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摘要:赣州市十分注重民族地区文化设施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等有效措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关键字:政策、指导、资金、困境
一、 政策上倾斜
经江西省民政宗教事务局、江西省教育厅批准,2009年我省新增的11个民族村(社区),将纳入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范围。他们分别是信州区茅家岭街汪家园畲族社区,吉州区长塘乡荷洁畲族村,永丰县上固乡汉下畲族村,安福县洲湖镇北山畲族村,井冈山市睦村乡河桥畲族村,永新县三湾乡高车畲族村,泰和县中龙乡周溪畲族村,宁都县田埠乡龙下畲族村,于都县梓山乡梓山畲族村,大余县黄龙镇黄龙畲族村,武宁县新宁镇团结民族村。至此,我省享受高招民族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乡村共有8个民族乡,83个民族村(社区)。
少数民族高招录取优惠政策包括:省政府明确规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民族院校在规定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录取不满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可降低20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由学校审核录取;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和民族班录取标准最低可在各有关高校本、专科和本科相应批次提档分数线下降低80分、60分和40分录取。
二、 技术上指导
1、培植民族乡形成优质产业富民、效益工业强乡新格局,建设生态示范乡,做大、做强、做优民族经济
壮大民族乡经济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比重,逐步增强民族乡经济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民族乡地处山区的实际,实施科技示范带动山上新产业发展,扶持民族乡发展山上特色规模型农业。实施既优环境又富民众的战略,促进民族乡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加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毛竹林、优质油茶林和生态果业开发的科技投入。建立一定规模的特色品牌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群众成为优质、安全、绿色产业的经营主体。5年内,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延长特色产业开发链,寻找新的产品增加值,使产业、资源、生态形成互动式循环发展。用工业理念经营特色农业,留住青山绿水,养好青山绿水,营建“不失山、不荒田、不空村”和稳健、友好、祥和的发展模式。鼓励民族乡走出去兴办工业,县(市)以上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规划用地用于民族乡招商办厂,对民族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办厂,在行政审批、激励机制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益,增强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办厂所需土地,用地当地政府实行价格优惠,实行异地办厂,属地纳税。通过园区办厂,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不断增加民族乡公共财政收入。
2、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推动民族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抓突破。根据民族地区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实现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对创业领域和创业人群的投入,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在青山绿水、田间地头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能力和质量,形成竞争型的劳动力资源新优势,实现人人自主创业;通过培养提高少数民族乡村干部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连体创业的素质,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创业,带动民间资金投入民族地区农业和资源开发,同时形成快速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推动小康建设的主动力;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少数民族创业者返乡启动新的创业,形成传、帮、带、启竞相发展的创业热潮;通过工业园区吸引客商利用民族品牌为民族乡形成示范创业,形成突破区位瓶颈获得财源的新途径;确立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示范经济、集聚人口的思路,指导民
族乡政府所在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创业的新社区。改变民族经济依附山水的结构单一弱点,形成民族经济发展的多元结构,解决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加速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融合。
三、 资金和物资上重点投放
为促进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财政厅从财政扶贫资金中下达给我市17个县(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3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92万元,省级资金41万元。
据了解,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该项基金主要用于修建乡村人畜饮水、电、路、便桥、农村能源等设施;改造特困群众的茅草房、危房;培训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等。
四、 困境
我市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受历史、社会、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市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市民宗局副局长孙强告诉记者,近5年来,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2007年开始,全市15个辖有民族行政村的县(市)都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奠定基础。但我市少数民族分布广,人员分散,地理位置偏僻,开展少数民族活动难度大,经费缺乏。光靠每年的专项资金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
业参与、全社会关心”的民族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