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础学习

基础学习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基础学习》教学大纲

基础学习是一门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关于人体组织学、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组织代谢的综合课程。课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其它课程的学习中使用。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和药理学等内容,共178学时(理论126,实验52),其中细胞生物学18学时,组织学27学时,生理学14学时,生物化学90学时,医学遗传学18学时,药理学8学时。教学内容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完成。通过讲课、实验、自学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本大纲规定了基础学习教学的分级要求,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指导性提要。 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掌握内容”为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融汇贯通的基本内容;第二级“熟悉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三级“了解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了解。然而,三级内容有时是相互穿插、密切关联的,学习时要善于抓住重点。

现代科学进展迅速,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介绍一些新动向和新成就。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氨基酸:掌握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文名字及英文三字缩写符号。熟悉二十种基本氨基酸的分类。熟悉部分氨基酸(Asp、Glu、Arg、Lys、His、Pro、Cys、Ser)的侧链功能基团(R基团)。掌握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等)。

(二)肽:掌握多肽链、肽及多肽的定义。掌握主链和侧链、肽链两端的概念及肽链书写方法。熟悉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肽(glutathione,GSH、多肽类激素、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类:熟悉蛋白质三种常用分类方法(按分子组成成分分类、按分子形状分类、按其主要功能分类)。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种类。 (一)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重要性。了解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

(二)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掌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概念、肽键(peptide bond)。熟悉α-螺旋(α-helix)、β-折叠(β-pleated sheet)的结构要点。掌握肽平面及肽单元的概念。熟悉模序的概念模序(motif),锌指(zinc finger),分子伴侣(chaperon),结合域(domain)等概念。熟悉一级结构对二级结构的决定作用(影响α-螺旋及β-折叠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分子伴侣的概念及其对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

(三)三级结构:掌握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掌握结构域的概念。

(四)四级结构:掌握亚基的概念。掌握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了解Hb分子的四级结构概况。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熟悉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基础的实例(RNase变性与复性)。熟悉一级结构与功能的直接关系。了解分子病。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Hb和Mb分子的空间结构要点。熟悉Hb空间结构的改变对其结合氧的功能的影响(氧百分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协同效应及变构效应)。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蛋白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的概念,熟悉碱性蛋白质及酸性蛋白质的含义。掌握蛋白质分子的亲水胶体性质及其稳定因素。掌握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的概念、变性因素及变性原理。掌握蛋白质沉淀的概念及常用沉淀方法。熟悉变性蛋白质复性的概念。熟悉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之间的联系。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了解用丙酮沉淀、盐析(salt out)、电泳、透析、层析、分子筛过滤、超速离心等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掌握盐析、分段盐析、电泳、透析的概念。 (三)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了解氨基酸序列的常用分析方法(Sanger水解逐段分析法、未端分析等)。

(四)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了解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测定的常用方法(X-线晶体衍射法、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等)。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核酸的概念、分类及重要生物学功能。 【教学内容】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 熟悉核酸分为两类:即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和核糖核酸(riboxynucleic acid,RNA)。RNA包括tRNA、rRNA和mRNA以及核酸的生物学意义。 了解真核细胞中核酸的分布。熟悉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及P的含量(约为9%-10%)。掌握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一)核苷酸中的碱基成分:掌握存在于核酸分子中的五种基本碱基(A、G、C、U、T)及其在DNA、RNA中分布的不同。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含氮碱、戊糖(核糖)和磷酸。 掌握嘌呤与嘧啶的基本结构和原子定位(编号)。了解稀有碱基,了解碱基的互变异构。掌握碱基对紫外光的吸收性质及其重要应用。

(二)戊糖与核苷:掌握核酸中两种戊糖(R、dR)及其碳原子序号表示方式。掌握核苷的概念、命名及主要种类。了解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体。掌握组成核苷酸的戊糖是β-D-核糖和β-D-2-脱氧核糖。解它们的呋喃环结构式。

(三)核苷酸的结构与命名:了掌握核苷概念、命名和英文缩写符号。掌握核苷酸的概念、结构要点、命名及分类。掌握各种核苷酸的英文符号。熟悉核苷酸的其它功能(辅酶、高能物质、第二信使等)。了解AMP、ADP、ATP、cAMP的化学结构式。 二、核酸的一级结构

掌握多核苷酸、多核苷酸链、磷酸二酯键、多核苷酸链主、侧链及二端的概念。掌握多核苷酸链的书写方式。掌握核酸一级结构的概念。掌握DNA与RNA在一级结构上的区别。 三、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熟悉Chargaff规则。掌握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互补、右双螺旋、副键维系)及碱基互补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B-DNA、Z-DNA、A-DNA)。 (二)、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熟悉环状DNA分子的超螺旋结构(麻花状结 构)。熟悉真核DNA超螺旋结构的基本单位--核小体(nucleosome)的形成。了解真核细胞从DNA到染色体的组装过程。 (三)、DNA的功能:掌握DNA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熟悉基因组的概念。 四、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掌握动物细胞中主要RNA的种类及功能

(一)mRNA的结构与功能:了解mRNA的前体(hnRNA)。掌握mRNA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掌握三联体密码(triplet code)的概念。

(二)tRNA的结构与功能:掌握tRNA的结构特点(富含稀有碱基、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三级结构为倒“L”型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三)rRNA的结构与功能:掌握r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了解rRNA的种类及结构特点。 (四)其它小分子RNA:熟悉小核RNA、小核仁RNA、小胞质RNA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五、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熟悉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酸性、溶液粘度大、易断裂、A260)及其应用。

(二)DNA的变性:掌握DNA变性的概念、常用变性方法、变性后的改变及DNA变性的实质。掌握Tm(melting temperature)、增色效应/高色效应(hyperchronmic effect)的概念及(G+C)与Tm之间的联系。

(三)变性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掌握变性DNA复性的概念、本质及主要改变(减色效应)。熟悉复性(annealing)的温度条件。掌握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的概念及常见形式。 六、核酶

