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鱼类资源的危机和保护

我国鱼类资源的危机和保护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07年第27卷第2期 水 利 渔 业 (总第150期) ·55· 我国鱼类资源的危机和保护 张俊杰,鄢庆枇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 361019) 摘要:对我国海洋和淡水鱼类资源危机的现状、导致鱼类资源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鱼 类资源危机的严重性。提出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伏季休渔、依法治渔、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鱼类资源;资源危机;资源保护;污染;生物人侵;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278(2007)02—0055一o3 鱼类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且是可溶的“不饱和脂 肪酸”,肉质鲜嫩,深受人们喜爱。我国海岸线总长约3.2 万km,淡水面积约1 760万hm ,在海洋和淡水中栖息着 3 862种鱼,占世界鱼类总数的20.3%…。据殷墟甲骨 卜辞“贞其雨,在圃鱼”记载,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开始养 鱼 J。200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 690万t ,但由 2造成鱼类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2.1水体污染 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已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 全国5.5万km的河段,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的约占 23,3%,45%河段鱼虾绝迹,85%河段不能满足Ⅲ类水质 标准。如淮河191条支流中近80%的河段泛黑发绿,主 于在追求经济发展时忽视了对鱼类资源的保护,许多优 势种类已成劣势或稀有种类,甚至绝迹。 1我国鱼类资源的危机 1.1 海洋鱼类 要污染指标有COD、BOD 、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其次为 重金属。湖泊污染呈迅速加重趋势,如滇池氮、磷污染严 重,全湖水质劣于V类。海洋污染严重,表现在赤潮发生 频率增加及危害范围扩大 。 2.1.1 污染源 捕捞大、小黄鱼曾与捕捞带鱼、墨鱼同称“海洋四大 渔业”。现在大黄鱼已成珍稀鱼类,人工育苗虽已成功, 但性成熟提前、生长减慢、肉质变差;小黄鱼严重衰退,平 2.1.1.1 工业污染主要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释放 均体长只有124 mm,平均体质量36 g,而20年前分别为 182 mm和99 g 。又如在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渔获物中, 过去的优势种鲆鲽类、鳐类及马面纯比例下降 。 1.2淡水鱼类 出的各种不易消除的物质,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等造 成的污染。如二氧化硫可在空气中发生光化反应生成新 的污染物;或者凝集为酸雨,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西江 每日接纳沿岸各城市排人的工业废水达100多万t_o ;长 江有3万多个污染源,下游石油烃类、挥发酚、铜全部超 标 ;黄河有3 500 km河段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兰州 河段酚超标15倍、砷超标10倍;松花江内每天约有800 万m 污水排人 14]。由于污染河水的流人,黄渤海无机 我国淡水中有至少92种濒危鱼,很多主产鱼类的数 量也已急剧减少,如不加以保护,极有可能灭绝 。如长 江鲥鱼1960年代的年产量波动在309—584 t,1986年产 量仅12 t;珠江鲥鱼1980—1988年间年平均产量为144 t, 相当于1960年的1/6,1996年仅有0.6 t_6 。长江流域有 氮、重金属、铅、油污等都严重超标 。 2.1.1.2农业污染 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某些毒性强的 有机农药不易分解,残毒危害严重,有机磷农药同样有毒 性,可使鱼形体和骨骼畸形。化学肥料被雨水淋溶进入 300多种鱼,其中鲢、鳙、草鱼、青鱼是我国水产养殖的当 家鱼,近年渔获量已不足1950年代的1/4,鱼苗产量已不 及1960年代的1/5。还有1960年代发展的团头鲂,由于 广泛移植,种质资源出现衰退和混杂…。太湖现有鱼类 48种,比1950—1970年代减少55种 J。内蒙古自治区 乌梁素海过去因盛产黄河鲤鱼闻名,有24种鱼,现在仅 剩1种很小的鲫鱼 。山东省南四湖1960年有74种鱼, 1998年只有32种 。鲟鳇鱼是黑龙江水域特产珍稀鱼 水体,增加水体氮磷负荷,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2.1.1.3 生活和养殖废水主要是有机质废料。如用 饲料每生产1 kg鱼,有约800 g有机物、70 g氮和14 g磷 进人水体,导致富营养化,大量消耗溶氧,引起鱼类死 亡 。