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CEPE中国电力教育 丽焉 广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 龙承海张军 文益民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于各类刊物上与工学结合相关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目前工学研究主要方向和研究动态,并分析 了目前工学结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龙承海(1954--),男,湖南溆浦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中国文 学、思想政治教育;张军(1972一),安徽萧县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干事,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教育。(湖南 长沙410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OBBJD010)、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 (GJA080014)的研究成果。 一 工学结合的必要性研究 并指出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集群理论、体验性学习理论、 1.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王夏静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形式的理论和实 马连华援引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 理论, 践探索》“ —文中指出由于当时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差、管理 分析高职教育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必要性。 这些结论丰富了 水平低、毕业生质量差、从而导致就业困难等问题,一些职业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的 院校开始了“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探索,以解决在办学过程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理论,是再合适 出现的实践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这种穷则思变的观点不无道理, 不过的理论依据了。但目前自觉用马克主义理论来分析工学结合 但这应该不是工学结合出现的根源。 必要性问题的文章还寥寥无几。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 4.基于国外经验的启示 完成了物质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只能生产低附加 在工学结合问题上很多人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 值的产品和依赖国外市场,目前应大规模加大劳动力培训的力 治。河北大学的耿金龙则从日本的工学结合中得出结论:走工 度”。 虽然他没有明确回答要不要工学结合,但是在更广阔的 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总之都是通过比较研究, 视野中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紧迫性,而工学结合也便成为题中之 看到了中西职业教育差距在于是否实行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 义。抽象地说,价值的题中之义就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 否成熟。 育的价值也不例外。职业教育保持与社会发展具体的历史的统 二,合作平台与合作方式的研究 一是永恒的追求。从社会现实角度去思考工学结合的必要性无 1.工学结合平台的研究 疑是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 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工学结合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是校 2.基于传统教育弊端的认识 企合作搭建,一是学校自身搭建。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旧模式、 工学结合离不开校企合作,所以在贯彻工学结合思想的过 方法不断扬弃的过程。对旧有体制的审视,是职业教育发展、 程中,校企合作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有:(1)引 工学结合确立的必要条件。徐国庆认为“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 企入校,办校入企。张继军提出把企业引入学校办工学车间, 主要是以学校形态实施的,是一种典型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 把学校办进企业。f 在实践上,很多地方和学校就通过这种做 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课程内 法开展校企合作,比较有影响的就是“青岛模式”。 (2)从工 容的理论化、学习方式的课堂化、学习结果的文凭化和学校组 厂引进工程师来校任教,或派教师去企业顶岗。如张玲提出白g‘把 织的制度化”。 陈桂生则认为“按照学校系统的逻辑,为什么 教师送进企业顶岗培训”。 不少学校也在尝试这一校企合作方 教,教什么,怎样教,应当(或必须)在教育实体以外加以规范”。 式。但是至于这一合作方式如何引伸到学生的工学结合上来, 这就是说,职业教育只有寻求与社会需求的最佳接合点才会 在多大程度上演变为学生的工学结合,还有待研究。但可以肯 有新的发展。社会的迫切要求和职业院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 定的是,由于这种合作缺少制度支持,难以经常化和广泛化 (3) 滞后,使得走工学结合之路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当务之急。 订单培养。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校实践订单式培养,如山东 5.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探索 沂源县技工学校1992年实行订单教育。之后,订单培养被纷纷 有学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进行探寻,得出了不少有价 效仿,并在很多学校卓显成效。 值的结论。上溯到托马思・莫尔(《乌托帮))中的劳动教育主张, 另处还有人提出项目式工学结合,实际上也是一种校企合 圈 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O9年6月上总第138期 作模式,学校从企业接受项目任务,由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参 思想政治教育削减到最低程度,而将学生的实践时间则是无节 与项目设讥 制地增加。这种过分简单强调实践教学,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 自力更生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学校来说,是最为便捷的 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的是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工学结合平台,避免了对企业的依赖。