熟悉核酶、核酸外切酶、核酸内切酶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的概念及其在DNA重组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酶学(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酶(enzyme)和核酶的概念及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掌握全酶(holoenzyme)、酶蛋白(apoenzyme)、辅因子(cofactor)、辅基(prosthetic group)、辅酶(coenzyme)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酶的分子组成:熟悉单纯酶和结合酶的概念。掌握酶蛋白、辅助因子、全酶、辅酶和辅基的概念。熟悉金属离子辅助因子的作用。

(二)酶的活性中心:掌握必需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活性部位(active center)的概念。了解酶活性部位的结构特征。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熟悉酶与一般催化剂作用的共同点。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掌握酶促反应高效率的含义、实例及机理。掌握酶高度特异性的概念和分类并了解各类特异性的一、二种实例。掌握酶促反应可调节性概况。 三、酶促反应的机制

(一)熟悉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induced-fit hypothesis)假说。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了解酶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的几种途径(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等)。 四、酶促反应动力学

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含义。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S]对V影响的饱和曲线(矩形双曲线)。掌握米氏

常数(Km)、Vm的概念。掌握Km和Vm的意义。了解米氏方程的推导。熟悉用林-贝氏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测定Km值及Vm值的原理。 (二)掌握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V=K[E])。 (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熟悉T-V曲线。掌握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的概念。掌握温度对V影响的机理(双重影响)。掌握高温与低温对酶的不同影响。

(四)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熟悉pH-V曲线。掌握最适pH(optimum pH)的概念。掌握pH对V影响的机理。

(五)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酶抑制剂的概念,掌握酶抑制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1、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熟悉不可逆性抑制的概念。

2、可逆性抑制作用:熟悉可逆性抑制的概念及分类。熟悉三类可逆性抑制(竞争、非竞争、反竞争)的概念及动力学特征(表4-2)。熟悉竞争性抑制的实例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酶激活剂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激活剂的作用机理。 (七)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熟悉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测定的重要性、酶活性测定的条件。熟悉酶活性单位的概念,熟悉国际单位(IU)的概念。 五、酶的调节

掌握酶调节的主要方式(活性调节、含量调节)。

(一)酶活性的调节:掌握酶原(zymogen)及酶原激活的概念、实例、机理和重要生理意义。掌握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酶变构作用,变构部位(调节部位)、变构效应剂的概念,了解酶变构调节的实例。掌握酶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调节的概念。熟悉酶共价修饰调节的方式。

(二)酶含量调节:熟悉酶蛋白合成诱导与阻遏的概念。熟悉诱导剂、辅阻遏剂、阻遏蛋白的概念。了解酶降解调节。了解酶含量调节的特点。 (三)同工酶(isoenzyme):掌握同工酶的概念。熟悉同工酶的成因及分布特点。熟悉LDH的五种类型。了解CK的三种类型。了解同工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六、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酶的命名:了解酶的习惯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二)酶的分类:熟悉六大类酶(按顺序记忆)。了解酶编号(EC)的含义。 七、酶与医学关系

(一)酶与疾病的关系:了解酶在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二)酶在医学上的应用:了解酶在临床检验、药物治疗、医学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膜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性及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特性,生物膜的基本概念。 2.熟悉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1)膜脂:膜脂的结构特性,膜脂的种类

(2)膜蛋白:膜蛋白的存在方式,不同膜蛋白的特性 (3)膜糖:膜糖的存在部位,膜糖的种类 2.细胞膜的特性: (1)细胞膜的流动性

膜脂分子的运动形式 膜蛋白的运动形式 (2)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晶格镶嵌模型、板块模型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

2.熟悉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运输的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通透性

2.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过程的作用特点

3.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结构特点及转运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内吞作用和分泌途径、细胞连接(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吞作用和外吐作用过程及种类 2.掌握固有分泌、受调分泌的特点 3.掌握紧密连接的存在部位及基本功能

4.掌握两种锚定连接即粘着连接和桥粒连接的分子组成和基本功能 5.掌握缝隙连接的分子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内吞作用 (1)吞噬作用 (2)吞饮作用

(3)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外吐作用:固有分泌、受调分泌

3.紧密连接在组织中的分布和存在部位、紧密连接的基本功能 4.锚定连接的组织分布、分类、分子组成 5.缝隙连接的形态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器:内质网(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 2.掌握分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3.熟悉两种内质网结构上的区别和联系,核糖体的不同存在形式和功能。 4.了解蛋白质糖基化的种类,脂类合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1.粗面内质网的结构 (1)粗面内质网的结构特点

(2)核糖体的种类和功能—附着核糖体、游离核糖体、多聚核糖体 2.粗面内质网的功能

(1)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的信号假说

(2)可溶性蛋白的成熟过程、跨膜蛋白内部的转移信号 (3)蛋白质的糖基化—糖基化的意义、糖基化的种类

(4)脂质双层的装配—脂质的合成部位、膜脂双层不对称性的维持 3.滑面内质网的结构 (1)滑面内质网 (2)过渡性内质网 4.滑面内质网的功能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器:线粒体(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线粒体信号肽的结构特点,蛋白质在线粒体各亚区室转运的必要条件。 熟悉蛋白质在线粒体各亚区室转运的主要过程

了解蛋白质在线粒体进行跨膜转运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子 【教学内容】

线粒体的基本结构 — 外膜、内膜、基质、膜间腔 线粒体信号肽的基本特点 线粒体信号肽的氨基酸组成

线粒体信号肽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存在部位 线粒体信号肽的特性

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转运 转运所需要的主要条件

转运的基本过程 — 接触点、易位转运、信号肽切割 蛋白质进入线粒体膜间腔和内膜的转运 转运所需要的主要条件

转运的基本过程 — 强调与进入基质过程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器: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熟悉高尔基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3.掌握溶酶体酶的化学特性及标志酶,溶酶体的主要消化途径和功能。 4.掌握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存在部位、结构特征 2.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1)蛋白质的共价修饰—加糖、水解

