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虎门销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雕像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
2、简介林则徐: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自己介绍林则徐。(在他任湖广总督时,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20200多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3、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谁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理解销:销毁; 烟:鸦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师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节)具体写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第6节)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寨: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三横写得紧凑些,注意长短的变化,撇和捺要舒展开,下边的部分左右是两点。
毁: 左右结构的字,左上的“臼”扁一些,左下的“工”最后是提,右边是“没有”的“没”右半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销烟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说说有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围绕“值得纪念”发问。板书:值得纪念
过渡:这一天为什么值得纪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学习二到五节 (1)自由读第二节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
抓住两方面体会:一是虎门寨及礼台的壮丽,二是前来观看的人多。
板书: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3)感情朗读,体会壮观的场面。
(4)自由默读二到五节,思考销烟的主要过程是什么,并概括出来。 (5)指名说:下令 销烟(重点) 结果 3、学习第三节。
(1)默读课文,想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撒盐 抛鸦片 倒生石灰
(2)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销烟的顺序,画出有关词语。 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先„„再„„ (3)练习复述销烟的经过,指名复述。
(4)自由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5)齐读,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6)感情朗读全节。
过渡: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高兴极了。我们来看第四节。 4、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课文。 (2)用高兴的语气齐读。 5、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销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这一点是本节课难点,学生不易回答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3)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销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4)指导感情朗读。 6、再读二到五节。 7、学习第六节。
过渡:虎门销烟有什么伟大意义呢? (1)齐读第六节
(2)联系第一节,说说1839年6月3日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进一步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三、通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说说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复述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指名读课文。 2、说说虎门销烟的意义。 二、巩固练习 1、听写生词
鸦片 欺侮 装点 水泄不通 盐巴 历史 顿时 虎门销烟 2、辨字组词
销( ) 历( ) 侮( ) 消( ) 厉( ) 梅( ) 徐( ) 寨( ) 泄( ) 除( ) 塞( ) 泻( ) 三、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销烟开始→百姓欢呼→销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分组练习 (2)指名复述 四、练习说话 1、出示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浸泡半日,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销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撒盐 抛烟 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件事连起来的?(先„„再„„)
3、小结: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教学反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
1、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 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难点: 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 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2、评价策略多元化: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写清楚。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语句要通顺。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自己修改。组内互相修改。
3、对习作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赏析、共同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激情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谁来说说,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说出来。
2、刚才我们观察了自己外在的特点,那么内在的方面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
3、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自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特点和长处,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揭示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4、朗读习作提示,同学之间简单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 (1)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2)重点写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 (3)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4)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二)自读例文,感悟写法。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1)这两篇例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 (2)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 (3)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4)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你认为好并且画出的地方。
(2)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交流归纳,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此时再回头看自己课前确定的长处,是不是范围定的太窄了,自己是不是还有更特别的长处呢?
2、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3、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师生互动、进行评鉴
1、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要有具体的内容。如一位同学说自己力气大,他就写自己“把大西瓜搬回了家”这件事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可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
2、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就写了自己由胆小到喜悦,由失败到成功的学舞过程,让人不仅赞美她的舞姿,更钦佩她的毅力。
《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所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3、师生归纳。
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用你的笔老告诉大家吧。 4.尝试运用,口头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 (五)写法指导、动笔习作
1、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2.点出几个较好的作文题目,以激励大家: 《请为我竖起大拇指》 《埋在心底的自豪》 《请将赞许的目光投给我》 《我最拿手》 《谁与争锋》 (六)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自己的外貌特点,优异于别人的特长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小组互改。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评一评。 也可以交换着改一改,互相提一提建议进行评改。
3、全班交流。
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习作在班上读,师生评议。 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 (请一名同学读习作。) 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 (引导学生评价) 师点评:(用投影展示)大家看这句话我画上了红线,我认为他写的是真情实感,确确实实是自己长处,你们觉得呢? (七)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 (八)板书设计:
写自己的长处 题目独特
新颖 要有具体的内容 还要写出过程 语句写通顺
练习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学语文,学习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去介绍自己家的走法,并从中积累课外知识。
2、帮助学生积累成语和古文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木”在不同位置的写法和变化。
4、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大方地用恰当而得体、有影响力的语言去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2、进行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教 法:启发式 讲授法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
1、搜集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文名句。2、搜集自己家附近地地名来历及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处处留心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学习清楚地介绍
1、指名读书上”开学了”这一段训练要求,思考:要是让你说,你会怎样说? 2、组织交流,指名评议:你觉得他介绍得清楚吗?你能根据他的介绍想象出他家的走法吗?
