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1年12月 理论学刊 Dec.2011 第l2期总第214期 Theory Journal No.12 Ser.No.214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辨析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孙成竹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孕育着一种新哲学的生长点,是解蔽马克 思哲学革命无法绕开的一环。这一概念的内涵决定其外延并不覆盖所有私有制社会,而仅指涉资本主=;L私有制社 会。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命题,即既强调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又肯认前者是后者的结果,源于 分析问题的两种逻辑——“从经济事实出发”的实证理路和带有浓厚费尔巴哈色彩的人本学视野。由于此时“实 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游移不定,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没有给出“异化劳动” 的起源,却提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845年,马克思终于找到历史的入口——物质资料生产,从而揭开了“异化劳 动”的历史起源——旧式分工和交换。由是,消灭旧式分工和交换,从而消灭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就成为历史 地扬弃“异化劳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1)12—0057—05 “异化劳动”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即“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 (以下简称《手稿》)的中心概念,折射出一场伟大哲 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_】“ 。工人劳动的结果 学革命的曙光,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现具有重要 竟表现为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 意义。然而,上世纪8O年代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 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 题的讨论,终因意识形态性裁断而未能引向学理研 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 究的深入,这一概念的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澄清。 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马克思区分了“对象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化”和“异化”:一切劳动都是对象性关系,劳动结果 “异化劳动”由“异化”和“劳动”两部分构成。 都要对象化为劳动产品。只有劳动者创造的东西反 “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是从黑格尔开始的。在他那 客为主,成为在他之外,与他敌对、支配他、压制他 里,异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分裂,即“绝对精神”自 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 否定的必经环节。而“劳动”作为经济范畴,是从古 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 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的。斯密的“劳动”概念在国民 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 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与英国 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 古典政治经济学构成“异化劳动”概念的主要思想 为同他对立的独立的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 史资源。由于“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 马克思的致思打上了糅合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 立”…‘ 。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不仅是对象化的 政治经济学的明显烙印。 而且是异化的劳动,工人劳动的特殊性表现为异化 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异化劳动”的内涵即 劳动。 其四个规定:在劳动结果上,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 ——在劳动活动中,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相异化;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 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他的本质”;“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在劳动结果上,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 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 57 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 地: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一无所有,因而,出卖自己 的劳动力是他赖以为生的惟一选择。他们的解放, 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 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 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 段”[1](1754-55)。就是说,劳动不属于工人,工人在劳 动中也不属于自己。既然劳动产品和劳动不属于工 人,由此推出: ——就是人的解放,即使其成为作为“人”的人。马克思 以普罗米修斯的情怀,悲壮地担当起拯救的使命: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 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 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 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 特性”。“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 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 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 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 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 成为人。”“德国惟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 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德国人 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 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 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 灭自身”L2“n )。由是,“异化劳动”的主体——工 人即无产阶级以及马克思哲学的无产阶级立场成为 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 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 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由 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劳动就是人和自然 界之间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它展现人的活 动的自由自主的特性。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 判别该概念外延的决定性依据。其次,“异化劳动” 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有助于它的外延 的推断。诚然,与“剩余价值”相比,“异化劳动”不 是一个成熟概念,但它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 余价值论的发现不可或缺。“剩余价值”作为揭示 的生产的对象即自然界,把人的自由自主活动贬低 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 类生活。而这也就意味着: ——资本主义生产之本质和资本家剥削工人之秘密的概 念,其外延无疑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就马克思 思想成长的轨迹而言,“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具 有内在的、不可剥离的关联。前者对后者的诱发,后 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思想,认为人对自身的关 系,只有通过他人才得以表征和确证。“人的异化, 一者对前者的深化,使二者有机地融合于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哲学一经济学阐释中。在这 个意义上,可以说异化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哲学表述, 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 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因此,“当人与自身相 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自己的劳 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 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工人与资本家 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异化最全面、 最典型的确证和表征。资本家与工人的异化完全不 同:资本家在异化中感到自己的满足和保证,工人则 感到受压迫和受屈辱。 剩余价值是异化劳动的经济学分析。离开异化劳 动,剩余价值会囿于实证层面而丧失人本学视野;而 离开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则因缺失实证分析而限于 思辨。 