(2)分泌蛋白质的转运—蛋白质分泌的基本途径和调节途径 (3)基本途径和调节途径转运的不同蛋白

(4)蛋白质的分类输出—在高尔基复合体进行分类输出的蛋白质种类和输出途径 (5)参与膜结构的在循环 3.溶酶体的结构组成 4.溶酶体的功能

5.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大小、形状、内含物组成 6.过氧化物酶体的增殖方式 7.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细胞骨架(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微丝、微管组装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3.熟悉药物对微丝、微管的作用。

4.掌握纤毛、鞭毛及中心粒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5.了解微丝组装动态调节的非稳态动力学模型;了解几种常见的微丝结合蛋白及其相关功能。

6.了解微管组装动态调节的非稳态动力学模型;了解几种常见的微管结合蛋白及其相关功能。

7.熟悉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及其装配和解装配的影响因素。 8.了解常见中间纤维蛋白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内容】

1.微丝的基本结构组成 (1)肌动蛋白的结构特点

(2)微丝组装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3)微丝组装的动态调节模型

(4)微丝结合蛋白(重点讲解肌球蛋白) 2.微丝的功能

(1)维持细胞形态 — 微绒毛、应力纤维、微穗、片状伪足 (2)参与肌肉收缩 —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肌肉收缩机理要点 (3)参与细胞分裂 — 收缩环的组成 (4)参与细胞运动

(5)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6)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 3.药物对微丝的作用 4.微管的基本结构组成

(1)微管蛋白的结构特点和存在形式

(2)微管的不同存在形式 — 单微管、二联微管、三联微管 (3)微管的组装及其动态调节模型

(4)微管结合蛋白 5.微管的功能 (1)维持细胞的形态 (2)参与细胞的运动

(3)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器的迁移 (4)调节细胞分裂

(5)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 6.药物对微管的作用

7.中间纤维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8.中间纤维的结构组成

9.中间纤维的组装及影响因素 10.中间纤维的功能 (1)为细胞提供机械支持 (2)维持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 (3)参与DNA复制

(4)参与细胞分化及生存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核(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核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各结构的特点

2.掌握细胞核物质运输的特点,核基质及核仁的功能。 【教学内容】 1.核被膜 (1)外核膜 (2)内核膜 (3)核间隙

(4)核孔:结构、物质跨膜转运过程及特点 (5)核纤层:组成成分、功能 2.核基质

(1)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2)核基质的功能 3.核仁

(1)核仁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纤维中心、致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 (2)核仁的功能:rRNA合成和核糖体组装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特点

2.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 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 3.了解细胞周期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2)核分裂与胞质分裂的概念

2.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G1期变化 (3)S期变化 (4)G2期变化 (5)M期变化 3.细胞周期的调控

(1)细胞周期蛋白及其作用机制 (2)成熟促进因子及其作用 (3)生长因子及其作用 4.细胞周期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分化(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决定和细胞全能性的基本概念。

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持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的概念。 熟悉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调节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 了解同源框基因和DNA甲基化

掌握胚胎诱导的基本概念和对分化的影响 掌握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细胞分化的概念

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决定

细胞的全能性 全能细胞,多能细胞,单能细胞 细胞决定 细胞决定的基本概念及实验证实 细胞分化的常用研究方法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持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的概念 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调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 同源框基因 DNA甲基化

同类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活性 翻译与翻译后水平的调节 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对分化的影响

诱导和抑制对分化的影响:胚胎诱导、分化抑制 激素和细胞粘合分子对分化的作用

位置信息对分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凋亡与肿瘤(讲授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衰老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及特征 3.掌握肿瘤细胞的特性 【教学内容】

1.细胞衰老的概念与特征 (1)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 (2)细胞衰老的特征

2.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 3.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征 (1)形态学特征

(2)染色质DNA的降解

(3)RNA和蛋白质大分子的合成 (4)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5)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

4.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坏死的比较 5.癌细胞的特性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组织学绪论(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掌握基本组织的概念和分类,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组织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HE染色组织切片和透射、扫描电镜照片的观察方法。掌握一般光学显微镜术的基本原理。熟悉组织结构染色反应中嗜酸性、嗜碱性、中性、异染性、亲银性和嗜银性等含义。了解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术、免疫细胞化学术、同位素示踪术、原位杂交术和组织培养术的基本原理和意义,了解透射电镜术和扫描电镜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2.组织学有关的细胞学基础、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一些常用研究技术方法。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上皮组织(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上皮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及分类。

掌握被覆上皮的分类原则和分类,各类上皮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内皮和间皮。掌握上皮细胞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特殊结构的类型和意义,熟悉微绒毛和基膜的超微结构特点,

了解其它各类特殊结构的超微结构特点。

掌握腺上皮和腺的概念,熟悉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概念,了解各类分泌细胞的特点。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概念,一般特点和分类。

2.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依据,分布及主要功能。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的超微形态特征和功能。

4.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腺的发生、形态特征、分类及功能。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结缔组织(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起源及分类。

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结构和功能。掌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熟悉脂肪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熟悉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功能。掌握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和特性,了解三种纤维的超微结构特点。熟悉基质的主要组成和功能,掌握组织液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黄色和棕色脂肪组织的特点。掌握网状组织的结构、分布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概念、一般特点和分类及固有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依据和主要功能。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纤维和基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致密结缔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分布。 4.脂肪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分布。 5.网状组织的特点、组成和分布。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软骨与骨(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软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和功能,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熟悉软骨的生长方式。熟悉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骨的组成,骨基质的组成成分、结构及其意义。掌握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掌握长骨的结构。

掌握骨发生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式。熟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主要过程。 【教学内容】

