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
教育文化
略论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观的异同
□
蔡安延
赵
湖北
华
丹江口
442700)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摘
要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
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关键词
儒道学说
天人合一
人人合一
古代文论
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77-02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林立,战乱迭起,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思想不断出现;人们追名逐利,私欲膨胀,此所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大夫则()。面对动荡复杂的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骈拇》局势,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改变个体进而改变混乱的社会现状。
儒家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孟子,但孔子的理论准备功不可没。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刚货》认为天生百物,时空无限;
述
(同时,他又把天与人相联系,认为“天生德于予”《论语(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
展。“尽心”又是一个不断修炼提高的过程,以不断提高“道心”的形成水平,使“道心”把握人心,进而成为人心存在的基本形式。“尽心”之后是“知性”。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谓(之性”《荀子
),正名》“性”即是生活。人性可分为“气质之
性”和“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是原初人心的表现,主要用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易于向恶的方向发展。“义理之性”是“道心”的表现,以“中”之法则为其基本内容。“知性”就是要真正认识到“义理之性”是人性的根本,自觉培养自身的“义理之性”。“性即理”,“心即理”,心性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根本在于理。其中,“性即理”强调了理亦即“中”之法则对人的行为的指导的重要性,突出了理性是人性的根本特征;“心即理”强调了理亦即“中”之法则本是人的内在要求,突出了理性是人心的根本内容。这样以“理”为准则,在“心性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性、理三位一体、混然为一。
“尽心”“知性”的完成,也就可以“知天”,就可以明白、理解、掌握“中”之观念的天下之大法,从而可以达到张载所(理性大全》)。说的“心统性情者也”《朱熹说:“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统如统兵之统,言有以主(之也。”《朱子语类》卷十八)。在这里,情从属于性,性从属于心,人的道心一经确立,义理之性就成为人性的根本,就能节制、约束人的情欲,人的心性就不会向着不善(恶)的方面发展;经常不断地、始终如一地这样做,即可进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
)的境界。说卦》
而道家则不然。道家一贯主张本然之天、天道自然和自然无为,认为那种自然而然、不受人为作用的天然状态才是天性,才是最完美无缺的。他们认为人的未被社会环境干扰的自然本性,才是符合天或天性的,同时它们也能代表天或天性;而对自然本性的扰乱、破坏,则是“人”或人为的,(即“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
),而》人可以理解并把握天。后来的荀子又有发展:“天行
),天论》“自知者不怨
)。可见在儒家那里荣辱》“天”
是自然的母体,是自在的法则和自为的存在,人应该顺应它,而不是抱怨它;同时,“天”是自然的、自在自为的力量,对人世的主宰是本然的存在,因而人应主动担当事天的使命,自居为天命的担当者,推动“人事”的发展。
人如何完成这一使命呢?孟子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性、知天”和“存心、养性、事天”。
然而,“知天”是“事天”的前提。要达到“知天”境界,必须经过“尽心”和“知性”两个层面。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孟子
)。告子上》心具有思维思考的作用,“尽心”就是要
充分发挥人心的认识思维作用,仔细体味天的法则,根据五官感知获得天之法则的内容,同时又以这些内容来指导人的行动。因为原初的人心“易流于恶”,通过教育、学习可以使人心避免受欲望的影响,克服人心向不善(恶)的方面发
)。显然,尽心上》孟子
的“天人合一”观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尽心、知
教育文化
法制与社会
2006.11
水》)。郭象还进一步阐释为:“自然而然,则谓之天然…以天有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庄子注(齐物论注》)。“道大,天人,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为天地委化,则“人事”理应效法于“天道”;既然“天法自然”,则“人事”也应“自然”。
问题是,这样做“天”“人”就能“合一”吗?庄子曰:“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庄子
(大宗
师》)庄子的阐述包含两层意思“天人相类”和“天人相通”。但关于“一”,庄子突出整体性,“道通为一”《齐物论(》)、“天地一气”《大宗师》()、“万物一齐”《秋水》();而老子则强调动态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老、庄的理想追求,都是通过客体与主体之间那种相类通、相感应、相适合、相谐和的特定关系,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要实现“真”性,从而与“道”为一,与“天”为一,还要通过“心斋”、“坐忘”,抛弃仁义礼乐,超越是非利害,忘却耳目心意。“心斋”是什么?即“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世间》);“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心斋”“坐忘”的过程即是忘却假我、显现真我的过程,就是与“道”为一(同于大通)的过程;与“道”为一即是与“天”为一、与天地万物合一。于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正因为“道”显现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天”呈现出无限的生机意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庄子知北游》“天)”是忘人忘己的“真人”逍遥游”的场所:“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逍遥游》“彼方且与造物者为
)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庄子描绘出了一副洒脱自然、逍遥自在、真实自由的浪漫唯美境界。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普通人可以达到吗?庄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一系列寓言,如“庖丁解牛”“、梓庆削木为锯”“、佝偻者承蜩”讲的都是普通劳动者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有的甚至是残疾人,但他们保持自然本色;他们所以有非凡的技艺,是因他们都有各自的心得,如庖丁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梓庆言:“斋以静心”“、以天合天”,这都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做法。
由此可见,儒道的“天人合一”有着根本的区别。所谓天地”、“万物”本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历史王道意义上的,一种是自然形态意义上的。儒家强调的是前一种意义,强调的是个体人格与历史的伦常形态同一,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道家强调后一种意义,强
调的是个体真性与自然大化生机的同一,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在此基础上,儒家侧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人自身出发感悟天理的存在,经过不断地提高,形成“义理之性”,压制“气质之性”,进行自我教化,注重的是由“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孔子在人的本质上强调“群”的思想,即所谓“人之生,不能无群”,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是“仁者,人也”(《中庸》),提出的观念也是与此相关的“爱人”、“达人”等,“自然的人”和单个的人的自然属性被忽略;与孔子将人的本质定性为“群”不同,庄子是贵己的,他注重人的个体,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自由本质,崇尚的是超历史、超道德、超政治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突出的是个体自由生命的自在价值。也就是说,儒家的教化论是要将每个人都教化成符合社会规范的完美的人,使千人成为一面;道家特别看重内在的修为,一个人天生怎么样,就该怎么样,不要试图去改变他,只要是天生的、自然的,便是美的,让千人还是千面。
由此看来,儒、道两家有着根本对立的不同,一是有为,—是无为,但要达到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把握好个体,以达到结束混乱局面的目的,只是途径不同,方法不同。一个要弘大生命,积极入世,让个体与社会和谐;—个要归于生命的本然状态,通过个体自身的和谐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一个从“天”合于人的生命大德出发,开出宗法的伦常形态,从肯定自然生命到肯定宗法的伦常,这是一个肯定的过程;一个从宗法的伦常形态出发,强调要返回到生命大德的本然,让生命退出历史的宗法状态,从否定宗法伦常到注重生命自然,这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上适天理,以道心取代人心,从精神思想的统一实现社会的统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千方百计的保持本真,尽量保持个体的自然自在和自然而然,从个人的和谐存在达到社会的和谐存在。
儒、道两家在“天人合一”上的殊途同归,为君子提供了自救之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隐
居以求真志”(《论语季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可“有为”而为,也可无为而“无不为”。儒、道“天人合一”观殊途同归的根本深刻之处在于都强调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都注意生命的价值,都注意个体的内心之“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都是为了”,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人”。
参考文献:
[1]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山版社,2004.[2]王确.使命的自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朱宝信.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意蕴及缺陷.长白学刊.1994,3.[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
“人人合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