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3年7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Economy July 2013 No.14 Total No.288 第14期总第288期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对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王睿 ,李彩霞 010070;2.包头市博物馆,内蒙古包头014000)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摘要:以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为主题,逐步论述了明清以来呼和浩特地区的召庙发展概 况;分析了目前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资源,以及目前召庙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开发方向;草原文化;历使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3)14—一】005__03 龙骧之最壤,青色之古城——呼和浩特是一座 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 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 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 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 返。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 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 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 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 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 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作为蒙古地区藏传 佛教的发源地,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寺庙古迹如珍珠般撒落于塞 外草原。坐落于旧城区金碧辉煌的大召和席力图召、 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位于青山 秀水间的阴山古刹喇嘛洞召和乌素图召等,构成了呼 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奇观。 这里的召庙融合了蒙藏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蕴含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其旅游开发价值是不言而喻 的。国内有许多佛教文化的旅游胜地,如一系列的朝 圣线路之旅:九华山朝圣地藏之旅;五台山朝圣文殊 智慧之旅;普陀山朝圣观音祈愿问道之旅等。除此之 外,还有佛教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九华山温馨孝亲 之旅;藏传佛教探秘祈福之旅等。 旅游,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旅游的 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笔N-认为,旅游 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只有认真理清 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的渊源,才能更好地、全面的开 发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旅游。因此,本文以呼和浩 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为主题,逐步论述了明清以来 呼和浩特地区的召庙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呼和浩 特的召庙文化资源,以及目前召庙文化旅游的开发 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1 呼和浩特召庙分布概况 指城市,即召庙城市。市内有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特 别是蒙古族历史与宗教文化创意的大召、小召、席力 图召、五塔寺、汉传佛教观音庙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和久负生命的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 君墓”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在众多召庙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大召了。清朝 康熙大帝御马刨泉并且赐大召以“帝庙”之荣,民间 更有“先有大召寺,后有归化城”之说。大召始建于 明朝万历七年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大召,汉名“无 量寺”。蒙语称“伊克为”,意为“大庙”。明代称 “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召”、 “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清代崇德五年 (1640年)重修后,定名为无量寺,沿用至今。大召, 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 游胜地,辉煌的殿宇、传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画,浩瀚 的经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 特的“召庙文化”。席力图召建筑宏伟,布局严谨, 是古典建筑艺术的杰作。大召与席力图召(小召)、 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财神庙等集成了大召区 块,共同构筑了呼和浩特浓厚的召庙文化底蕴。 2召庙文化旅游资源 2.1 召庙历史资源 召庙的建立史是开发召庙文化旅游必不可缺少 的内容。呼和浩特的召庙建立主要是从喇嘛教第二 次向蒙古方向传播开始的。明朝万历年间,土默特 部的王公俺答汗在青海湖地区所发动的军事行动使 他与吐蕃喇嘛有了较多的接触,由此又在蒙古人中 出现了新的传教活动的高潮。15世纪初,藏传佛教 领袖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1547 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将索南嘉措迎至哲蚌寺 主职位。为对抗敌对教派的于排斥,该派便联 络移牧到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军事力量,争取他们的 支持。1578年,索南嘉措与俺答汗在青海会见,并 开展了一连串的宗教与政治活动,并从此获得了蒙 古人的支持,迅速在蒙古各部传播。 2.2 召庙文化资源 呼和浩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市内名胜荟萃,素 有“召庙浩特”之称,“浩特”一词,在蒙古语里,就是 收稿日期:2013—04—23 2.2.1 佛像造型艺术。