不合理的渔业用药破坏了水体微生态平衡,导致 种,20世纪80年代最高年产量40 t,现在除中游还有产量 外,其它水域几乎见不到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 海湖的特有鱼种,资源量由解放初期的10万t减至现今 收稿日期:2006—04—29 大量抗药性微生物产生,同时,残留药物又会在鱼体内积 累,进而影响食用者健康。 2.1.2 污染物对鱼类的危害污染严重时会直接导致 鱼类死亡,浓度低时虽不引起鱼类急性中毒死亡,但仍有 各种慢性毒性。如用长江下游江水诱导鱼类染色体,微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B0410022)。 作者简介:张俊杰,1973年生,男,河南西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水产养殖生态病害防治研究。E—mail:zhjuiji@yahoo, 核出现率显著增高 ;电镀、农药和印染废水可使牙鲆活 动滞缓,容易沉底甚至导致死亡Ⅲ ;生活污水使觞鲫受精 卵的孵化率和鱼苗的成活率均降低,在全污水中无一成 56·(总第150期) 水利 渔 业 2007年第27卷第2期 活 ;鲫鱼接触cu“后,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单核细胞增 推广,给野鲤资源带来了混乱和损害 。又如人们曾将 多,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细胞显著减少,微核率、核异常率 与总核异常率都明显上升“ ;用“草甘膦”处理鲫鱼后,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都比对照组少 …;5~30mg/L的苯酚 东部地区的经济鱼类引入其它地区的湖泊中,曾在杞麓 湖鱼产量中占50%的大头鲤,主食浮游动物,进化远不及 鳙鱼,使得引进的鳙鱼占居优势,导致大头鲤数量减少, 濒于灭绝。单一品种如河蟹养殖造成水草的缺失,破坏 能使革胡子鲶红血球数及血红蛋白值下降 。工业排出 的废热水,导致水中气体过饱和,溶解氧下降,水温增高, 既不利于冷水性鱼类繁殖和生长,又使毒物毒性增强。 如受电厂排水影响,升温场的夏季水温超过鱼类的适宜 水生植物的区系,影响微生物种群和对水体自净作用,威 胁鱼类生存 。 2.6综合因素 温度,大多数鱼类都回避升温场 。 2.2过度捕捞 片面追求捕捞量引起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甚至 绝迹。黑龙江黑河每0.87 km就有一趟网在捕鱼,加上私 捕,远远超过了鲟鳇鱼的自然再生能力 。青海湖湟鱼 1958~1967年的平均捕捞率为9.6%,若以前一年的剩余 量为基数计算,1O年的平均捕捞率超过15%;而以湟鱼 自然生长率分析其捕捞率不应超过5% 。进入长江 产卵的鲥鱼,除在上溯途中遭到捕杀外,在峡江产卵场有 3O余艘渔船用三层刺网轮番作业、日夜捕捞;鄱阳湖是长 江鲥鱼幼鱼良好的索饵场,渔民使用毫网、密布网捕起大 量的幼鱼。在珠江口有大量流刺网渔船拦捕鲥鱼亲鱼, 又有专门捕捉幼鱼的“滩边罟”,每张每年可捕各种幼鱼 达13万多尾。。 。 2.3水利工程 我国解放以后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在各方面发挥了 巨大作用,但对鱼类的产卵活动和种质交流产生了严重 影响。长江上游有196种鱼,特有种达9O余种,这些鱼类 适应上游生态环境,三峡工程使它们的栖息水面减少1/5 1/4;中游是“四大家鱼”的主要繁殖场所,三峡工程使 洪峰削减、水温滞后,这一河段的产卵场将可能基本消 失,鱼苗生产将大受影响,虽可能出现新的产卵场,但其 规模不容乐观;中下游湖?白众多,是鱼类优良的栖息场 所,但大坝会使进入湖泊肥育的苗种大大减少 。峡江 小水电站的动工兴建,将使鲥鱼主要产卵场峡江江段的 流速变缓,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其繁殖。。 。 2.4生态破坏 如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与人为活动有极大关 系。首先是垦耕过度,解放初期耕地面积达3.4万hm , 有环湖区农场27个,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粮油产量很 低,部分又弃耕撂荒;流域区原有灌木林2.2万hm ,现在 仅剩不到1万hm ,还在耕作的区域仍在拦河堵坝,与鱼 争水。其次是牲畜超载。青海湖环湖地区曾是全国闻名 的优良牧场,由于忽视草场载畜力,牧畜数量逐年增加。 如青海湖以北地区,草场正常载畜量为212万只羊单位, 2000年实有512万只羊单位,牧草和灌木刚出嫩芽就被 啃食,以致植被功能丧失,加之干旱及风力,导致草场退 化和沙化面积达4.5万hm 』。沿海建设海港、工厂、酒 店、码头及旅游设施都要排干湿地的水,铺上混凝土,导 致鱼类生活环境和育苗场的丧失。 2.5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包括盲目引种或人为强化某一品种使原有 鱼类受损或灭绝。如2O世纪7O一8O年代杂交鲤的广泛 我国鱼类资源危机多数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如嘉 陵江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地面径流量增强,土壤中农用化 学物质进入水体中,同时存在大量污水偷排、漏排的现 象 。又如在青海湖,每年除了流域内超过2万t医疗 污水、17万t工业污水,还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牧业 化肥和农药等综合污染,还有生态破坏、拦河筑坝、过度 捕捞等 因素严重破坏鱼类资源。