二、“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马克思写道:“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 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 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 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 是外化劳动的后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 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 显然,前两个规定是实证的经济学分析,后两个 则是基于人本学逻辑的推论。问题是:“异化劳动” 究竟指涉所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还是仅指资本 主义社会的劳动呢? 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 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 其实,“异化劳动”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 会的劳动:首先,这是由该概念的特定内涵决定的。 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是概念规定的基本要求。“异化 劳动”的主体是工人,即“无产阶级”,而不是所有私 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llj( 。 如何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结论呢?实际上,它 是两种逻辑,即人本学和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并用的结果。 有制社会的劳动者。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造就了 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自由到这般境 58 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资本家和工人之 问尖锐的经济和阶级对立出发,必然得出私有财产 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的结论。马克思认为: 此一来,“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 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的 人本学论证就完成了。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 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 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同样,工人也不 是生来就命定遭受剥削,而是因为他丧失了生活资 料和劳动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活动来维持动 物一样的生存,否则就得饿死。令人疑惑的是,基于 经济事实的分析无法给出人的应然存在,即无法维 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于这个难题,国民经济学家 囿于其阶级局限性,虽有觉察却无力解决,只好听之 任之:“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 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 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因此,它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论 点: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 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家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 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 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 做。”l_l J(n 因而,国民经济学家的“劳动”理论“只不 过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 。马克思以 深沉的拯救情怀,执意要从“劳动”中给出人的尊严 和价值的根据。于是,他不得不继续追问:私有财产 又是如何产生的?恰恰是在这里,马克思转换到另 一种逻辑,即人本学逻辑。 从人本学出发,即从“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先验 预设出发,马克思推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的另 外两个规定——“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 相异化”。显然,与工人相异化的人是资本家。资 本家作为资本的占有者这一事实是如何产生的呢? 马克思写道:“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 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 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 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把自己的生 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 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 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 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 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 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 劳动的关系。”…‘ ”就是说,“异化劳动”不仅生 产出工人的非人生活,而且生产出工人的对立 面——资本家。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 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相异化的确证和表征。如 毋庸置疑,人本主义是马克思哲学当之无愧的 品格,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却经历了一个 由本质 在到实存存在,即由预成到生成的过程,分 水岭就在1845年。这在《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 态》迥然有别的“人本”视野中得以体现。“自由的 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一个先验的规定,具有价值悬 设的意义,尚未与历史达成内在的贯通。而“现实 的人”已经是一个固有历史性特质、向着未来无限 地敞开的人本学规定了。前者属于传统人本主义范 畴,而后者则已蕴含革命性的超越。忽视这种根本 性区别,必将幽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野。 以往我们主要在传统人本主义意义上来揭示青年马 克思思想的不成熟,却遗忘了从哲学观的层面来凸 显新旧两种人本主义的不同视界,认为“人本主义” 只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的视野和逻辑,成熟马克思则 从此走开,站到“物质资料生产”的坚实地基上了。 殊不知,这是马克思生前就极力反对的一种理 解——“经济唯物主义”的变种。在终极的意义上, “人”才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本学逻 辑是此时马克思能够找到的最好武器。显然,他更 倾向于强调异化劳动对私有制的决定作用,认为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 两条逻辑并用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尚不成熟的表 现。因为此时“实践”的原初性地位尚未在哲学观 上加以确立,马克思无法将两种逻辑加以贯通。德 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致思理路的深刻影响,使 马克思无法出离于“体系”哲学原罪般的纠结。马 克思哲学并不是“一袋马铃薯”。它实际蕴含某种 “潜体系”。正如何中华教授所说:“从总体上说,马 克思的哲学,其基础或前提(亦即出发点——它既 是逻辑在先的也是时间在先的)是实践,其结构是 人的异化的历史生成和历史消解,其归宿是自 由。” 儿n卯’个体思想的成长总要经过由稚嫩到成熟 的转变,马克思当然不能例外。他所成就的这场哲 学革命,源于“头脚倒置”的思辨哲学无法内在地将 哲学引入历史,从而阻断了人对既定境遇的挣脱。 因而,从根本上置换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就成为 哲学革命能否实现的关键。当然,在马克思那里, “实践”之原初性地位在哲学上的确立经历了一个 突变的过程。在此之前,两条逻辑并用而无自觉的 情形完全有其可能性。因为“原初基础”作为哲学 59 建构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基本规定,即自足性、内 在性(主观性)和生成性。惟其如此,才能让一切可 能的存在者获得存在的内在理由,从而使哲学获得 内在和自足。原初基础的游移不定必然使哲学无法 确保本己的内在性而穿行于不同的逻辑之间。马克 思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矛盾论断即是其 体现。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提法是否意味“异化 劳动”的外延是所有私有制社会呢?回答显然是否 定的。马克思追问私有制起源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人 手,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因为资本主义私 有制是私有制的最高、最后阶段,它包含了此前一切 私有制的残片、因素以及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后来 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透过它能使我们透视 一切已经覆灭的私有制形式。马克思有个生物学比 喻,这一科学方法论即“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 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 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 解’’ ‘ 。 三、“异化劳动”的根源及其扬弃 关于“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没有明确做 答,按他自己的说法,只是提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 “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 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 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 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 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 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经包含问题的 解决。’’ ‘硒 ’ 某种程度上,哲学提问本身已经蕴含着解答。 如果人的本质的敞开和实现必须通过劳动,就可以 合乎逻辑地得出:异化根源于人类发展某些时期的 劳动特征。在人的本质的历史展现中,究竟什么原 因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呢?