蒙古族的佛像雕塑艺术包 作者简介:王睿(1988一),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开发与管理。 ・5・ 总第288期 括石雕、木雕、玉雕、铜铁铸像、泥塑像等。表现题材 有各种佛、菩萨、罗汉、天王、神等佛教崇拜对 象。其造型之美、雕塑技术之高、装饰之华丽、达到 了惊人的程度。 2.2.2佛教绘画艺术。壁画和唐卡,是蒙古族地区 佛教寺院不可缺少的内容。佛教绘画艺术在蒙古族 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蒙古族古老而 传统的绘画艺术与藏族、汉族的佛教绘画艺术相结 合,相取舍,相补充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本民族艺术 与汉藏艺术融合的结果,使蒙古族的绘画和2]2艺美 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 史上,展示着自己的风姿,散发着异香。 2.2.3佛教法舞艺术。在藏传佛教作法或举行盛 大法会时,时常伴以法舞的表演。那种戴着法神面 具、随鼓、钹、莽号等法器的抑扬而进退疾徐有序的 舞蹈,常能将法事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吸引大批群 众争相观看。 2.3 召庙建筑资源 在索南嘉措在蒙古族地区传教的同时,在归化 城(呼和浩特玉泉区)建立了供奉八宝装饰佛教的 弘慈寺即大召寺。到明末,又在归化城建立了延寿 寺(席力图召)、寿灵寺、庆缘寺(乌苏图召诸召之 一),此城便成了明末清初蒙古地区传播黄教的中 心。可见,呼和浩特内汇集了如此之多著名的召庙, 是其发展召庙旅游的重要资源。 3召庙旅游的现状 3.1 呼和浩特市召庙旅游发展现状 玉泉区位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西南部,总面积 258km ,人口约31万。玉泉区是呼和浩特的发祥 地,也是首府文化脉络的根基所在。有人说:“青城 访古不进召,犹如看戏没看到戏眼一般,实乃憾 事”。如今,玉泉区召庙成为中外游客必到之处。 给辖区市民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经济是的 行动归宿。历史文脉集聚于此,区因势利导,大 力发展服务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贸旅游服务业集 聚效应。 2005年10月,呼和浩特正式提出将大召区块打 造成历史文化特色景观区的发展计划。2006年年初, 大召区块改造被列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1号工程, 以大召、乃莫齐召和观音庙为基点,坚持历史为脉文 化为魂的宗旨,辟建绿地广场,恢复名胜景观,连接席 力图召和五塔寺,形成和谐统一的召庙文化景观区, 恢复月明楼、德泰玉等87处历史上有名的老字号商 铺,仿古新建了大召民俗广场、康熙御道、内蒙古民俗 文化村等场所。建在大召西侧阿拉坦汗广场周边的 商铺全部采用中式建筑风格,充分发挥了文化经营特 色,以“体验旅游、休闲旅游”为理念,分为旅游购物民 俗文化商街、特色主题风情餐饮街、高档文化娱乐休 闲区、创意文化工坊商业街、文化演艺剧场5大板块, 把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集购 物、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 3.2召庙旅游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的召庙旅游主要通过大型庙会和各 种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佛教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佛 教休学活动的开发都是开展召庙旅游的主要形式。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在旅 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存在 ・6・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模糊认识,开发主体对佛教旅游文化的认识存在偏 差,加之缺乏方的指导,佛教旅游文化的开发存 在误区,而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于佛教旅游文化同质 性积聚、轻视佛教文化导游、消费核心偏差等方面, 最后导致佛教文化的僵化、庸俗化或丧失,这制约了 佛教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佛教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也对佛教自身造成不良影 响。现今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问题主要在于佛教旅 游文化同质化严重,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 到严重威胁,各种形式的迷信诈骗活动大行其道等。 4召庙文化旅游开发方向 召庙文化旅游开发应依托内蒙古自治区的召庙 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召庙文化开发。 4.1有效依托各种召庙资源 结合以上所述的召庙历史资源、召庙建筑资源、 召庙文化资源,打造呼和浩特不一样的召庙文化旅游 形式。可以建造大型的召城博物馆(可以利用大召院 内的建筑),通过声、光、电、影像、图片资料以及真人、 实物、蜡像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其文化精髓。可 分为几个大块进行展览:①古城的故事:将400年以 来古城的诞生及发展,绥远文化的形成、人文、市井的 实景再现。②北方游牧民族的舞台:可以选几条线索 进行介绍。例如:①介绍从东胡——鲜卑——契 丹一室韦——蒙古为民族线索的北方游牧民族的 历史文化。②从荤粥——淳维——鬼方——猃 狁——匈奴——铁弗匈奴的民族的历史变迁。③开 拓召庙文化专区,介绍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 播;召庙建立的历史资源背景;召庙独特的文化内涵, 包括藏传佛教、喇嘛教和黄教之间的关系,增加其知 识性;召庙的壁画、唐卡等艺术资源。④增强博物馆 的动感,设置演出厅,展现喇嘛教召庙中的“恰木” (法舞、宗教舞)乐舞。它对宣传喇嘛教理论,烘托宗 教气氛起着极大作用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可以 展示伴奏恰木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刚令、海螺、恒格 勒格、丁西、唢呐等极为罕见的乐器。 4.2 重视旅游项目开发的参与性与知识性 未来旅游地发展将以“体验旅游”作为引导机 制。“体验旅游”是安排游客亲自参与、自身体验、 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之中的乐趣。体验式旅游是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 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人性。以 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似乎正逐步让位于新、奇、特 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召庙旅游开发时,应特 别注意这一点。 4.2.1 佛教知识的学习。在拜佛时,讲述拜佛的动 作要领及每尊佛像的意义,对其拜佛、拜菩萨的动作 进行指导。增加其旅游的参与性与知识性。通过佛 教知识的普及,使游客的整个旅游活动处在愉悦与 新奇当中。 4.2.2修行学习。为游客提供一个坐禅,休学的环 境,让游客体会当一天喇嘛的日子,可以向喇嘛请 教,并为游客提供一些关于生活,工作中的建议,使 游客心中平静。 4.2.3礼佛吃素斋,佛人心中来。