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 这一观点显然反映出人们对目前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的某种担 自己的实训基地,但这种平台也存在模拟市场失真、经费匮乏、 心。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我国历史上实践过“工厂即学校,学 设备更新换代困难的缺陷。有的学校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改实训 校即工厂”的理念,结果忽视系统理论学习,参加劳动过多, 基地为校办工 随之也出现了个别极端的观点,如西安航空职 以至于发展到几乎要取消专业理论学习的地步 半工半读成了 业技术学院的王有存、陈万强在 推进校办工厂改革拓展工学结 “只工不读”,勤工俭学也演变成“勤工即学 。 合的路子 “ —文中说:“把校办工厂作为高职办学的必备条件。 但是,从当前检索的论文来看,普遍认为工学结合还没有 2.工学结合的模式研究 (1)从工作和学习的学时分配角度研究,如鹿传宝在(《半工 半读、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到山东沂源技工学校 在2002年就开始探索“I+1+1”模式,即第一年学校学习,第二 年企业实习,第三年分配到全国各地顶岗,还有“2+1”半工半读 模式,即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最后一年至企业学习。在 二者的关系上浙江交通职院的范黎明就提出在合作中提出压缩 理论课时,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张。这似乎是较为激进的工学结合 主张。何静等撰文介绍“三出三 ’工学结合方式,即“三次走 出校门,分别介入、进入、融 \.市场。“ 以上可以看出在学时 分配上共同的做法和主张就是工学交替,其不同之处是交替周 期的长短。 (2)从工学结合的内容上研究,如莫翼翔《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师 傅指导的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理念。“ (3)从工学结合的责、权、利角度研究,如重庆城市管理 职业学院罗小秋在(《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中指出: “学校主要承担招生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及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在学生择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的 设计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企业则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 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或工作场所和条件,承担起对学生进 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和训练。” (4)从工学结合的主导权研究,周稽裘指把工学结合分 企 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 。“ 对工学结合的主导权问题目前尚无 归纳性的论著,毋庸置疑,如果目前的工学结合还是学校主导的, 这也许是我国当前的工学结合之痛的根源所在,当然并不是说 学校主导不能成功,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产业工人严重匮乏时 期,学校主导工学结合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就业压力增大、 企业员工接近饱和甚至裁员的时代背景下,以学校为主导实施 工学结合的难度可能大大加强了。 三 对工学结合的反思 1.工学之间的界线问题 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 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现在对这一问题还莫衷一是。学生理论的 学习是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如果有,是否有一个课 堂教学底线?如果不需要,实践中如何寓理论于实践?目前还缺 乏这方面的研究。 因此韩包海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提出了“工”过了头的现象。“ 他指出,一些学校一味强调实 践教学,过分压缩校内课堂理论教学,特别是将人文素质教育、 真正深入。中国职教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刘增辉报告《工学 结合还要跨越多少坎 指出:“人才培养以课堂灌输为主的状况 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过了头的现象似乎目前还不存在,但这 种警惕性的结论至少给人们提 醒,不要过于盲目,走向极端, 把工学结合搞成以工代学。 2.政策缺失问题已成普遍共识 国家的政策支持缺失是当前工学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 重要原因。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有人说:“单位积极参 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 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 周耕夫认为当前工学 结合进展不力的原因在于制度和法规,也就是说政府的反应问 题,他对《中国职业教育法 提出了质疑,认为“第十三条”和 “第十四条”都把企业排除在主体之外。【l 显然,他认为职业教 育的这一制度缺口是当前工学结合尴尬境地的根源。陈解放也 认为:“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 调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 国目前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 [20051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 校和课堂为中 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应当说四年来,这一要 求基本得到贯彻,但是“半工半读的试点和实践形式也逐步推行, 还没有达到。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的要求,还远未 形成周济部长所说的“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 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看来制度化、经常化应是工学结合迫切 需要解决的任务。 5.工学结合中高职院校方存在的问题 戴晓星认为:。部分学校为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迎合 评估优秀指标,生搬硬套、盲目变更教学计划牵强实行所谓的 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造成校外顶岗项目与校内理论学习内容 严重脱节,实习期间放养学生、疏于管理等不良后果。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玲认为目前工学结合存在两 个局限:“一是体现在不能对所有专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体现 在工学结合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上。” 中国职教学会2006年 学术年会上刘增辉报告《工学结合还要跨越多少坎》指出:。双 师型教师匮乏;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还有待深化;人才培养以 课堂灌输为主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陈解放指出:“国外 高等教育多半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自 我选择。