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同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几岁就受拘束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人了解我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将怎样施展抱负呢?”子路冒冒失失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大国中间,遇上强敌压境,继战祸之后又发生灾荒,让我去治理,只消三年功夫,可使人人都勇于战斗,且明白礼义。”
孔子笑了笑。
“冉有,你会怎么样呢?”
冉有答道:“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让我去治理它,到第三年,可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那礼乐教化之事,就要等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又会怎么样呢?”
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我愿意学着做这些:祭祀和诸侯相会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曾皙,你会怎么样呢?”
鼓瑟声渐渐低下来,铿地一声,曾皙将瑟放下,立起来答道:“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的很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只
不过是各人谈各人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春衣穿得住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去。”
孔子长叹一声:“我赞同曾皙的主张呵!” 子路、冉有、公西华先行离开,曾皙最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个人所说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谈各人的志向而已。”
曾皙问:“先生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答:“治理国家应当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所说的就不是邦国之事了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算是一个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说的就不是邦国之事了吗?”
“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公西华如果只能做小司仪,那谁还能做大司仪呢?”
《侍坐章》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学生言志,既然离不开“礼志”,孔子评志当然就更离不开“礼志”了。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因此,我们在欣赏先生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作为人师,孔子是循循善诱的,这虽然是一次日常谈话,但他却利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和谐愉快、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志向,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这一点也正是孔老先生“德”的体现。
当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与前面三个同学的志向不同时,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而曾皙所谈的志,正中孔子的心怀,使得孔子喟然长叹,并发出“吾与点也”的赞语。
《侍坐章》简析 本文记叙了孔子弟子申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通过孔子问志,子路等四人述志,孔子评志,写出了孔子的四个弟子不同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对不同个性弟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从儒家思想出发,子路、冉有、公西華、虽性格不同,才气各异,但都是入世之人。其中子路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文中表现在: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冉有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現出谦恭有度。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公西華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
让人感觉藏而不露。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虚心跃然纸上。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公西華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冉有、公西華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而曾皙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
孔子让他的弟子畅怀述志,引导他的弟子认识远大理想与立足现实重在行动的关系,在互相对比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做人的道理。其实做人重要的是立足现实,寻找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端的愿望。一个人的发展不在于终极理想的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的起点。现实中不缺乏宏图伟志,缺的是走向目标积累起来的切实道路。年轻人往往浮躁不安,眼高手低。其实立足现实,加强内心修炼才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前提,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侍坐章》教学设计
《侍坐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生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的能力,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全篇,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介绍孔子、《论语》及其思想
三、初步感知、理解文意
1放录音,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出断句要点
3学生齐读,教师给以指导
4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疏通文句
四、总体把握
1全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谈志论趣
2概括每节段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巩固第一课时所学,集体诵读课文
二、具体分析,品味语言
1分组讨论,提问学生,教师加以指导
2从孔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的为师之道
四点:因势利导,针对性强;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启发引导得法;态度明朗,评价得体
3孔子的“志”是什么?他为何只赞同曾皙的观点?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朗读指导:孔子,循循善诱,可敬可亲;子路,轻率、鲁莽,但自信,有抱负,具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冉有,有理想,态度谦逊;公西华,谦虚谨慎,善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四、再次感知 集体朗读或背诵全文
五、 板书
问志——师长风范
志:言志——各展抱负;
评志——借评传志。
孔夫子《侍坐章》实录及其评析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点评】“侍”,学生陪同老师;“坐”,师生平等。
【师】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点评】“寒暄”为了打消顾虑。问题少而精:“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是统领全篇的问题。
【生1(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师] 夫子哂之。)
※【点评】只是微笑,没有更多的言论。
【师】“求!尔何如?”
※【点评】表面上有个问号,实际上是说:“冉求你来说说。”
【生2(冉有[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点评】还是没做什么评论。
【师】“赤!尔何如?”
※【点评】表面上有个问号,实际上是说:“公西华你来说说。”
【生3(公西华[赤])】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评】仍然没做什么评论。
【师】“点!尔何如?”
※【点评】表面上有个问号,实际上是说:“曾皙你来说说。”
【生4(曾皙[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师】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点评】对“率尔而对曰”的子路“哂之”;对“舍瑟”而起立的曾点予以鼓励,强调“各言其志也”。
【生4(曾皙[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点评】表明观点。以下是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生4(曾皙[点])】(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师】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点评】还是强调“各言其志也”。
【生4(曾皙[点])】曰:“夫子何哂由也?”
【师】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生4(曾皙[点])】“唯求则非邦也与?”
【师】“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生4(曾皙[点])】“唯赤则非邦也与?”
【师】“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点评】有质疑,有答疑。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之我见
日前,偶翻《大学语文》,重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下简称侍坐章)一课,重见了侍坐章中孔子召集的一堂思想交流课。读来格外亲切。
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艺术家与这四名学生言志谈理想的全过程,我们以扩散思维去观照时,侍坐章给我们的感动,竟是一篇素质教育的典章,同时,也是孔子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聚焦式范例。
首先,它是一堂非常平等的政治思想交流课。谈抱负,谈治国安邦之道。课堂中,孔子与学生们席地而坐,不分上下,完全平等。性格开朗的子路率先谈了抱负。孔子的微笑虽有评价意味,但只是微笑而已,不作什么点评。最后轮到曾皙发言回答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开导说:“何伤乎?亦各言志也!”
于是曾皙谈了自己的理想是作一个民间教师一类的人物。孔子便马上也亮了自己的理想,与曾皙的相同。孔子的开场白和他也和学生一起说出自己的理想,说明他与学生在心灵上作彻底沟通,真正融入学生当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平等思想。同时也树立了师生平等交流的典范。
第二,它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启发式。侍坐章实录了这个谈志向场面。从情境看,孔子他们围坐着,不分前后左右;从开场白看,孔子只是一位召集者的角色而已。因为从他的语气神态看,他完全没有师道尊严者自居。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且提出中心议题时,没有一点雕饰之痕,却是那么自然贴切启发善诱,自然天成,最能焕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创意性。这样课堂气氛就轻松活跃起来。子路就抢先发言,试论治国安邦的方略。接着是冉有、公西华发言,各有论国之道。场面鲜活。整个讨论方式是主持人孔子在每位发言者之间提示一句:“求,尔何如?”或“赤,尔何如?”或“点,尔何如?”而根本没有给他们出什么具体题目。可谓一场“自由谈”。
第三、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寓教于乐。侍坐章中记录轮到曾皙谈志时,这样写道:“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可见,曾皙一直是在弹拨琴瑟!这也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师生论志谈理想的政治思想交流课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做这样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则是孔子寓教于乐的一大创举。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调节情绪,促进气氛活跃的任何艺术手段所不可替代的艺术手段。“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只有孔子兼为音乐人,才在不经意地“漫不经心”中,寓教于乐,而收到和谐真知的效果。
第四,它可以被证得为一次寓教于游的“彩排”。侍坐章中虽然没有直接记述这次教育讨论活动是在郊游中进行。但从孔子十分赞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于沂,风于雩,泳而归”的愿景看,孔子又是寓教于游的创始者。他带着几位门生游说于列国就是最好的印证。
总之,侍坐章记载了孔子组织的一次言志活动,参与者各自发挥擅长,展示各自性格气质,达到了言志谈抱负的目的。它不仅展现了孔子师生间言志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而且也展现了孔子师生卓有成效的一次素质教育多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因此,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经典之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