建造一个礼佛 堂,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主要是吃素斋,学佛学。 使游客沉浸在藏传佛教(喇嘛教)的神秘之中。 4.3 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王睿,等・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呼和浩特召庙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在举办重大的法事活动的当日,在召庙门口的 广场等地举行一些大型文化及娱乐活动,吸引群众 的注意力,扩大召庙旅游的宣传范围,增加其影响 力。 2013年第14期 喇嘛教中的法舞表演是比较好的素材,可以烘 托佛教的神秘,法事活动的气氛。在重大的节日中, 应进行大型的表演,吸引观众,扩大其影响力。 定期举行朝拜活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在 阿勒坦汗广场举行法事活动,扩大宣传效果。 结合购物,包括藏传佛教的书籍、藏传佛教开光 的佛像等。满足佛教信仰者的需求,同时起到宣传 的作用。 5召庙文化旅游的推广 5.1 形象宣传 基于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对呼和 浩特召庙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定位为:一级理念:蒙 藏合璧的经典,草原文化的传承;二级理念:召庙草 原——祈福之旅。 5.2整合旅游资源,创精品线路 现代旅游业发展证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 资源整合是一个地区旅游业要想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是合作整合和线路产品整合,要和未来市场发 展方向结合起来,很自然的形成旅游区域。通过线 路产品将资源进行整合,使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里 得到更多的享受,线路产品也可以创品牌产品,创精 品线路,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在不断 扩大。 把草原品牌与召庙历史放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 内,也只有呼和浩特符合标准。通过这样的整合,旅 游者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在一个城市区域内,感 受到内蒙古。将草原文化线路——昭君文化线 路——召庙文化线路相结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展示内蒙古的风采。 6结束语 在进行呼和浩特市召庙文化旅游开发时,应充 分利用所具有的召庙历史资源,召庙文化资源、召庙 建筑资源,充分挖掘召庙文化的内涵。同时应注重 旅游项目之间静与动的结合,知识性与参与性的结 合,文化与娱乐的结合,还应重视精品旅游线路的整 合,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的推广,与社会媒体、群 众的联系与宣传。但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结合民 族文化与特点,使整个旅游过程融洽、具有吸引力与 民族特色。 当然,笔者只是针对目前的召庙文化旅游开发 现状,给予了一些建议,具体的操作与策划还应完 善,打造独具特色的草原——召庙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 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oo7. [2] 邬海鹰,王磊义.唐卡[M].呼和浩特:远方 出版社,2009. [3] 潘春丽,侯霞.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的风格、 布局与特色[J].室内设计,2009,(3). [4] 张友春.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J].理论研究, 1998,(1). [5] 伟力.呼和浩特召庙壁画[J].内蒙古文物考 古,1995,(21). [6] 姜安.藏传佛教[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7] 以独特的历史文脉为首府增色——访玉泉区 旅游局王君[J].西部大开发,2009,(5). [8] 陈光国,徐晓光,洪玉范.喇嘛教在蒙古地区 的传播和萨满教的衰落[J].西北民族学院学 报,1995,(4). [9] 田小军.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召庙中的“恰 木”乐舞[J].中国音乐(季刊),2009,(4). [10] 白水.多少召庙烟云中[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6—04. (上接第4页) 相当重要。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 农作物中的主导,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就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 的目标就是使这一产业强大起来,增加产量,却把农 民是首位的问题忽视了,因此,现在应该从追求 产量的误区中走出来,在确保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增加其产量,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201 1年乌兰察布市发生马铃薯滞销事件,其中 个影响因素就是对农民缺乏信息引导,导致 农民盲目种薯,扩大种植面积;2010年马铃薯价格 上涨,已经引起了一些经济学者的注意。经济学中 存在着蛛网理论和供给需求关系。因此,相关部门 也发布了慎重种植马铃薯的消息,只是这样的消息 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公布出去。乌兰察布市的很多农 一至于达没达到效果或者说达到怎样的效果,没 有考虑到。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信息发布后能否 起到作用。②长期以来农民x,l-的不信任、不重 视。一直以来农民都是凭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来进 行下一期的种植,包括种植的品种和面积,完全忽视 了的信息。这只能说明一直以来,和农民 沟通不够。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致消息 公布而农民充耳不闻,这是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刘富.乌兰察布市蔬菜(马铃薯)产业发展的 现状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2). [2] 高明杰.2011年马铃薯滞销现象、成因与对 策[J].农业消费展望,2011,(12). [3] 王艳丽.从“谷贱伤农”看责任[J].科 技向导,2010,(4). [4] 江许胜.“谷贱伤农”现象探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09,(11). [5] 谢建华.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J].中国农技推广,2007,(5). .村根本没有普及网络,因此,这一消息农民几乎是看 不到的,所以,消息的滞后性也是引起“薯贱伤农” 的重要影响因素。 发布了相关的消息,为什么还会出现盲目 增加种薯面积的局面呢?归之原由:①的信息 引导平台不健全。发布的信息不能保证农民能 接收到,就而言,只是发布信息,属于表面文章,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