我国由于多半实施学年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 回 CEPE中国电力教育 面面 面 余地不大,已成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一个瓶颈。”_】 应当 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之类的标题还频频见之于工学结合的论文。 说,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遍,为职业院校 这些书斋结论,因没有任何具体的实际可操作理论方案和实证, 提供了_一个改革的切入口。也许只有从这些问题人手高职院校才 事实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第六,一些提法不具科学性,如工学 能把属于自已的这一部分工作做得更好。另外,学校的教材也滞 结合的零距离对接、校企的融合等等。第七,站在学生主体角 后于企业要求。 度来研究工学的结合的文章几乎没有。 另外,从实训设备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真正动手能力需 要有实训的条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更新,很多生产的设备也 在更新,职业学校要花很多经费才可以跟得上企业的发展,这 强调校企合作的难度,不如说是在暗示,高职院校生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夏静.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形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2】吴蔚.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记 些方面如果说企业没有跟学校合作是相当难的。与其说这是在 【J】_科学大众,2007,(12). 就在于把握企业的脉膊。 4.学生存在的问题 华为副总裁张黎明说:“行业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 是‘跳槽’频繁。据调查,学生毕业后两年内跳槽率超过70%。 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大学生在‘品尝’职位,就像点菜一样。味 道好不好呢?尝了再说。这里我代表用人单位向大学生做一个 呼吁,要像对待老婆一样对待老板,像对待婚姻一样对待工作, 要严肃 认真—点。” 5.企业的积极胜问题 周耕夫从宏观体制上做了分析,认为国家“仅仅是要求职 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企业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没有得到强化,这是职业院校“单 头热”的主要成因”。 从这段话中不难得出结论,校企合作 是双方的需要,只是学校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企业的需求。陈 解放提出:参考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的合作理念, 在校企合作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认为将学 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到企业,并不是明智有效之举,正确的做 法就是分散地安排到企业。“ 把工学结合的不力归罪于学校 的结论未免有些苛刻,很多起点低、资金紧张、基础设施薄 弱的学校要“以他方为中心”是要高成本运转的,单从资金上说, 是绝大多数院校难以承受的。当然这一建议并非完全不可行, 如果有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以他方为中心”的思路仍有可操 作的空间。 四、工学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学结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人员多数是职业院校的老师,来自本科院校和研究 机构的论著并不多见。第二,研究多数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 理论提升不足。第三,存在较为普遍的重复研究现象,近年前 在工学结合研究问题上提出的开拓意义的新观点寥寥无几。宏 观研究重复还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克隆。普遍表现为对行为主 体——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家长逐一排查,分摊工学结 合的责任,分派工学结合应承担的任务。第四,来自企业的研 究目前仍然没有(就笔者已知的文献而言)。第五,空洞的理论 研究仍然比较多。诸如“应当大力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应当 回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J】.教育与职业.2005.(25).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6】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 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 【7】张继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6,(总24O). 【8】吴蔚.细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教育与职业,2007,(1). 【9】张玲.校企互共培养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 育,2006.(24). 【1o】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3). 【l1】鹿传宝,吴本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职业,2007,(36). 【12】何静.程忠国.李玉春.“三出三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的新举措[J].职业与教育,2007,(20. [1 3】莫翼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时空,2007,(1 2). [14】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 育,2007,(8), 【1 5】周稽裘.现代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和我省实践方式的制度分 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82). [16】韩包海.构建工学结- ̄-.L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天津职 业大学学报,2007,(6). 【1 7】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冲国 高等教育,2006,(8). 【18】刘增辉.工学结合还要跨越多少坎【J].教育业,2006,(31). [19】周耕夫,李栋学.工学结合: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来自 德国“职业教育合同”的启示【J】_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o]戴晓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 科教创新导刊.2007,(465). (责任编辑:李彦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