1.软骨:软骨的一般结构,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软骨的生长方式。

2.骨:骨组织的结构,包括骨基质的组成成分、结构和骨的细胞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长骨的结构。 3.骨发生的方式。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肌组织(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肌组织的组成、类型、结构和功能特点。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掌握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的结构及其在肌纤维收缩时的作用。熟悉粗肌丝和细肌丝的分子组成并了解其分子结构。 掌握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

掌握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了解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教学内容】

1、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和分类。 2、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 3、心肌纤维的形态结构。 4、平滑肌纤维的形态结构。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神经组织(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神经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熟悉神经元的分类。掌握神经元的光镜结构。掌握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特点,了解树突和轴突的超微结构,了解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受体。 掌握突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化学性突触的组成及其超微结构,了解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冲动的基本原理。

熟悉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各种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组成和结构,了解髓鞘的形成。熟悉神经的组成。 熟悉神经末梢的分布和类型,各类神经末梢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运动终板的超微结构以及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作用。

了解神经节、脊髓灰质、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结构。 熟悉血脑屏障的概念、结构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分类。

3、突触:概念、功能和分类,化学性突触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4、神经胶质细胞: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各种神经胶质细胞的光镜结构与功能。 5、神经纤维和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髓鞘的形成与超微结构。 6、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教学方法】授课以讲义为主,结合多媒体讲解。

皮肤(讨论3学时) 【教学要求】

熟悉皮肤的组成和一般功能。

掌握表皮的结构,表皮各层细胞的结构特点和角化过程。掌握非角蛋白形成细胞的组成,熟悉黑素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梅克尔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真皮的结构。

了解皮下组织的结构特点。

熟悉毛的结构,了解毛的生长和更新。熟悉皮脂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的结构,了解它们

的分泌方式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皮肤: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各层的结构特点,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真皮的结构特点。

2.皮肤的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 【教学方法】

1.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以讨论为主,教师做总结性讲授。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生理意义。掌握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主要方式。熟悉体内的三大类控制系统。 【教学内容】

一、内环境与稳态及生理意义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三、非自动控制系统 四、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控制系统 2、正反馈控制系统 五、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细胞信息传递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I)(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2、熟悉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中cAMP-PKA途径、IP3-Ca2+途径和DG-PKC途径; 【教学内容】

一、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1、G蛋白

2、G蛋白耦联受体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 5、蛋白激酶

二、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几种主要方式 1、cAMP-PKA途径 2、IP3-Ca2+途径 3、DG-PKC途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II)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I)(讲授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熟悉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 【教学内容】

一、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二、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1、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的一般特性 2、该信号转导途径的主要过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II)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讲授0.5学时) 【教学要求】

熟悉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了解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了解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教学内容】

一、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的一般特性 二、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的一般特性 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讲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的机制。 【教学内容】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的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讲授1学时) 【教学要求】

熟悉兴奋、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掌握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了解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教学内容】

一、兴奋和可兴奋细胞 二、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

三、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四、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及其收收缩的分子机制(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点、肌原纤维的细微结构特征、肌丝的分子及肌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掌握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教学内容】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二、肌原纤维的细微结构特征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与功能 1、粗肌丝 2、细肌丝

四、肌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横管系统 2、纵管系统

五、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1、肌丝滑行理论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讲授1.5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熟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1、骨骼肌单收缩、复合收缩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讲授0.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平滑肌的分类及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教学内容】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平滑肌的分类 二、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糖代谢(讲授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糖(glycolysis)的概念、糖代谢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掌握糖在体内的生理功能。了解淀粉的消化概况。了解葡萄糖吸收是主动吸收过程,同时伴Na+转运。了解G转运体(SGLT)的作用。掌握G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 二、糖的无氧分解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掌握糖酵解概念及反应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熟悉糖酵解反应部位,反应的详细过程及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其所催化的酶。了解其它已糖进入酵解途径的概况。 (二)糖酵解的调节:了解糖酵解的调节的三个调节点及调节的方式。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掌握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及ATP生成。 三、糖的有氧氧化

掌握糖有氧氧化的概念。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熟悉糖转变为丙酮酸(pyruvate)、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成为乙酰辅酶A的主要反应过程及有关的酶。掌握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酶与辅酶的组成及作用。掌握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概念、反应过程及其生理意义。掌握有氧氧化生成过程ATP的计算。

(二)有氧氧化的调节:了解乙酰CoA/CoA比值,NADH/NAD+比值,ATP/ADP比值及Ca2+对有氧氧化的调节。

(三)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了解巴斯德效应的概念及其机制。 四、磷酸戊糖途径(PPP) 熟悉PPP的概念。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熟悉PPP的反应部位,反应的两个主要阶段。掌握PPP的限速酶。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了解其调节过程。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的生理意义:掌握PPP的生理意义,NADPH参与的代谢反应。 五、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与分解(glycogenolysis): 掌握葡萄糖储存的形式及生理意义。

(一)糖原的合成代谢:熟悉糖原合成的概念、反应过程及关键酶。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熟悉糖原分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关键酶。熟悉葡萄糖-6-磷酸酶存在的部位。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熟悉化学修饰对糖原合成与分解关键酶的调节,及激素对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四)糖原累积症:了解糖原累积症特点及成因。 六、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掌握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反应主要器官。

(一)糖异生途径:掌握糖异生途径的概念、主要反应过程。熟悉反应过程关键酶及草酰乙酸的穿梭方式、NADH的来源。熟悉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及无效循环(futile cycle) 的

概念。

(二)糖异生的调节:了解糖异生调节主要在两个底物循环间进行调节、了解激素对糖异生的调节。 (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掌握糖异生的三大生理意义。熟悉糖异生的间接途径(三碳途径)和直接途径的概念。

(四)乳酸循环:熟悉乳酸循环(Cori cycle)的概念、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了解乳酸循环的成因。