3、出示小芳的作业,思考:我们都没有去过小芳家,你现在能根据小芳的介绍想像小芳家的走法吗?
4、再读书上的介绍,思考讨论: ①小芳的介绍并不复杂,但是我们一看就明白了,她为什么能让我们这么清楚呢?把小芳介绍中的关键词标注出来。
②这都是一些什么词语?
③由此可见,要想介绍清楚,要注意一些什么?
5、学习运用:刚才我们围绕“怎样清楚地介绍自己家地走法”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再来尝试着说一说。
二、训练学生尝试画出路线图
1、布置自学:请大家先仔细看小芳的路线图,然后把刚才的介绍给同桌听,让同桌按要求画出路线图
2、组织交流。
3、提问:要这么清楚地画出路线图,要注意什么 三、交流资料
1、谈话:课前,我们请大家搜集了自己家地名地来历及变迁。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2、组织交流。
四、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预习成语。 ②小练笔:《欢迎你到我家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进行词句积累训练
1、出示成语,请学生轻声自读成语,思考:读了这些成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举个例子。这些成语为什么会分在一组?
2、齐读成语。
3、默读成语,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 4、尝试背诵成语。
5、出示《虎门销烟》的插图,思考:你能用这些成语描述图画上的景象吗? 6、再读成语。 7、出示古诗名句,默读,思考:你知道这两句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
8、教师补充介绍。
9、交流感受:现在,听了这些故事,你再读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觉? 10、指导朗读、背诵: 让我们把我们的这种感情用朗读来表达,好吗? 1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这类的诗句?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二、小结,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1、小结: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拓展训练: (1)记住这些慷慨激昂的诗句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3、布置作业:
①默写成语和诗句; ②搜集同类的成语和诗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1、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第一次与你的家人见面,你总会向他们做介绍吧。一般你会怎么做呢?
2、谈话:我们先来表演一个小节目。
师谈话: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而是你们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我来试一试这位小演员怎么样?
3、 师:叫我一声。哎,你后面的人是谁呀?
4、师:请同学评议一下,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5、师:想听听妈妈的想法吗?(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应该是要博得父母的好感,所以,应该多介绍她的优点,表达自己的好感,语言可以有一些感染力。)
6、过渡:看,介绍原来也有这样的学问呢! 二、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2、大组交流。
3、小结:介绍不但要多介绍好朋友的优点,关键还要真诚。 三、小结
1、小结: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小练笔《我的朋友》
9、泉 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由城市美称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9、泉城 2、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纠正字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汇合在一起。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昼夜:白天和黑夜。
喧腾:喧闹沸腾。形容气势很大:
晶莹剔透:光亮而透明。课文中形容泉水涌出来的时候样子很美。 秋雨潇潇:课文中形容泉水的声音很小。潇潇,形容下雨。 3、指导分段。
4、回答问题:因为济南泉水多,泉水美,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读第一句。这—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济南有七十二泉,说明泉多) 3、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有几个分句,从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作者为了把泉水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济南七十二泉,最著名的有哪些呢?读第三句话。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4、小结:这一自然段总写济南的泉多而且美。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了些什么?
