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2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o06年2月 V01.22 No.2 JOURNAL OF s1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Feb.2o()6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 邢恩珍 (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oo)・ 摘要: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课程本质、课程内 容、课程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和课程主体都有了全新的看法。新的课程观要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 生、教师、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以新的面孔呈现。 关键词:课程;课程观 On the curriculum concept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Abstract:Cume ̄um concept a8 the soul of cumculum is our fundamemal view Oil curirculum.Peo#e have brand。ltew concept on the curriculilm essence,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studying style,curriculum aim and curriculum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New curriculum system requires new annotation of the students,the teache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classroom teach・ 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c. Key words:curriculum;cumculum concept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6)02-0001-03 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有什么 的折射而实现的。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说,就是在外部诸多 样的课程。课程观指导课程编订,制约课程实施、评价等。 因素和条件的作用下,直接通过一定的课程观作为指导观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念对已有或历史传统课程进行选择和改造而实现的。” 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新课程实施与评价。同时使课程改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的特征 革者明晰课程改革的指导方向,使课程改革健康进行,避免 新课改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 应付倾向 本文主要从课程观的概念、新课程背景下课程 全方位调整与变革,以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 观的特征、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的挑战与回应三个方面来 体系。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而课程又是“教育事业的核 研究。 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L4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有了新的 一、课程观的内涵 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是什么?“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教学内 (一)课程是经验 容”、“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 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这些都是人 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 们对课程的看法和理解。可见,课程定义具有多样性。定 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 义的多样性决定课程观的多样性。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 经验体系。” 课程不仅包括概括性知识,还包括学习者占 基本看法。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价值、要素、结构和人在 有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课程不仅是教科书,也是 课程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 课程观影响课程性质,决定 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实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取向,制约课程设计,指导着课程实施方 践性。是师生在社会性交往中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寻求 法,支配着课程评价标准,影响着学生发展。它受一定社会 世界意义和不断亲自实践中建构和创生的。是人与人,人 背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制约,受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影响 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中生产的经验。不再作为一个结 集中体现一定社会~定阶级培养人的观点和要求,是社会 果而存在,是学生体验生命价值、理解生活态度和培养创造 存在的综合反映;社会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课程观导 精神的一种过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他本该达到的发 向实现的。 _I‘各种外在因素对课程影响,都是通过课程观 展,而课程是发展的中介,因此,怎样看待课程至关重要。 来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与培养”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邢思珍(197O一),女,河南唐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新课改使课程超越课堂和教科书的主宰和限制,当作经验 来处理,这要求学生扩大学习空间,丰富生活世界,把获得 的经验,经过体验使之体现在做事中,融会在思想中 化为 心智,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 生活世界是对人生有着意义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是人生过程,是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使人 和社会存在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 至高无上,人是能动主体,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 2006年2月 要培养儿童建构可能生活的能力。如果不去培养这种能力 就等于废弃儿童某种生活的能力。可能生活也许可以实 现,也许永远是理想,但如果不去建构就等于失去了追求, 失去人生意义。新课程关注内容的综合性、现实性、生活 性、实践性和建构性,使学生学会处理与人、社会、自然的关 系,既满足了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又培养了学生构建可能生 活的能力。 (五)学生是课程主体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提高到课程主体的地位。在新课程 其他某些外在力量。_6 生活世界是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 泉。新课改使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时代的课程精 神和教育精神。使儿童回归生活世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 综合实践能力,来彰显生活意义和生命活力。因为“人的 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课程内容不单指理论 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也包括给学生呈现的人类群体生活 经验,并且要把书本知识和群体经验纳入到学生生活中,走 进“履历情境”中。课程内容要以生活世界为背景和来源, 与生活相关联,才能成为沟通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 桥梁。 (三)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是课程学习方式 课程作为使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必 须经过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 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反思 和创造的对象,提供了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儿童的生活 经验及履历情境相关的内容 儿童通过反思和创造成长和 发展起来,通过对话与体验去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课程 观影响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传统课程观弊端之一就是把 学生视为知识的存储器,“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 告,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8 新课程 改革关注学生同课程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对 课程的理解、体验、反思和对话的事件。理解可使学生建构 知识;体验使学生亲自实践、增加理解和乐趣;反思使学生 进一步思考、探究、自省和慎独,使经验达到理性的升华;对 话使学生敢于质疑批判,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交流,人格 的精神相遇。 (四)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和建构学生 可能生活 新课程中课程目标的设计不再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 而是指向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目标 的设计中,学生是一个活生生、充满生命灵性的人,有自己 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 需要.同时构建学生可能生活,把儿童培养成个体生活和社 会生活的主体。过去课程目标对儿童当下生活关注不够, 忽视儿童的具体性和现实存在性。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儿童 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关注而且要重视儿童在这一存在方 式中所获得的现实感和生活感。使儿童的“生活世界”与 自然事物构成的“物理世界”和自我人格构成的“主观世界 发生互动”,使主体性得到发挥。 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同时不能忘却可能生活的建构, 2 编制与设计过程中,表面上看课程是课程设计者设计的,事 实上课程是儿童创造的。首先。课程设计者为儿童预设了 发展路径,但儿童并非完全地复制成人生活方式,而是在与 课程的接触中,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与他 人的作用中创生出新鲜的经验。