答日:旧式分工和交换。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考察分工和交换是很有 意思的,因为分工和交换是人的活动和本质力 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 表现”[1]( 。旧式分工是劳动特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分工使人成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为旋床 等等,直至变成精神上和肉体上畸形的人”,因此人 的“社会的本质只在自己的对立物的形式中、在异 化的形式中获得存在”[1](P175)。可见,《手稿》对分 60 工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已有认识。马克思认为交换也 促成了劳动的异化:“一旦有了交换,就有了超过占 有的直接界限的剩余产品。但是这种剩余产品并没 有超出利己的需要。相反,它只是用以满足这样的 需要的中介手段,这种需要不是直接在本人的产品 中,而是在另一个人的产品中对象化。生产成为收 入的来源,成为谋生的劳动。”…(P坞∞交换甚至使人 异化到不懂得人的语言的程度,因为“我们彼此进 行交换时所用的惟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的彼 此发生关系的物品。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 它已经无效了……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 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在我们 看来成了对人类尊严的侮辱,相反,物的价值的异化 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的、自信的和自我 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 坞 。这样一来,交换双 方的价值就是彼此拥有的物品的价值,一个人本身 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某种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假 定人作为人进行生产和交换,情况就完全不同。一 方面,“我在我的生产中使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 特点对象化,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 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 对象性的、可以感性地直观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 利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另一方面,“在你享受或 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 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又创 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 口99[1](P184) ⅡⅡ O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强化了 对分工与劳动异化关系的分析:“分工……说明只 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 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 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 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 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方向,他们一点也不了 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 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 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 阶段”[5](Ir29-30)。分工不但造成人的片面而畸形的 发展,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反过来 压抑和支配人,而且造成个人只能作为阶级的成员 与共同体发生联系,“某一阶级的各个人所结成的、 受他们的与另一个阶级相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 约的共同关系,总是这样一种共同体,这些个人只是 作为一般化的个人隶属于这种共同体,只是由于他 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共同体 ……他们作为个人是分散的,是由于分工使他们有 了一种必然的联合,而这种联合又因为他们的分散 而成了一种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联系” 附 。 这样一来,分工就造成了生产力与个人、共同利益与 特殊利益、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异化。显然,分工和 私有制是相伴随而出现的。“其实,分工和私有制 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 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儿啪’。从逻辑上 说,劳动的对象化使交换成为可能,分工是交换的必 要条件,而交换行为的发生已经蕴含着私有财产权 的存在。 张一兵教授认为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语言到科 学实证批判之间的过度是一种“断裂”,这种断裂表 现在用“分工”取代了人本学话语中的“异 化”[61(P472)。以上文本似乎昭示出马克思的真正意 图在于揭示旧式分工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非以“分工”取代“异化”。 “异化劳动”有一个历史地生成和消解的过程。 它的扬弃的可能性在于通过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 现共产主义,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实践成为历史地扬弃“异化劳动”的最终根据:“要 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 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 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 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 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 程”l1](P128)。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 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 在其总体上、在其人性中存在;因此,关于人的科学 本身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1j(n 。如果说 《手稿》侧重于“异化劳动”的逻辑论证,那么《形 态》则侧重于历史层面的分析:“生产力、社会状况 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 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 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 成为现实,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 再消灭分工”_5 J( ’。马克思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谈 论分工的消灭呢?《哥达纲领批判》给出了说明: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 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 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 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 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 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 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 配!” ‘ 一蛐 显然,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分 工即劳动本身的划分和独立化将仍然存在,消失的 只是社会成员在各种劳动职能上的分配,因为个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按照 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不同形式的劳动,即“任何 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 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 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 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 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儿啷 。 随着旧式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 产主义的调节,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也就 随之消灭,交换、生产以及人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 将重新受自己支配,而这一切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 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总之,“异化劳动”概念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思辨 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言说方式,却敞开了一个 带有总体性的“问题域”,在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 的探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成熟马克思著 作,诸如《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 论》中,这一问题域不但没有被消解,反而得到深 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95. [3]何中华.重读马克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o3. [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 作者简介:孙成竹(1969一),女,哲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 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山东省哲学创新与发展 研究基地学术骨干。 责任编辑:杨亚利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