读后指名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第三、四两句写泉水的样子)
2、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拎”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拎”的动作。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四、自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 ②五龙潭、黑虎泉分别在什么地方? ③有什么特点?(用“——”画出主要词语) (2)学生自学。 (3)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4)练习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2、哪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3、指导朗读。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默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分段指导背诵。
回忆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2、学生练习背诵全文。
3、检查背诵。 三、指导写话
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 1、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段式。
2、指导学生说说课间活动的情景,用上“有的„„有的„„”。
10、九寨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九寨沟
2、引导读题并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取名?它是怎样的山沟?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 (3)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正音,评读。 (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 2、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并能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教学难点:说说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话导入
说一句话;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认真听,说准确。指名说。开火车说。 二、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九寨沟何以得名,课文第一自然段讲得很清楚,请大家自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九寨沟名字的由来。
2、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齐读。
4、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关键词:神奇、童话世界,并说说自己对这两个
词的感觉。
5、指名读两个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来到这神奇的童话世界,我们将看到什么呢?读读划划第三自然段。准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板书: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飞瀑]
2、放声读。
3、用笔划出: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飞瀑。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结合资料向大家介绍。 5、美美地读好文中相关的句子。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根据板书背诵。
8、介绍:可以结合自己的照片、图片,可以结合文字资料,可以当场作画介绍等。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神奇的童话世界吸引了无数游人,也成了珍稀动物的美好家园,就让我们漫步林中,一睹它们的风采吧。请大家自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这些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读读。
2、想想这些动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词语形容。 3、说说各自的特点。 4、再读读。 5、动手画画。 6、齐读这一段内容。
7、背背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的有关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课外资料等介绍。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总结:这神奇的童话世界景色优美,这儿有( )的雪峰,( )的湖泊,( )的森林,( )的瀑布,真可谓是山清水秀,景色绝伦。更妙的是,这里还生活着各种珍稀动物。有( )的金丝猴、( )的羚羊、( )的大熊猫、( )的小熊猫。
师生共同叙述,听音乐激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2、领会本文的构段方式。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其在文中所起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恰似 敏捷 若无其事 高低错落 善于 出没 诗情画意 古木参天
2、指名背诵三、四自然段。并说说这两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过 渡:九寨沟景美、物丰,引人向往,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赞叹: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默读课文。
2、思考省略号的前半句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后半句又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
4、交流:前半句概括了九寨沟的风景名胜,是总结全文;后半句与\"一进入景区,就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相照应。这样一来,使整篇文章显得中心突出,段落紧凑严密。
5、齐读第五自然段,并背诵。 三、练习
1、要求: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以小导游的方式介绍九寨沟的美景。
2、指名介绍。评议指点。 四、课后练习
课外阅读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可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导入:
今天,老师要送你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你认真听,仔细看,想想这首歌向我们描绘了什么。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些什么?(这首歌唱的是美丽的九寨沟) 过渡:说世界上真有仙境,那就是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水乳交融,尽善尽美。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五、精读课文
1、导读:你最喜爱这童话世界里的哪处景物呢?自己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一找,说一说。 (1)边读课文边圈画。
(2)反复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说美在哪儿? (3)交流:景点名称
2、我最喜欢雪峰插云的景象: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介绍:连绵的山峰终年积雪,银妆素裹沐浴在蓝天白云之中,巍为壮观。神奇的九寨沟处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你还喜欢哪些景色。
3、分析:高(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山峰太高,积雪终年不化。 4、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也能读好。练读, 评一评 ,再读 (2)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画面啊,你们想看吗?播放、齐读、 播放 古木参天 霄汉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介绍:瞧!一株株参天大树,直冲
我喜欢九寨沟那茂密的丛林,\"遍布\"一词说明原始森林很大很大,那里面
说不定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呢。是啊,你带我们走进原始森林看看吧。请你读读这句话。评读、还有谁想来试一试?女生读读、现在老师就带你去看一看那漫山遍野的原始森林。出示
出示图片
平湖飞瀑 你们知道九寨沟最著名的是什么吗?对了,九寨沟的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因其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故有\"九寨沟归来不看水\"之说。不信,你们看!同学们一定都被这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平湖飞瀑深深地吸引了吧?你有什么想说的?播放。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
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还有谁想说?
1、我喜欢\"五花海\"(\"五彩池\"),在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再加
上那色彩斑斓的鹅卵石,一定是五颜六色,怪不得称为\"五花海\"(\"五彩池\")。
2、你能用你的朗读带我们一起去美丽的\"五花海\"(\"五彩池\")边走一走,看一看吗?
