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选择题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和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乙地黄土层的厚度最可能是( ) A.83米 B.146米 C.185米 D.234米 2.对于图中四地叙述合理的是( ) A.甲地适宜进行新农村建设 B.乙地较丙地更适宜发展林牧业 C.丙地适宜开发梯田 D.丁地水能资源丰富

3.若该地壳稳定,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则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乙地退耕还林

1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B.丙地森林遭到砍伐 C.丁地育林育草 D.甲地林地遭到破坏 答案:1.C 2..A 3.B

解析:第1题,乙处海拔为850~860米,乙处基岩高程是650~700米,由此可判断乙地黄土层厚度是150~210米。C项对。第2题,甲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低,可以建设新农村,A项对;乙地地形平坦,更适宜建梯田,丙地坡陡,比乙地更适合发展林牧业,B项错;丙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修建梯田,C项错;丁地位于山谷,地形相对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D项错。故选A项。第3题,图示甲是黄土塬下的一条沟,一年后对甲地海拔重新测量,其海拔明显增加,可能是丙处的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泥沙堆积在甲处形成的;乙在黄土塬上,地形平坦,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小;丙是沟谷地形,若森林遭到砍伐会加剧其水土流失;丁在沟谷最末端,育林育草可减轻其水土流失量,不会增加甲的高度;甲本身是沟地,林地破坏,会让甲地海拔更低。B项正确。

读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完成第4~5题。

2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4.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植被破坏严重

5.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 ) A.③⑤ B.③①

C.①④ D.②⑤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位于地势交界处;主要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第5题,图中③⑤两项生态安全工程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对缓解下游旱涝灾害有重要意义。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流失及利用类型的转向。黄土台塬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地矛盾加剧,土地流转加快。据此完成第6~8题。

3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不同时期土地流转净值

6.1990—1995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 ) A.耕地转化为林地 B.林地转化为水域 C.草地转化为耕地 D.耕地转化为草地

7.1995—2000年,黄土台塬区土地流转的整体特征带来的影响是(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粮食总产量下降快 C.生态安全隐患大 D.洪涝灾害频率降低

8.1985—2010年,黄土台塬区耕地资源补充的主要来源是( ) A.草地 B.林地

C.水域 D.建设用地 答案:6.D 7.C 8.A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1995年间,黄土台塬区耕地大

4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幅度减少,草地增加最多,故该时期土地流转主要方向为耕地转化为草地,D项对。第7题,1995—2000年间,黄土台塬区草地减少最多,耕地大幅度增加,故生态安全隐患大,洪涝灾害威胁增加。第8题,1985—2010年间黄土台塬区林地、水域变化幅度为0,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草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故新增耕地主要靠草地来补充。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9.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10.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5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D.丁

11.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实施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B

解析:第9题,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甲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丁地地处背风坡,降水少。甲地位于山地,地形崎岖,丁地地处高原,地形平坦。C项正确。第10题,丙地侵蚀较小,人口、城市比较少,土壤侵蚀危害小。乙地虽然土壤侵蚀强度不是最大的,但是这个地区是人口最为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城市集中,土壤侵蚀对这一地区影响最大。B项正确。第11题,甲地属于山区,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甲地区水热条件适宜造林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农林牧综合经营。B项正确。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97%。目前,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下图为宁夏风沙干旱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4题。

6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12.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的存在 B.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强烈 C.人口因大量外迁而减少,弃耕现象严重 D.产业和就业结构较低,都以第一产业为主 13.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重的主要影响是( ) A.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压覆盖,面积缩小 B.荒漠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加剧环境压力 C.牧区面积增大,牧业发展速度加快 D.黄河含沙量明显增加,洪灾频率增大

14.宁夏风沙干旱区采用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治理措施,是因为( )

A.为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安置劳动力多 B.经济效益差,但生态效益好 C.立足生态治理,促进产业发展 D.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效益好

7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答案:12.A 13.B 14.C

解析:第12题,大量风沙土及沙质土的存在是土地沙化的物质基础,A项对。宁夏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B项错;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是土地沙化的根源,人口大量外迁会减轻土地沙化,C项错;根据文字信息推断,该地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D项错。第13题,宁夏风沙干旱区主要位于黄河的东侧和南侧,该地盛行风为西北风,故沙化土地主要向东扩展,所以黄河沿岸的灌溉农业区和黄河含沙量受其影响较小,A、D两项错。沙化土地面积增加,草场退化,草场载畜量下降,加剧环境压力,不利于牧业发展,B项对。C项不符合基本事实。第14题,发展中草药产业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恢复植被治理沙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B项错,C项对;中草药产业为技术导向型,A项错;该模式产业链长,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D项错。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8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1)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4)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或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4)观点一: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栽培树木。该地区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

9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含水量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送下,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颗粒大、重的先沉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图示区域属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冬春季节,降水少,该地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第(3)题,从地形、气候、植被、土质等角度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第(4)题,开放性试题,注意观点与理由一定要对应。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东西岸沙漠化面积扩大。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1)分析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原因。 (2)简述青海湖东部沙漠的形成过程。

(3)为抑制湖区西部沙漠化的不断扩展,请提出治沙措施。

10 / 1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答案 (1)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

(2)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东部日月山阻挡后沉积,在滨湖平原形成沙丘;水下风沙堆积在湖水水位下降后,裸露形成沙地。

(3)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育草,营造防沙固沙林;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解析 第(1)题,从湖泊水位下降和泥沙沉积(风力、流水)两方面分析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原因。第(2)题,按照“沙源→输送→沉积”的线索和湖中泥沙出露来描述青海湖东部沙漠的形成过程。注意要按照地理事物的内在逻辑顺序表达。第(3)题,注意设问中“湖区西部沙漠化”的限定,结合区域特征从生物、工程措施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治沙措施。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