黑龙江流域由于水土 流失、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综合污染,使黑 龙江鲟鳇鱼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 2.7保护力度不够 管理部门由于资金不足,管理落后,惩处违法和查处 渔业水域污染案件的力度不够。如鲟鳇鱼尚未编入国家 保护动物名录,在保护和利用上就有“真空”地段,依法保 护力度不足,任由商贩在市场上出售 …。环保部门虽也 在工作,但污水仍在肆意排放。环境管理权力分散,如虽 然对渔业水域和船舶污染的管理归属到渔业行政部门, 但海洋是一综合体,涉及部门多,分行业管理与其整体 性、流动性不相适应,各部门争夺管理权限或谁都不管的 情况时有发生。 3我国鱼类资源保护的对策 我国鱼类资源已受到严重威胁,加强保护已刻不容 缓。保护对策主要有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伏季休渔,加 强立法,鱼类增殖和放流等。 3.1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是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污染物分离出来, 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水质保持洁净。污水处理有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在不 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情况下分离污染物,如栅栏、筛 网、沉淀、气浮、过滤等。化学法是利用化学作用以除去 水中的污染物,常用的是在污水中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 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和络合。生物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 和厌氧生物处理,有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净化 剂、水生植物种植法等 』。如用风眼莲、微生物净化石油 工业废水,使放入的鱼长势良好,实现石油工业废水零排 放 。 3.2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 的能力,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 过程,它属于生物处理的范畴,具有费用省、不会形成二 次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等优点。如太湖的 生态修复,首先停止对沉水植被的收刈,加强对浮叶植物 与挺水植物的改造与利用;其次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与 2007年第27卷第2期 水 利 渔 业 (总第150期) ·57· 恢复;还要建立稻、麦一猪、鱼、蚌一沼气、食用菌系统生 态农业工程 。又如由中国环境科学院、天津大学、中国 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渤海典型海岸带生境修 复”,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建立人工群落和植被系统,修复 遭到严重破坏的海岸带生态系统 。对于青海湖流域, 首先将草场的载畜量降到合理水平,坚持“以草定畜”,再 大力推行节水措施,进行周边地区的治理,植树育草,建 立起良好的生态屏障 。 3.3伏季休渔 为切实保护鱼类资源,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东、黄 海,1999年起在南海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内陆重点渔区 也实行了“休渔期”制度,在全国实施了捕捞产量“零增 长”计划,促使渔业捕捞从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的 提高。 3.4依法治渔 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环 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 动物保护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明确了渔业行政管 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为鱼类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 了法律基础。 3.5保护鱼类多样性 保护鱼类多样性包括保护种质资源和增殖放流。种 质资源保护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2种。就地保护是在 鱼类的原栖息地,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保护鱼类资 源,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的遗传动态保护,如湖北省监利县 老江河故道和石首市天鹅洲故道的“四大家鱼”天然生态 库及湖北淤泥湖的团头鲂种质资源库。