七、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掌握血糖的概念、参考正常值、主要来源及去路; (二)血糖水平的调节:掌握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肾上腺素(adrenine)对于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三)血糖水平异常:了解葡萄糖耐量和糖耐量试验;了解高血糖、糖尿症及低血糖。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脂类代谢(讲授6学时) 【教学要求】

熟悉脂类的概念、分类、脂肪及类脂的主要生理功用。熟悉体内脂肪酸的二个来源。熟悉必需脂肪酸及其在体内转变为三个生理活性物质。 【教学内容】

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了解食物中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概况。了解消化产物被吸收后的去向。熟悉消化吸收所涉及的酶;熟悉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二、甘油三酯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熟悉甘油三酯合成的部位;合成的基本过程(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途径)。掌握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掌握脂肪动员(mobilization)、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的概念;掌握脂肪水解产物的去向及甘油的代谢。

2、掌握脂酸氧化的的主要器官,掌握脂酸的活化及脂酰CoA进入线粒体(β-氧化的限速步骤及相关限速酶)的概况。掌握β-氧化的概念、部位、四步循环反应及反应的产物(乙酰CoA)的代谢去向。以软脂酸为例,熟悉脂肪酸氧化产生ATP的计算。

3、了解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了解不饱和脂肪酸、丙酸氧化概况;了解脂肪酸在过氧化酶体的氧化概况。

4、掌握酮体的概念、部位。掌握酮体在肝中生成、在肝外利用的要点。掌握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及病理意义。了解酮体生成的调节要点。

(三)脂酸的合成代谢:掌握脂肪酸合成原料(乙酰CoA、NADPH等)的主要来源。。熟悉柠檬酸-丙酮酸循环(citrate pyruvate cycle)的含义;熟悉其合成的部位、丙二酰CoA的生成、限速酶。熟悉从乙酰CoA及丙二酰CoA合成软脂酸的概况;了解脂肪酸合成酶系(属多功能酶)的组成特点。了解脂肪酸碳链的加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及脂酸合成的调节概况。

(四)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 三、磷脂的代谢:熟悉磷脂的概念,分类。 (一)甘油磷脂的代谢:了解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基本结构。熟悉甘油磷脂的合成部位、

原料及辅助因子。了解甘油磷脂合成的基本过程(DG合成途径、CDP-DG合成途径)概况。了解磷脂交换蛋白的概念。熟悉甘油磷脂降解的概况;了解磷脂酶A1、A2 在溶血性磷脂生成中的作用。

(二)鞘磷脂的代谢 略。

四、胆固醇代谢 熟悉胆固醇的基本结构。 (一)胆固醇的合成:熟悉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合成原料的来源、合成的三个阶段及限速酶。了解胆固醇合成的调节要点。

(二)胆固醇的转化:掌握胆固醇在体内转化为三个重要物质。 五、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熟悉血脂的概念及组成。熟悉血脂的来源;了解正常成人空腹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熟悉脂蛋白的概念及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掌握各类脂蛋白的化学组成(组成特点)、来源(合成部位)及主要生理功能。了解脂蛋白的球状结构及载脂蛋白的双性α-螺旋结构要点。 (三)载脂蛋白(Apo):熟悉载脂蛋白的概念及主要的五种类型。熟载脂蛋白的三大功能。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了解各类血将脂蛋白的代谢要点(生成、降解或转化、最后归宿)。 (五)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了解高脂蛋白血症的概念及分型。了解遗传性缺陷在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发病分子机制中的地位。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自学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维生素(vitamin)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内容】

一、脂溶性维生素(lipid-soluble vitamin)

了解维生素A、D、E、K的化学本质及性质,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二、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

掌握8种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化学本质、活性形式(辅酶形式)、生化作用,了解其缺乏症。

三、微量元素

掌握微量元素的概念,了解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分布及作用。 【教学方法】

1.学生课堂讨论为主 2.教师指导和综合点评

生物氧化(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的概念;熟悉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熟悉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异同。 【教学内容】

一、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掌握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的概念。熟悉组成呼吸链的四种酶复合体及其辅基的名称;掌握各种辅基在电子传递链中的主要功能。掌握两条

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了解确定呼吸链顺序的方法(还原电位、体外呼吸链拆开与重组、阻断试验、吸收光谱)。了解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还原电位概况。了解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二)氧化磷酸化:掌握氧化磷酸化和底物磷酸化的概念。熟悉由P/O值(P/O ratio)和自由能变化(ΔGo/)确定的三个偶联部位。掌握同样2H经由不同呼吸链传递可生成的ATP数目。了 解化学渗透假说、ATP合酶结构要点及ATP合成的概况。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熟悉常见的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和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及其作用的机制。熟悉ADP、甲状腺激素和线粒体DNA突变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四)ATP:掌握高能磷酸键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掌握ATP在体内可转变为其他高能化合物,掌握ATP的贮存形式。熟悉ATP的生成和利用。 (五)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了解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了解腺苷酸载体的转运。了解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二、其他氧化体系:

了解线粒体外其他氧化酶系的催化特点和功能。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氨基酸代谢(讲授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脱氨基作用、氨的来源、去路,氨的转运 2.掌握尿素合成的部位和全过程

3.掌握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功能

4.需要掌握的概念: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氨基酸库、联合脱氨基作用、一碳单位„„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nutrition value)

熟悉蛋白质的生理功用、氮平衡的三种情况、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及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其中掌握营养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及半必需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腐败

了解蛋白质消化的重要性及在胃、小肠中消化的大致过程。了解氨基酸、二肽、三肽的主动吸收机理,熟悉γ-谷氨酰基循环(γ-glutamyl cycle)的作用。熟悉蛋白质腐败的概念及主要腐败产物(胺、NH2及其它)。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掌握体内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组织蛋白质的寿命、降解途径及泛素对组织蛋白降解的促进作用。熟悉氨基酸代谢库的概念。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掌握脱氨基的多种方式。

