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1)

必修三: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A) 自主预习: 一、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_________,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到____________,再回到____________的循环。其中的生态系统是指_________,所以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循环:(1)碳元素在自然界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___。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

(5)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分解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 4.温室效应: ⑴成因:_____________的减少和____________的大量使用等原因导致大气中_______含量增加; ⑵对策:保护和增加森林等________;开发清洁的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的使用。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比较: 形式 特点 范围 是否需要补充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信息传递

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⑴生态系统中的光、声、热、电、磁等,通过 为传递形式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⑵生态系统中以代谢产物等 传递的信息称为 。 ⑶生态系统中以 或 的信息称为 。 ⑷生态系统中以 或 传递的信息称为 。如生态系统中的______ 和 ___________ 。

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既有从 到 的信息传递,也有从 到 的信息反馈。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 。

8、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生态系统中 、 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在生产中具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全球性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1)CO2 碳酸盐 (2)含碳有机物(3)CO2 (4)光合作用 (5)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 4.⑴森林等植被 化石燃料 ⑵植被 新能源 化石燃料 5.

形式 特点 范围 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 能量流动 无机物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生物圈 不需要 物质循环 是否需要补充 需要 6.物理过程 化学物质 化学信息 生物的表现 动作 行为信息

食物和养分 营养 食物链 食物网 7.输入 输出 输出 输入 调节机制 8.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 典型例题:

1.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上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_____千克。

(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 2.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4.下列属于化学信息应用的是 ( ) A.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发育

B.虫媒花通常有发达的蜜腺,吸引昆虫来采蜜,同时帮助它完成受粉 C.利用昆虫的趋光特点进行诱杀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5.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作用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

6.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7. 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8.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C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C

C.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大于A+B+C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

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9.假如右图用来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或者内环境的组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若去掉箭头4,则A、B、C、D依次可以表示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细胞内液 B.若去掉箭头3、4,则当过程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C.若去掉箭头1,则生态系统中的A同化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被B同化 D.若去掉箭头1,则A、B、C、D依次可以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CO2 1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多选) ( )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1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C、D为B提供_______________。 (3)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1)答案

1.(1)有机物 CO2 (2)E 减少(降低) (3)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4)迁地保护

2.(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3-8:CBCCDC 9:BCD 10:ABC 11. (1)分解者、生产者 食物链(网) (2)2、3、4、5 物质和能量 (3)2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 (4)兔与狼 草 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