过,不会扎着孩子们的手。连隔壁楼洞,都会有孩子把新书拿来,请老爷爷包上漂亮的书皮。

⑦每年春天,社区都会组织一两次捐赠活动,居民们将家中的旧衣物捐赠出来,统一送到困难地区。老王家捐的衣物最特别。听说,每次老爷子都会仔细地将要捐赠的衣物检查一遍,掉了纽扣的,一定缝补上;拉链不顺溜的,则打打蜡,通畅了才行。那么一大把岁数,除了不能穿针以外,所有的手工活,都是他亲自做的,每一针每一线,都一丝不苟。 ⑧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老爷子了,像很多老人一样,衰老总是从双腿开始,他早已不能下楼了。如果不是这个夏天,忽然又收到了他做的精致的手工

6

扇子的话,我们差不多快忘记这个慈祥的老人家了。握着老人送的手工扇子,想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佝偻着腰,坐在床头的桌前,在自己手工做的扇子上,颤巍巍地写下“王记扇子”,恍然觉得,每一把扇子,每一件手工作品,都仿佛是老人的双腿,它们帮助老人迈出家门,走到离他们最近的外面的世界。

12.文章围绕老爷子的手工叙述了哪几件事? (3分)

13.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密密”的含义。(3分) 而为了防止纸板烂掉,扇面的四周,都密密地缝了一层碎布。 14.“王记扇子”并非品牌,老人为何要在自己的手工扇下都要标注“王记扇子”?(4分)

15.文中的老王送给我们扇子,为什么反而感谢我们? (4分) 16.阅读第⑧段,说说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古诗文阅读】(共4道小题,计17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13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援疑质理 (2)卒获有所闻 (3)濂具以实对

7

(4)间召问群臣臧否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坐客为谁 因以为号焉 B.帝问其故 其真不知马也 C.濂具以实对 以中有足乐者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分) (2)诚然,卿不朕欺。(2分)

20.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4分)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①阑干②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北斗:和下文的南斗都是星宿名。②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21.

夜 的特点。(2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四、作文(5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50分)

8

请以“ 是那样美丽”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现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名、校名、人名。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