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作者:黄海燕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9期

摘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价值观决定青年的自我认识,对其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其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学术界对于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影响要素、构建方法等都有比较充分的论述。青年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将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时期;青年;价值观;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04—03 一、青年价值观的内涵

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最具生机、活力和创造性,是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中坚力量,青年问题尤其是青年价值观问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石海兵(2007)认为:关注青年,最根本是要关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原因在于价值观支配着人生的追求、思维、行为和情感方式,决定着主体对于人生感悟和理性的体验直至信仰,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成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郑金香(2010)认为:“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是人们判断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标准。”认为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社会的各种事物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意义和作用等观念性的评价,反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征。 二、研究青年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学者认识到在新时期研究青年价值观的必要性。

曾燕波认为,新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青年自身的特点,青年存在着诸如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混乱、行为失范等问题,引导当代青年构建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价值观,关乎青年自身发展和国家未来,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王小锡认为,新时期研究青年价值观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青年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怎样在纷繁复杂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有正确导向作用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三、研究的侧重点

1.青年价值观现状与一般特点的研究

青年问题研究专家黄志坚(1996)的著作《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细致阐述了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总结出时代特点并对原因作了深刻剖析。

毛竹(2014)将青年价值观归结为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稳定性和阶段性并存、从众性和自主性并存等三个特征。

廖小平、陈建越《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青年价值观形态的未定性,青年价值观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价值观所具有的先锋性,青年价值观的自我肯定性、自我否定性和自我超越性,青年价值观在理想与现实取向上的二元性以及青年价值观的边缘性与中心性。 2.某一时期内青年价值观的变迁研究

南京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周晓虹在她的《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一书中对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念演变”课题组编《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同样对改革开放之后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追踪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轨迹,并充分反映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创新性、新近性。曾燕波(2007)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生成因素研究》分析了新时期青年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他认为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到 80 年代中期是青年价值观的复苏与困惑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中期是青年价值观的冲突与分化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期至今是青年价值观的重建与发展阶段。杨雄(2012)的研究聚焦于1992~2012 年这20年中国青年主流价值观演变轨迹。他认为90 年代初是中国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主流价值特征是突破观念、大胆创新、注重效率。90年代中期,青年价值取向更注重务实性参与,更加宽容、协调。90 年代中后期,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到加强。进入21 世纪,中国青年价值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青年的开放意识、全球视野、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多元文化以及独立选择等观念明显增强。近 10 年来,青年志愿精神增强,公民价值观开始发展,青年价值选择日趋理性。 3.对青年群体的某部分特殊对象进行价值观研究

比如,李影(2009)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吉林青年价值观变迁轨迹与发展趋向》以吉林农村青年的价值观为研究对象,论述吉林这一省份中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杨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0)《转型期农村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和付华峰(2013)《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则分别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农村青年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 4.对青年价值观的某一类别进行研究

黄希庭(当代青年价值观与教育)把青年价值观分为十类,即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幸福价值观。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类别研究青年价值观。郭丽丽(2012)《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消费价值观变迁研究》,曾天德(2014)《闽南宗教信仰与青年婚育价值观的关系研究》,韦少雄(2014)《村民自治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都属此类,这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了青年的消费价值观、婚育价值观以及政治价值观。 5.以某一视阈研究青年价值观

吴鲁平(201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应用后现代化理论解析青年价值观,并应社会发展和国情特色的需要,及时并创造性地解答了青年价值观现状与价值观教育等问题。

王丽君(2012)《社会消费视阈下青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嬗变》认为消费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消费是探析青年价值观的独特视角,通过分析青年社会消费的变化能直接而现实地了解和感受青年价值观发展特征与规律所在,揭示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张晨(201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认为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青年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以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为介入点,探讨当今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去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

刘贝贝(2014)《知识社会学视角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索》认为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思想与存在关系的学科,包含许多和价值观相关的理论,同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凝聚共识的重要思想武器。作者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探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6.青年价值观与某一要素的关系研究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要素都有密切联系,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某一要素和青年价值观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机制。葛亮(2010)《符号全球化与中国青年价值观的转变研究》认为当今社会是符号全球化的时代, 符号具有符号建构主体的多样性,超越民族、国家,符号以经济、文化为指向等三个维度的特征。在符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变,表现为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陈伟(2012)《网络体验与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关系研究》认为青年是网络主要使用群体。网络体验对青年价值观培育利弊同时存在,培养青年价值观应坚持理论创新、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和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

赵丽涛(2014)《论时尚文化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逻辑及其启示》认为时尚文化和青年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的,时尚文化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生成、嬗变过程和功能发挥与变迁。同时,青年价值观又能催生、选择、引领时尚文化。因此认为应促进积极的时尚文化的发展,发挥时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影响,应该增强时尚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共进效果,令二者积极互动,产生建设性协同作用。 7.中外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

黄志坚(1993)《中外青年比较》一书中对中外青年价值观的结构、整体模式以及变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中外青年价值观在有一定共同点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区别。沈晖(2010)《中俄转型期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变化与比较》,王妍(2010)《社会转型期中日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分别将中俄和中日青年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出对我国青年价值观培养有借鉴价值的结论。 8.青年价值观的构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数量最多的,蔡志刚(2009)《如何对当代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张志祥(2000)《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突与教育对策》、江冰(2013)《论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构建》等都阐述了怎样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怎样构建具有实效性的青年价值观培育模式。

当然,新时期以来关于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将以上类别交叉研究的,这里不一一赘述。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于青年价值观的大量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各个要素以及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优化、运行机制、致效因素等,也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原因,探讨了加强青年价值观引导培育的对策。并以强烈的现实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价值观问题,切实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和丰富的研究资料。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构建方法研究非常多,但以某一要素作为视角的研究并不多。以“视角”为关键词,在上述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结果显示数量极少,不超过10篇(部),以文化作为研究基点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社会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以及政府的文化政策等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倾向与特点,在这其中,青年接触最直接的就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文化消费能折射出青年价值观的特点。反之,通过对文化政策、文化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品的调整也能影响青年价值观。因此,研究青年价值观过程中如若忽视了文化消费这一视角,研究将是不完整的。

对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包括价值、价值观、价值准则、审美观、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精神要素,其中,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又是其核心要素中的核心。文化产品可以通过蕴含其中的生产者的价值观念、兴趣偏好、信息解读等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从文化消费视角研究新时期青年价值观将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全新研究视角,从对价值观起重要影响的文化消费层面深度剖析青年价值观变化的表现和原因、特征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帮助青年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措施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能够总结出文化产品、文化现状以及各种文化载体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并提炼出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让青年认可并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要求自己,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郑金香.青年价值观的发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3]曾燕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生成因素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6).

[4]黄志坚.中外青年比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5]黄志坚.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社会时尚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