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3卷第17期 .61. 针刺治疗重症眼睑痉挛的疗效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severe blepharospasm by acupuncture 徐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2) 中图分类号:11246.82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1)17-0061—02 证型:GDA 要】目的:观察局部毫针浅刺、排刺眼轮匝肌,并依据虚实不同辨证取穴,治疗重度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7例门诊确诊患者施行针刺治疗,配合心理疏导。结果:总有效率94%。眼轮匝肌浅刺、排刺法是治疗重症眼睑痉挛 的简便易行、安全高效的治法。 【关键词】眼睑痉挛;眼轮匝肌浅刺;排刺法;疗效观察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ing severe benign idiopathic blepharospasm according to diferent siuations ttreating in diferentiation by local needle shallow puncture,Paici orbicularis.Methods:Treating 17 cases by acupuncture plu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Treating severe blepharospasm by orbicularis shallow stab and Paici methods canmake abeaereffect. [Keywords]Blepharospasm;Orbicularis shallow stab;Paici method;Clinical observ ̄ion 眼睑痉挛(BS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以不自主闭眼为特 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初期表现为瞬目增加,晚期可出现持 续性闭眼、不能直视对话者、或不能阅读、看电视、驾驶等, 甚至出现功能性失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多发生于成年, 女性多于男性[”,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属中医眼科的“胞轮振跳”范畴,病因与 风、痰、虚、瘀等有关,病机则多属虚实夹杂。笔者采用局部 毫针浅刺、排刺眼轮匝肌,并依据虚实不同辨证取穴,治疗重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眼睑痉挛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者。 有效:眼睑痉挛程度减轻,痉挛间隔时间延长者。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3.2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9例(53%),有效7例(41%), 无效1例(6%),总有效率94%。其中病程1年以内者6例, 度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l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痊愈5例,有效1例;病程1~3年者8例,痊愈4例,有效4 例;病程3年以上者3例,有效2例,无效1例。说明病程与 疗效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1临床资料 17例均为2006年1月 ̄2010年12月眼科门诊患者,眼 科常规检查排除了干眼症、睑缘炎、倒睫等眼疾而继发者。其 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35 ̄66岁;病程O.5~1年6例, 1~3年8例,3年以上3例;单眼6例,双眼11例。 4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57岁,2007年3月初诊。双侧眼睑痉挛2 年余,初期右侧眼睑间断性痉挛,虽感不适,尚能忍耐;此后 因退休在家,与家人时有矛盾冲突,心情不畅,眼睑痉挛渐重, 直至呈持续性、双侧性;曾间断服用中药及针灸治疗,无明显 疗效。来诊时双侧上睑痉挛性下垂,第一眼位向前平视时睑裂 高4mm,伴畏光、不能久视、心烦易怒、少寐多梦。诊断:重 度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采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配合心理 疏导,1疗程后,患者眼部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疗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 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调整情绪),嘱患者戒咖啡、浓茶、 烟,保证充足睡眠。 2.2针灸治疗 主穴:排刺痉挛的眼轮匝肌。 配穴:风池、合谷、四神聪、上星、印堂、三阴交、足三 里、太冲、阳陵泉。 手法:采用25mm毫针施行眼轮匝肌的浅刺、排刺,针刺 方向朝向眼球,间距2 ̄3mm,上下各一排,每排5~7针,手 法宜轻、宜快,平补平泻。合谷、风池、太冲、阳陵泉施捻转 泻法;三阴交、足三里施捻转补法;余穴施平补平泻手法。留 针30min,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病情反复或未愈者可重 复1~2疗程,最多治疗3疗程,疗程之间休息7天。 程,眼部症状完全消失,第一眼位向前平视时上睑缘位于角膜 上缘处。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而继发性眼睑 痉挛往往有眼科或神经科疾病的明确病因。本病在发病之初多 为自发性的,亦可因强光或风、烟刺激而诱发;临床症状在说 话、唱歌、阅读、集中精力、打哈欠、睡眠或放松等状态下可 (下转63页)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第3卷第17期 ..63.. 运气学说中的中见之气演变而来。所谓天有此六气,人也有此 合于时道,若病即取附子、干姜,救急尚可,常则失于霸道, 六气,通过天人相应而用于人体,又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把 非辨证不可妄用。“泻火补水,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 人体分三阴三阳,联系六气胜复,取象天地,在天为本,在地 复位,却病延年,莫妙于此”,扶阳抑阴等方法目的都是要使 为标,标本之间为中见之气,阴阳之无限可分,在人体之脏腑 中气治,中气贵平,在阴阳水火之间,决升降燥湿之偏,其治 经络又由此而有标本中气。