3、评读 再读
4、和他一样喜爱\"五花海\"(五彩池)的站起来一起读。介绍:瞧!这一团团、一块块、湛蓝、墨绿、翠黄。岸上林丛、赤橙黄绿倒映池中。一片色彩斑斓,与水下沉木,植物相互点染,怪不得称为五花海(五彩池)。
5、湖泊:多(大大小小、颗颗)、(彩池):清(清澈见底)美(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水上倒影五彩缤纷)
6、这么美的景色你愿意和谁一起分享?邀请1位一起读 7、评读
8、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齐读介绍: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
9、飞瀑: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指名读 评读 再读谁来照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3)介绍:滔滔水流被朝阳照射,彩虹幻出,分外迷人。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水声隆隆。水从静海穿林过滩慢悠悠的流来,又从陡岩上猛然跌下深渊,发出轰雷般的响声,声势极为壮观。
10、男生读
播放
练习朗读 山美,水美,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美。试着发挥你的最佳水平,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课文。假如你能把这些美景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就更棒了!需要准备吗?练背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会背的站起来。齐背。 是你们美妙的朗读带着陈
老师一路惊奇,一路美景,一路碧水,一路瑶池,真是美不胜收啊!
让我们再次领略那\"梦幻仙境\"的风采吧。 播放
总结课文 (引读)难怪人们称九寨沟 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说说学习课文后你的收获、感受、想法。
1、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 2、领略了九寨沟美景。
3、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祖国山河的美丽,真想身临其境,去九寨沟游览一番„„)
11、田园诗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查字典学会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顺课文,查字典学会文中的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2、齐读课题: 田园诗情 二、初读课文
1、讲清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得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田园指什么?它有哪些诗情画意?理清课文大意。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师正音。 (2)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哪种方式解释。
(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田园诗情\"描写的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田园诗情\"描写的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 (1)课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是由哪些景物组合成的? (2)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语句。 2、理解重点内容,讨论交流:
(1)出示:牛犊跳前跳后„„好似牛群的家长。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小船、挤奶人、灯塔等组成的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2)出示: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作者用排比的手法,从时间、空间、动物的状态上营造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来反衬出夜晚的宁静美好,二来也为宁静的夜色增添了生气。
3、自由选读,并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4、闭眼听读,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练读。你喜欢荷兰得哪一幅画面?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或有感情得朗读。
6、指名读或介绍。
7、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两小节。 8、指名背诵。 三、总结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的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交流有关荷兰的资料。
教学重点: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默生字词。
2、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是由哪些景物组合成的。 二、背诵课文
1、学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两小节,为什么? 2、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
三、学生交流有关荷兰的资料。 四、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荷兰,是____ 之国,是____ 之国,也是_____之国。 2、找一段描写外国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文章读一读。
板书设计:
11、田园诗情
荷兰,是__ 之国,是__ 之国,也是__之国。 文献摘录:
荷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国。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是指地方或者国家,“尼德兰”就是“低地之国”。荷兰是世界上最喜爱花的民族,荷兰是欧洲的花园,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
12、桂花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2、桂花雨 2、引导读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 (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按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 (3)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正音,评读。 (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文,谈谈作者对桂花有着怎样的感情。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比较手法,突出桂花香味迷人。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摇’’桂花的时间及其原因的句子。
(2)指导朗读,读到桂花盛开香飘十里的情景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从“香飘十里”、 “浸”等词语中感受桂花的新鲜、香味的迷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朗读,画出描写“我”盼望摇桂花时心情迫切的句子。 (2)再读文,画出摇桂花乐的句子。
(3)出示摇桂花的图,,再让学生读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快乐。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的“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的情景和感受。
(4)父亲点香吟诗,学生齐读诗句。
引导学生理解“口占一绝”:意为随口吟诵一首绝句。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引导反复吟诵,体会全家收桂花时的快乐。 交流收集有关桂花的诗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导学生讨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文,学生说一说。
(3)指导朗读,体会人和年丰的情景,体会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母亲对家乡的桂花有着怎样的感情,读文。
(2)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的是桂花的香味 ?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朗读。 6、配乐朗读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