其次,课程的动态性也说 明儿童在课程之中,儿童通过与课程对话使之思考现实生 活,建构可能生活。再次,课程设计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内 容,而是依据社会和儿童的需要来筛选内容。因此,我们 说,儿童是课程主体。 三、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观的挑战与回应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对课程实施中的各个要素如学 生、教师、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回应 这些挑战是广大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 新课程观首先对课程的汲取者学生提出了挑战。要求 学生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以自主、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主动 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 学习都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 是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学习活动,探究性较强。这就要求 学生改变原有学习模式中过分依赖教师传授讲解的习惯, 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等待接受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面 对挑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 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监 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独立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这才是 一种积极的回应。 (二)教师 新课程观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它并不意味教师 作用的削弱。“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 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 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 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程观要求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 指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对教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实现学生观、 教师观、师生观和教学观的转变;其次教师要优化知识结 构,开阔视野,不断更新,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新课程 观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 重要。 (三)师生关系 新课程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理解、体验 与反思,这就要求改变传统主客模式的师(下转第2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一个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心理学家们称青春期为“心理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接的言语情感体验远比以文 乳期”和“急风怒涛期”,即是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期复杂 字为媒介的间接的情感体验,记忆起来容易和持久得多。也更 易变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思维结构中,形象性的思维占 容易在理智尚欠成熟的中学生中引起共鸣。教师“言语的情 主导。他们对形象可感并带有强烈感情倾向的东西,容易 感对于信息转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强化和制约作用”。 接受。反之,则十分困难,需要社会和教师的大力引导。 教师准确地摹仿作品中的言语情感,或者把作品的愿望、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记忆品质的强化,审美联思、想 要求、道德观念、知识技能等潜力,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情感处 象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习动机的刺激,乃至知识技能 理,以言语隋感所内蕴的评判方式来感染学生,会强烈地吸引 的迁移,都跟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材料和言行有关。他们 和鼓舞学生去认识、探索,强化学生认知中的记忆效果,有时甚 对动听感人的话语兴趣浓浓,对空洞的说教干巴的言语,则 至能调整学生的认知定势,使之重新组合,产生创新的奇迹。 十分冷淡和厌烦。他们随着老师语言的描述亦忧亦喜,亦 对教师的声音的要求: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 爱亦憎,甚至调整自已原有的认知定势,力求符合教师带有 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感情色彩的语言所流溢出的评判标准。生活中,老师昂奋 参考文献: 的言语还能改变学生消极的情感,导引着他们朝着良好的 [1] 莫非著.实用口才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方向发展。近年来,由于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形象性的材 [2] 徐恒著.播音发声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料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言语,与人们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十分 [3]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重要的作用,而且,情感的记忆还远远优于形象的记忆 因 2001. 此,一些优秀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注重自己讲析教材的言 [4] 姚喜双,罗弈著.语言表达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 语情感。效果证明,如果教师能把作品中的这种潜力,结合 版社.1988. 当时的学生的客观实际,寓于一定的情感评判并用激情的 注:本文还参考了宁波海曙区中医院叶芹主任医师的, 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来,以直观的形象性的情感体验,缩短学 教师体检门诊记录. 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接第2页)生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借助课程进行对 转变。将教学评价从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掌 话的过程,是师生运用想象力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活动。 握、综合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立理 要求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敞开”和“接纳”,互相赋予平等 解、阐释、质疑、批评和应用上来,施行旨在衡量一个人的知 和尊重。要求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方式展开,由传统的纵 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教学评价。 。 新课程背景 向关系转为一种更富亲和力的水平关系。使学生在对话中 下的课程观要求既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又要 敢于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交锋,使其思想与他人思 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和适当的信息反馈,以促 想碰撞,实现自我超越。为此,要求教师改变单向授受的教 进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的顺利开展。 学模式,以朋友式的人格相遇引导学生,学会做“平等中的 注释: 首席”,学会欣赏、倾听意见,学生也要尊重教师人格,有效 [1] 吴光普.课程观演变与现代课程改革[J].人大复印 拉近双方的距离,扩展两类主体的“主体间性”,使学生在 资料・教育学,1996,(7). 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养成获得新知、探求真知的意识。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 (四)课堂教学 2001,(6).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时空内以学习人类文化中精选的间 [3] 钟启泉.终身教育与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 接经验为主,尽管新课程非常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 1990,(1). 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但由于基础教育同 [4]P、H.Taylor,C.R.Richards,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 时要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j,因此, lure Studies,NFER Public.,1979:11. 课堂仍然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 [5]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的主要方式。与新课程观强调的课程的动态性、生成性和 1995:65. 实践性并不排斥,新课程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 [6]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 和灵活性,并非一定要在诸如研究课题、课外活动等学习活 论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 动中才能得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 [7]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 独立思考,勇敢质疑.体验、理解、反思和对话。在课堂教学 联书店。1991:51. 中,学生的课程主体性,仍然可以彰显。 [8] (巴西)费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 (五)教学评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新课程观强调过程,但对过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忽略 [9] 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 对结果的评价。任何一种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育发展研究.2O02,(1O). 最终会使教学走向极端的不规范和毫无目的。新课程实施 [1O] 王升,高吉魁.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 中,教学评价比从前更加重要。要求评价观念和评价体系的 [J].教育科学.2002,(4).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