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流金第2期 93 水色流金 谈潮汕民间艺术与水彩画的结合 李小澄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78) “水色流金”这种新技法尝试将传统水彩画的 色朦胧的背景上,将荷花的花蕊漆上金色,使灰、白 艺术形式同潮汕民间艺术的某些技艺相结合,以创 色背景出现银的色感,使整个画面的色彩饱和起 造出有本土审美特色的新的视觉效果的水彩画。 来,产生了一种清淡中见响亮的色彩效果。 水彩画与金漆木雕共同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传统民问艺术中的“金色”象征着热烈、华丽、 贵族气质,水彩画完全可以从潮州漆金艺术手法中 富贵等感情色彩。在水彩画上贴金,金色在特定色 吸收形式因素。潮州木雕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 调的色彩环境下,会随着画面内容和色调的变化而 刻技艺,并在木雕上漆金形成一种固定审美格式。 变化,延伸金色原有“感情色彩”的表现内涵。“金” 在建筑物和艺术品上使用金色,是东南亚诸国,尤 在水彩画中已成为一个“中性”的符号,与白或黑对 其是泰国的匠人和艺术家常用的色彩。潮汕地区的 比,是一种高级灰色;与红、赤色相配,金是冷色;而 工匠受其影响,在艺术作品上大量使用金色,创造 跟绿、蓝色相配搭,金是一种暖色。黑、白、金是传统 了独特的潮州“金漆木雕”的艺术形式。将水彩画与 工艺美术的三大“色母”,这三种色可以调和其它各 民间的艺术“漆金”技法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地方文 种原色,产生不同的色调,随着画面色调的变化,金 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也是一种顺应社会审 色的感情色彩会随之变化。在《柱兽》一画中,用水 美流变趋势的尝试,对潮汕民间漆金技术的“借 彩颜料同“漆金”工艺相结合,产生了浓烈的色彩效 用”,不但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形式,而且增强了水 果。在水彩纸上再现出潮州木雕的金碧质感。 彩画的民族特色,但是,艺术形式的“借用”并非是 按照现代的艺术分类观念,金色只局限于工艺 一种简单的凑合,更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抱着一种 美术或装饰画,绘画作品一般都不会用金色。在中 谨慎、严肃的态度。“漆金”工艺和水彩材料在视觉 西文化互相融合、古今文化重新调和的当代文化背 感受上并不易调和。要将“水”与“漆”这两种难以调 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民间艺术的用色理念。民 和的媒质以及“透明”与“浓烈”这两种对比极为强烈 间艺术的用色主要依据来自长期积淀的心理文化 的材质协调地展现在同一画面上,必须经过一个反 背景,而不是基于色彩学中有关“光与色”的理念, 复实验和理论探究的过程。从构成画面的点、线、 民间艺术又更多地从色彩的心理感应方面着眼,这 面、黑、白、灰等图式因素,从色彩上的色相对比、明 对我们探索外来艺术“本土化”的道路提供很大的 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因素,从形状上的大小分 启发。来自民间的艺术符号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 割、合理布局、边线的虚实处理等主造型因素,从技 创作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将“金”这一光学上找不到 巧上的浓、淡、干、湿水分控制等技法因素,都必须进 的颜色,运用到水彩画中去,丰富以光学为基础的 行一番认真探究,经过反复实验,从中寻找“贴金”与 现代写生及绘画理论,完全可以将“贴金”作为一种 透明水彩之间的配色规律,千方百计为金色这一画 形式语言,运用到水彩画艺术中去。当代的水彩画 面的最强音铺垫一个合理的背景。只有使“金”与 艺术应该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在借鉴传统技法的 “水”互相协调,才能赋予金色丰富的“感情色彩”。例 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彩画的特性,创作出更具地域 如作品《金银色的荷塘》,在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水 文化特色,更具中国气派的水彩画作品。 收稿日期:2009—02—30 作者简介:李小澄(1956一),男,广东澄海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