天之六气能影响人体之阴阳,由此 当求中,可见中气是王道,合于中正平和之意。《四圣心源》 而中气学说与运气学说密不可分。 的序言里也指出后人发展黄氏理论为扶阳为理解之偏,黄氏首 2.2中气学说与脾胃学说的关系 重中气。可见扶阳学派和中气学说有区别更是密不可分的。 中气学说从内经开始就指出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 综上所述,中气学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治疗上的指导意 也,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 义,提出中气学说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中气下一个准确定义,因 苦鸣”,此为肝之脾胃病也,《伤寒杂病论》“下焦承中焦之气, 为中气的概念在中医学里是功能性的,与中医学各大学说及当 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此处为中焦之气。可见中气与脾胃病密 前重要学派有都有密切关系。中医讲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切相关。脾升胃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所知也限于整体的一小部分,抱着学习和 黄元御指出,脾胃之气不是中气,中气由脾胃之气而来,二者 临床应用的心态去研究各家学说及学派,会发现几千年来中医 同居中焦,脾胃为中气之本,中气为脾胃之合,脾胃升降,则 学的发展中无数医家及病人总结出的经验所留皆有可取之处, 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至李东垣更是指出中气由脾 也有助于理解中气学说,执着于中气的具体定位和中气学说本 胃之气所生;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治痰饮“脾虚者,宜补中 身不能得出最终定义,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注意顾护患者中气 气以运痰”,此治疗中脾气与中气无区分。同时代吴昆《医方 才是最终之义。笔者曾在临床中见几千例糖尿病患者,见到临 考》中认为“中气者,脾胃之气也”,说明明代已经把中气等 床有医生感叹很多糖尿病患者无证可辨,这在很多所谓亚健康 同于脾胃之气;把中气与脾胃之气等同细究理论虽不确,但对 人群中存在。无证可辨时不妨从考虑调中气入手,中气治则病 中气学说在疾病治疗上有重大意义。黄元御更是把中气学说与 自向愈,这也是重提中气学说的意义所在。 脾胃学说放在同样高度,首重中气,并用中气来解释各个具体 疾病的发病及预防治疗上。脾胃学说与中气学说从产生到演变 参考文献: 发展都不可分割。 [11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34 2-3中气学说与扶阳学派的关系 扶阳学派是从脾胃学说发展而来,《四圣心源》中指出“一 作者简介: 切内外感伤杂症,尽缘土湿也”,可见黄氏论病中气多从寒湿 申建柯(1981一),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主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 立论,寒湿之治,补在阳与火;“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 学2008级研究生。 无不天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这也是扶阳学派的重要理 李常青(1964.),指导老师,男,博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 论基础。在近代观扶阳学派李可老对疾病的分析,深感切合内 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经之旨,且对纠正时下不辨证而滥用寒凉的流弊有纠偏作用, 编号:E.11042708(修回:2011-09.09) (上接61页) 暂时缓解;精神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久病也会出现焦虑、抑郁、 具有平肝祛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合谷乃手阳明经穴, 精神分裂等精神症状。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有:佩戴护目 为治面口眼鼻诸疾之要穴,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具有通经 镜,A型肉毒杆菌素局部肌注,局部封闭交感神经节,重复经 活络、抑制抽搐之力。诸穴、诸法配合得当,则疗效显著、顽 颅磁刺激,伴精神症状的口服氯硝西泮、或地西泮,或巴氯芬 疾可除。 等药物llJ,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其副作用大、价格高、 参考文献: 需重复使用及患者意愿等因素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1]汪晓楠,万新华.眼睑痉挛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血亏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或邪 气久留经脉、气血瘀阻、脉络不通、筋脉失养所致【 。故治宜 2009,9(3):302-304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1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23.125 滋阴养肝、活血通络、舒筋缓急。依据针灸学的“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治则,对患者施以眼轮匝肌的浅刺、排刺的针法, 作者简介: 旨在增强局部经气的疏通、促进眼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促 徐莉(1961.),女,副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获 进眼睑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实证配合太冲、阳陵泉以平 学士学位,现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要从事眼科临 肝熄风,虚证配合三阴交、足三里以滋阴健脾、培补先后天之 床工作。 本、濡养筋脉而缓急;风池为足少阳经穴,多用于治疗风疾, 编号:EA.11082648(修回:201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