1、掌握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的概念。掌握体内最重要的转氨酶(GPT、GOT)的名称、催化的反应并了解它们在临床诊断上的主要应用。掌握转氨酶(transaminase)的辅酶的名称、与VitB6的关系并了解其作 用机制。

2、熟悉L-谷氨酸脱氢酶(L-glutamate dehydrogenase,GLDH)催化的反应。

3、掌握“一般联合脱氨基作用”的概念、进行部位及反应过程。熟悉“嘌呤核苷酸循环” (purine nucleotide cycle)的进行部位并了解其大致反应过程。

(二)-酮酸的代谢 掌握-酮酸三个主要代谢途径。熟悉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的概念。以-酮酸为核心去理解并掌握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整体情况。

四、氨的代谢

(一)体内氨的来源 掌握体内氨的三个来源。

(二)氨的转运 熟悉NH3以无毒形式运输的必要性。熟悉氨经血转运的两种形式:丙氨酸-葡萄糖循环(alanine-glucose cycle)、谷氨酰胺运氨。 (三)尿素的生成 掌握尿素合成的部位、原料及大致过程(鸟氨酸循环ornithine cycle)。了解鸟氨酸循环的详细步骤(其中熟悉鸟氨酸循环与TAC的联系)。熟悉CSP-Ⅰ与CSP-Ⅱ的分布特点、催化反应及其活性对体内NH3代谢分流的调节作用。了解尿素合成调节的概况。掌握高血氨症的概念。熟悉肝昏迷氨中毒学说的生化基础。 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了解γ-氨基丁酸、牛磺酸、组胺、5-HT及多胺的生成概况及主要生理作用。

(二)一碳单位的代谢 掌握一碳单位的概念及种类。掌握FH4是一碳单位的运载体和代谢的辅酶。了解FH4的生成及与一碳单位的结合。熟悉一碳单位的生成与相互转变的概况。掌握一碳单位的生理功用。

(三)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熟悉含硫氨基酸代谢重要产物(SAM、肌酸、PAPS、GSH、牛磺酸等)的名称、大体结构及主要生理功用。了解蛋氨酸循环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四)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了解Phe、Tyr的重要代谢产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黑色素等)。熟悉苯丙酮酸尿症(phenyl ketonuria,PKU)与白化病(albinism)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关系。了解Trp的重要代谢产物(5-HT、一碳单位及VitPP)。 (五)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了解Val、Leu及Ile的代谢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核苷酸代谢(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嘌呤核苷酸有两条合成途径。结合嘌呤核苷酸结构与从头合成途径,说出嘌呤核苷酸各元素或组件的材料来源。熟记二磷酸核苷还原生成脱氧嘌呤核苷酸。写出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有关的酶的名称、功能、酶缺陷相关的疾病

2.结合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调节,熟记嘌呤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 3.了解嘌呤核苷酸体内分解代谢终产物-尿酸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4.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及合成调节。说出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所需的酶及其催化的反应。明白嘧啶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记住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名称 【教学内容】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 (一)合成代谢:

1、熟悉从头合成的概念、原料、进行部位;熟悉从头合成的大致过程及特点。了解从头合成的调节概况。

2、了解补救合成的概念、大致过程及生理意义。 3、了解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4、熟悉dNDP由NDP(N=A、G、U、C)还原生成的概况。

5、了解多种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嘌呤类似物、氨基酸类似物及叶酸类似物)的作用原理要点。

(二)分解代谢:熟悉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及特点。熟悉痛风(gout)的发病机制、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制。

二、嘧啶核苷酸代谢 (一)合成代谢:

1、从头合成:熟悉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概念、原料、进行部位、大致过程及特点。熟悉dTMP的生成,了解从头合成的调节要点

2、补救合成:了解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概况。

3、抗代谢物:了解三种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嘧啶类似物、氨基酸类似物及叶酸类似物)的作用原理要点。

(二)分解代谢:熟悉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及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DNA的生物合成(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了解基本过程,关键产物和催化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教学内容】 一、半保留复制

掌握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一)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了解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二)半保留复制的意义 熟悉半保留复制的意义,半保留复制与遗传相对保守性之间的关系。

二、DNA复制的酶学

掌握DNA复制系统的组成(底物,聚合酶,模板,引物,其他酶和蛋白质因子)。 (一)复制的化学反应 熟悉复制过程中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复制过程中新链延伸的方向性。 (二)DNA聚合酶 熟悉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不同种类和功能。了解真核生物的DNA聚 合酶的种类及功能。了解真核生物DNA-pol γ与mt DNA复制。熟悉DNA聚合酶的两种催化活性(聚合,外切)。熟悉复制的保真性的三种机理及DNA聚合酶所起的作用。 (三)复制中解链和DNA分子的拓扑学变化 熟悉解螺旋酶、DNA拓扑异构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在DNA复制中的主要作用。 (四)引物酶和引发体 熟悉引物酶的本质及其作用(构成引发体、催化引物RNA生成)。 (五)DNA连接酶 熟悉DNA连接酶的作用。了解DNA聚合酶、拓扑酶及连接酶三者的活性对比。

三、DNA生物合成过程

(一)复制的起始 熟悉DNA复制起始概况(选点,解链解旋,引发体及引物的生成)及各种酶、蛋白质因子的作用。熟悉双向复制、复制叉、复制子的概念。 (二)复制的延长 熟悉DNA复制延长的一般概况、模板阅读方向及复制的不连续性(双向性, 领头链,随从链)。掌握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的概念。了解滚环复制。 (三)复制的终止 熟悉复制终止的概况,引物的取代及DNA连接酶的作用,新链的完整化。熟悉真核生物的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romerase),了解端粒与细胞生长、肿瘤形成的关系。

四、DNA损伤(突变)与修复

(一)突变(mutation)的意义 熟悉突变的概念,了解突变的后果(积极,有害,多态)。 (二)引发突变的因素 了解引发突变的物理及化学因素。

(三)突变分子改变的类型 了解DNA突变时DNA分子改变的类型(错配、缺失、插

入、框移突变、重排)