易地保护是在鱼 类原栖息地以外的人工环境下对鱼类的某种成分,如群 体、个体、器官、细胞等予以保护或保存 ,如将青海湖的 湟鱼苗移植到其它适宜水体,既可扩大饵料资源,又可扩 充生存区域 。增殖放流是人为地增加鱼类资源补充 量,补偿其所遭受的损失,以此发挥各类水域的生产潜 力,如1998~2000年在舟山渔场每年放流大黄鱼100万 尾、1991~1995年在象山港放流石斑鱼132万多尾、2002 年在长江进行四大家鱼原种和河豚鱼种的放流 。 参考文献: [1] 唐晓玲,刘振湘.试论鱼类资源多样性保护[J].水 利渔业,2003,23(4):37~39. [2]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O0.1~3。94~117,388~418. [3] 吴湘生.2004年我国水产品价格走势分析与预测 [J].内陆水产,2004,(5):5~6. [4] 林龙山,等.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J].中国水产科学,2004,11(4):333~338. [5] 董婧,等.黄海北部近岸鱼类资源数量分布与群体 结构[J].海洋通报,2004,23(1):45~49. [6] 刘绍平,等.中国鲥鱼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水 生生物学报,2002,26(6):679~684. [7] 朱松泉.2002~2003年太湖鱼类学调查[J].湖泊 科学,2004,(2):120~124. [8] 辛平.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鱼类几近灭绝 [J].中国钓鱼,2004,(2):48. [9] 李传印,李殿香.南四湖鱼类物种多样性衰减原因 初步分析[J].水利渔业,2003,23(2):49~50. [10] 贾生元.黑龙江产鲟鳇鱼的保护对策与建议[J]. 特产研究,2004,(2):61~63. 杨应梅,等.青海湖鱼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 理探讨[J].水利渔业,2003,23(4):47~49. [12] 唐景富.红色警示:我国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 [J].中国农村科技,2004,(4):53. [13] 陈家长,孙正中,等.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 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2, 26(6):635~640. [14] 曹世娟,黄硕琳,郭文路.我国渔业水域环境保护 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02,29 (1):33~35. [15] 练兴常.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刻不容缓[J].现代 渔业信息,1999,(11):16~18. [16] 黄德祥,张继凯.论水域的渔业污染与自净[J].重 庆水产,2003,(4):29~32. [17] 曲克明,陈民山,马绍赛,等.几种工业废水对牙鲆 仔稚鱼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J].海洋水产 研究,2002,23(4):40~45. [18] 李莉,等.生活污水对稀有觞鲫的毒性效应研究 [J].水生生物学报,2004,28(1):40~44. [19] 南旭阳.铜离子对鲫鱼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 影响[J].河南科学,2002,20(1):42~46. [20] 南旭阳.除草剂“草甘膦”对鲫鱼血细胞及血红蛋 白影响的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2,14(4): 66~70. [21] 陈惠群,苯酚对革胡子鲶血液指标的影响[J].环 境污染与防治,2002,24(2):104~105. [22] 金腊华,等.湛江电厂对周围水域生态的影响分析 [J].生态科学,2003,22(2):165~170. [23] 邱祥林,李延松.鲟鳇鱼在呼救[J].中国水产, 2003,(5):16~17. [24] 李思发.中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和保护[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5] 黄昀,李其林,刘光德,李传义.嘉陵江重要渔业功 能区水污染特征[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12 (1):80~82. [26] 任桂芬,等.石油工业废水的净化及回收利用[J].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1(1):22~23. [27] 陈立侨,刘影,杨再福,等.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与 可持续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4):99~106. [28] 李红柳,李小宁,侯晓氓.海岸带生态恢复技术研 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16(6):36~37. [29] 张秋华.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俊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