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部门力推乡村学前教育公办化

教育部门力推乡村学前教育公办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育部门力推乡村学前教育公办化

《财经》实习记者 张艳玲

教育部门力主公办化的同时,公立幼儿园民营化的试点也在局部进行。两条道路的选择折射出对于政府责任的不同理解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张艳玲】“我们是镇上第一个私立幼儿园,两个老师照顾80多个孩子,已经20多年了。”河北省巴克什营镇一所名为宝宝乐的幼儿园园长语带惆怅地告诉记者。

和城市里的幼儿园相比,“宝宝乐”简陋的设施不免显得有些寒酸。然而,在全国农村地区,像这样的幼儿园不计其数。这些幼儿园的投资相对有限,没有游乐园式的园区和校舍,没有丰富的教玩具,没有管理规范的卫生设施,甚至没有足够的老师。孩子只是被送到了一个有人看管的场所,很难享受到严格意义上的学前教育。 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并不规范,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公办幼儿园因政府投入乏力,在过去几年中陆续开始向“民营化”转制。

然而,在各地教育部门的推动下,这一转制趋势目前正在退潮。山东省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叫停公立幼儿园转制,规定要继续办好公办幼儿园,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

教育部曾在2007年专门在河北保定召开“全国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推行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幼儿教育办学体制,这在目前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相关工作的重要原则。 《财经》记者了解到,山东、江西、湖南、辽宁、吉林、甘肃等多个省份均已明令限制“公立幼儿园转制”。江苏省日前则出台政策,2008年对1000所左右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1亿元专项基金,改善办学条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试图将公立幼儿园重新纳入财政投入体系,推动乡村幼儿园公办化。一些官员和学者甚至表示,应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投资瓶颈

在大多数专家看来,目前乡村幼儿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投入不足。

据了解,宝宝乐幼儿园的学费目前每个月只需要交50元。与城市幼儿园动辄上千元收费相比,虽然显得微不足道,但农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对于不少家长而言,也是不小的开销。

因此,“如果增加教师的人力投入,或者完善硬件设施,必定要提高收费标准,家长难以接受。这是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瓶颈。”山东省教育厅一官员表示。

历史上,农村幼儿园主要是“人民教育人民办”,依靠当时的生产大队举办。但随着农业税费政策改革,原用于支付“乡村幼儿园教师”工资的统筹基金失去来源。加之收费低廉,公办幼儿园的投入日渐干涸。

2003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2003年-2007年五年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认为,很多地方官员片面理解“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的提法,又由于税费改革,乡镇政府收入减少,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很多地方

[10-16 15:02]

政府把原本公办的幼儿园承包给个人,不再进行经济投入。

目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只占全国教育投入的1.3%,而且主要投向城市公办幼儿园。具体到山东省,2006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只有0.42%。 上述官员还透露,乡村幼儿园转制后,地方政府不担不投入,还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把幼儿园牌照作为赚钱的工具。

无奈的监管

地方政府退出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投入的同时,也并没有加强对其他体制学前教育的有效监管。

不少乡村幼儿园根本达不到基本的办学条件,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正式的营业许可。 由于没有持续的投入,乡村幼儿园很多硬件设施、教师待遇难以达标。以宝宝乐幼儿园为例,孩子最多时150多人,最少时也有50人。该园只能教给孩子拼音、画画、汉字等课程。“音乐、舞蹈等比较难的就不行了,老师们没有那种素质。由于孩子多,精力也不够。”该园园长说。

她还表示,像宝宝乐幼儿园这样,有电视机、又有活动场地,在乡村已算较高水准。原本镇上还有五六所幼儿园,都不具备这些条件。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的规定,幼儿园班级规模小班不得超过25人,中班不得超过30人,大班不得超过35人。混合班不得超过30人,学前班不得超过40人。乡镇中心幼儿园按照不低于1:10-15、村办幼儿园按照不低于1:15-20的比例配备幼儿教师。

像“宝宝乐”这种在农村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乡村私立幼儿园,只有两个老师负责80个孩子,尚很难符合上述规定。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指出,按照教育部的办园条例,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

凡此种种,显示对于如何提高办学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少有作为。但各地教育部门更倾向于将归因于投入不足,而非监管本身之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近期在公开场合表示,由于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缺乏保障,办园条件差,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无论如何,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公益性之争

在教育部门频频叫停公立幼儿园转制的同时,业内则不断响起学前教育具有和基础教育同样公益性的声音。由此,还产生了是否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争议。 一些专家认为,幼儿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性和社会公益性,是准公共产品,应当把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应当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共同负担托幼服务和早期教育的成本机制,使每个家庭和幼儿平等享受政府财政性经费的帮助。

2008年“两会”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刘焱提交了“把五岁至六岁儿童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提案。

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以我国的财力,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够实现已经很不容易,目前还应把精力主要放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上。

事实上,即使在国外发达国家,学前教育也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不过,无论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根据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完全由

个人承担,其质量都很难提高,很多幼儿园只是起到了代替父母监管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晓霞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目前学前教育体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幼教经费整体投入不足”;二是“有限的投入又很不公平”,农村的幼教基本上没有纳入到公共财政体制。不少学者认为,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扶持。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张春霖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公办的幼儿园,政府会投资建校舍等,但家长都要为服务交费。对于山东叫停乡村公立幼儿园转制的做法,张春霖分析后指出,如果政府通过“转制”把包袱甩掉了,成本完全推给老百姓承担,这样做是不对的。

他指出,对农村学前教育,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增加投入。如果改制目的是为甩掉包袱,叫停改制可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两条道路

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目前学前教育“公办化”进程加速。

山东省日前出台的《意见》明确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已转制和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如若转制,“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意见》同时规定,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各级财政性经费要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

政府力推“公办”意图明显,但也并非“一路畅通”,山东省教育厅该官员也表示,由于转制时签了合同,已经转为“私立”的幼儿园再强制转回“公办”,必然会遇到诸多障碍,因此目前这项工作尚未具体开展。更重要的是,转回公办之后,财政究竟要投入多少经费,如何保障,目前尚未明朗。

与此路径相反,《财经》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公办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试点也在个别地区积极推行。

2008年2月份,昆明市把前教育改制部署为首要目标,计划到2010年,昆明的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要占到90%以上。由于昆明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幼儿园占90%,据有关专家分析,这实际就意味着昆明公办幼儿园全部转制。 随后,由于该政策在启动阶段就遭到了社会各界对笼统的“90%”目标的质疑,而修正成“存量不动,增量多元化”的思路。

针对上述两种尝试的现状,张春霖表示,在公共服务提供领域,“成本由谁来承担”和“机构由谁来办”是两个维度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只要是机构由政府开办,成本也就必定是由政府来承担;政府不办机构,就不承担成本,张春霖认为这完全是误解。 对于学前教育的具体体制问题,张春霖认为关键是要把“谁买单”和“谁举办”这两件事情分开。他表示,首先是要明确政府财政的责任,明确学前教育政府究竟承担多少成本。然后再确定幼儿园由谁来办、要不要转制。

张春霖表示,如果政府办不好、私人办得好,转制理所当然可作为改革的方向。“但转制后政府仍然要在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对服务的结果负责,而不能甩手不管。”张春霖说。■

《财经网》既往相关报道:

全国人大建言“留守儿童”托管 中国城乡全面取消学杂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