(四)DNA损伤的修复 了解四种修复途径的概况。 五、逆转录现象和逆转录酶

掌握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的概念,熟悉逆转录酶的作用及应,了解逆转录现象,逆转录病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RNA的生物合成(讲授3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转录(transcription)的概念,熟悉转录与复制的对比(异同点),转录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模板和酶

(一)转录模板 掌握模板链、编码链的概念,掌握模板DNA单链的阅读方向;熟悉不对称转录的含义。

(二)RNA聚合酶 熟悉大肠杆菌转录酶的组成、各亚基的功能、全酶与核心酶的概念。了解真核细胞转录酶的种类及转录产物,了解RNA聚合酶Ⅱ对真核生物的重要性。

(三)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 掌握启动子概念及其作用,熟悉RNA聚合酶辨认和结合的区域及序列特征,了解辨认位点及Pribnow盒。 二、转录过程

掌握转录全过程的概况起始(initiation)、延长(elongation)的终止(termination)三个阶段。 (一)转录起始 熟悉原核生物转录起始复合物、转录空泡(转录复合物)的概念及其形成,σ因子的作用。熟悉真核生物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相互间的关系,真核生物转录起始区的序列特点。了解转录因子的作用、真核生物的转录前起始复合物。 (二)转录延长 熟悉转录延长的化学反应,新链延伸的方向,转录延长的概况。

(三)转录终止 了解原核生物转录终止的两种方式(依赖Rho因子的转录终止及不依赖Rho因子的转录终止)概况。了解真核生物与转录后修饰密切相关的转录终止方式概况。 三、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一)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 熟悉mRNA初级转录产物(hnRNA)在核内戴帽(GpppmG)、加尾(polyA)的概况及帽、尾的功能。掌握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的概念。

了解mRNA的剪接概况。了解内含子的分类及功能。

(二)tRNA的转录后加工 熟悉tRNA的转录后加工包括剪接(剪去插入序列再拼接)、修饰(形成稀有碱基)、加尾(加CCA-OH)的概况。

(三)rRNA的转录后加工 了解rDNA的特点,了解初级rRNA的加工概况(45S→18S、5.8S、28S)及特点(不需任何蛋白质参与的自我剪接过程)。熟悉核酶(ribozyme)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讲授5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了解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关键产物和催化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教学内容】

一、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熟悉参与翻译的各类物质的概况。掌握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和遗传密码(genetic code)的概念。熟悉遗传密码的特点。了解核蛋白体的组成和作用。熟悉tRNA的作用和氨基酰-tRNA的生成。掌握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sis)的作用。 (一)mRNA 掌握mRNA在翻译中的作用(直接模板)。掌握遗传密码(密码子)的概念并熟悉其四大特点。

(二)核糖体 掌握核糖体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多肽链合成的场所),熟悉核糖体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大小亚基)。

(三)tRNA 掌握tRNA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活化及转运氨基酸)。熟悉氨基酸的活化反应(氨基酰-tRNA的生成)及保证翻译准确性的两大环节(mRNA密码-tRNA反密码-氨基酸之间的“对号入座”、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tRNA及氨基酸的识别、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校正活性)。熟悉氨基酰-tRNA的表示方法。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三大阶段)

(一)翻译的起始 掌握翻译起始的含义及重要作用。了解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翻译起始的概况、起始因子的作用及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特点。

(二)肽链的延长(核蛋白体循环) 熟悉核蛋白体循环(ribosomal cycle)和多核蛋白体(polysom)的概念及所需的蛋白因子(EF)。熟悉每次核蛋白体循环包括的三个步骤(进位、成肽、转位)、肽链合成延伸的方向并了解三个步骤的反应的概况。 (三)肽链合成的终止 掌握合成终止的含义及所需的蛋白质因子(RF)。了解合成终止过程概况,肽键生成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三、翻译后加工

掌握翻译后加工的概念。

(一)高级结构的修饰 熟悉高级结构修饰的两种方式(亚基聚合、辅基连接) (二)一级结构的修饰 熟悉一级结构修饰的几种方式

(三)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了解蛋白质在核蛋白体合成后的去向;熟悉靶向输送、分泌性蛋白质、信号肽的概念;了解蛋白质合成后透过膜性结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信号肽,蛋白质自身结构特点和转运的机构),了解分泌性蛋白质的转运系统的有关学说。 四、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了解几种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嘌呤霉素、放线菌酮)对翻译的抑制作用;了解白喉毒素的作用机理、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

了解翻译后加工的主要形式。掌握信号肽(signal peptide)的概念。熟悉蛋白质合成后透过膜性结构的条件和靶向输送机制。 掌握常用抗生素的抑菌机制、生物活性物质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和干扰素(interferon,IF)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机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基因表达调控(讲授6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了解基因组(genome)、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与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等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关键步骤和酶。 熟悉原核基因转录的特点。

一、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 掌握基因表达、基因组的概念。

(二)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及空间性 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特性。

(三)基因表达的方式 熟悉已知基因表达的方式(组成性表达、诱导和阻遏表达)。掌握管家基因、组成性基因表达、诱导阻遏的概念。

(四)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 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维持生长和增殖、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 (五)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了解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基因转录激活调节基本要素(特异DNA序列、调节蛋白、DNA-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熟悉基因表达的基本控制点、熟悉原核生物调节蛋白(特异因子、阻遏蛋白、激活蛋白);熟悉真核生物调节蛋白、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蛋白。 二、原核基因转录调节

(一)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 了解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的特点。

(二)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 熟悉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的结构,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CAP的正性调节,协调调节。

(三)其他转录调节机制 了解其他转录调节机制概况(转录衰减、基因重组、SOS反应)。了解衰减子、SOS基因。 三、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一)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 熟悉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庞大复杂、单顺反子、重复序列、基因不连续性(基因断裂))。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了解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三种RNA聚合酶,基因激活时染色体相应区域结构性质的变化,正性调节占主导,转录与翻译分隔进行,存在转录后的加工修饰)。了解TBP、TAF、CpG岛

(三)真核基因转录激活调节 掌握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和作用(功能),了解mRNA转录激活及其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机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教学内容】 一、癌基因

掌握癌基因、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的概念。熟悉细胞癌基因的特点、分类及功能,熟悉癌基因的活化机制。 二、抑癌基因

掌握抑癌基因的概念。了解常见的抑癌基因。熟悉抑癌基因(Rb基因、P53基因)的作用机制。

三、生长因子

掌握生长因子的概念。熟悉生长因子的分类、产生及作用的三种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熟悉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了解生长因子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细胞凋亡的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相关技术。不要求对具体内容有详细的了解 【教学内容】

一、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

掌握核酸分子杂交、探针的概念。熟悉印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斑点印渍、原位杂交、DNA点阵、DNA芯片的概念。 二、PCR技术。

掌握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的概念、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熟悉PCR的主要用途。 三、核酸序列分析。

熟悉核酸序列分析的两种方法。了解核酸序列分析的两种方法的原理。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了解疾病相关基因克隆的两种主要策略。 六、转基因、核转移与基因剔除技术。 了解转基因技术、核转移技术与基因剔除技术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基因转移和基因剔除在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课外自学

染色体异常与染色体病(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人类染色体数目和基本形态结构,核型表示法; 2.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3.掌握染色体病的概念、典型的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的数目与结构 (1)数目和结构 (2)核型

(3)非显带染色体和显带染色体命名 2.染色体的畸变 (1)概念

(2)数目畸变和机构畸变

(3)特点: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个体发育不同时期 3.染色体病 (1)常染色体病 (2)性染色体病 (3)多倍体 (4)携带者

(5)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6)染色体断裂综合症 (7)典型病例及家系 4.染色体诊断和检查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常染色体和性连锁遗传(4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基因结构、外显子、内含子、密码子、等位基因等; 2.熟悉单基因病的种类、遗传方式和传递特点;

3.熟悉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显性、隐性;

4.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括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包括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教学内容】

1.真核细胞基因结构:断裂基因 2.同源基因、等位基因

3.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显性、隐性 4.基因突变与疾病

5.单基因病的种类、遗传方式和传递特点

(1)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显性、隐性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不规则显性、共显性 (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X伴性显性遗传

(5)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表现度、基因多效性、遗传异质性、遗传印记、X染色体失活、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多基因遗传与群体遗传学(2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多基因遗传的概念及多基因遗传的简要理论基础; 2.掌握多基因病及易患性、发病阈值、遗传度等相关概念; 3.掌握多基因病的特征及其复发风险的估计; 4.掌握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 【教学内容】 1.多基因遗传 (1)概念

(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 2.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1)易患性与发病阈值 (2)遗传度及其估算

(3)多基因病遗传风险的估计

3.多基因病的特征及其复发风险的估计 4.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线粒体遗传、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咨询(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线粒体遗传病的特点及核基因突变对线粒体疾病的影响; 2.掌握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和发病规律; 3.掌握基因诊断的原理、探针及其标记;

4.掌握直接基因诊断和间接基因诊断的概念,熟悉基因异常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线粒体遗传病:MERRF综合症、MELAS综合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 2.核基因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疾病 (1)线粒体蛋白输入缺陷 (2)底物运输缺陷 (3)底物利用缺陷 (4)铁运输缺陷 (5)电子传递链缺陷

3.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和发病规律

4.遗传病的一般诊断:病史、症状、体征、系谱分析、染色体与染色质检查、皮纹与染色体病、生化检查 5.基因诊断 6.遗传咨询的 (1)概念

(2)步骤和对象;

(3)再发风险的估算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人类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学(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 2.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2.人类基因组的组织结构特征 3.人类基因组计划 (1)基因组大规模测序

(2)基因组作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

4.功能基因组学:疾病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 【教学方法】 讨论及讲授

药理学绪言、药物作用与效应(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药物的概念、药物和毒物的界限;药物基本作用与效应的关系。掌握特异性、选择性、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定义。掌握质反应、量反应、量效关系曲线、效能、效价强度、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和治疗指数等药效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绪论:药物的概念、药物和毒物的界限;药理学发展简史;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药理作用与效应:药物基本作用与效应的关系,药物的特异性与选择性。

三、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的含义 四、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定义。

五、量效关系:质反应、量反应、量效关系曲线、效能、效价强度、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和治疗指数等药效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药物作用机制与受体(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pA2、pD2的意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一般了解受体类型、第二信使和受体调节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药物作用机制:

二、受体: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pA2、pD2的意义、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激动药。

三、跨膜信息传递与细胞内信使:受体类型,第一、第二、第三信使。 四、受体调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药物代谢动力学(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和体内过程,了解时量(效)关系曲线的组成及意义。掌握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参数(包括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房室模型、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稳态血药浓度、半衰期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内容】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方式、特点。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体内过程的分类(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各个过程的特点。 三、房室模型和消除动力学:房室模型的含义,药物消除动力学的分类和特点。

四、体内药物的药-时关系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及含义: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稳态血药浓度、半衰期的概念和意义。 五、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讲授2学时) 【教学要求】

一般了解药物方面和机体方面的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掌握各名词的概念。 了解合理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一、药物因素:药物理化性质、药物制剂、给药方式、联合用药、长期用药。

二、机体因素: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遗传因素、时间因素、生活习惯与环境。 三、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综合症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及讨论

主要参考教材:

1.周爱儒主编. 生物化学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凌诒萍主编. 细胞生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宋今丹主编. 医学细胞生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邹仲之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姚泰主编. 生理学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陈竺主编. 医学遗传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李璞主编.医学遗传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8.金有豫主编. 药理学 (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