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6月中 June 2011 第3卷第17期 V 1.3 No.17 460·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依靠名医发展名科——创建名院 南开医院创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的实践 朱广丽徐春燕王兴民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O0) 自1963:年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基地以来,南开医院在吴咸中院士的领导下,坚持中西医结合 的办院方向,实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医学 项目。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外科已先后分化五个二级项目, 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医疗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 胃肠疾病诊疗中心、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 研究与药学研究相结合、医学与理工科相结合,经过近半个世 纪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在创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的 实践中取得了-- ̄tt重大成果,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良、 作风严谨的创新型学术团队和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优质学科 群体。卫生部领导曾赞誉南开医院是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一 面旗帜,吴咸中院士是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旗手”。 1 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确定战略目标 1963年,天津市南开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临床 研究基地,1975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急 腹症研究所,1998年又实行强强联合,成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 究院。从1981年以来,南开医院一直是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分 会的挂靠单位,并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的承办单 位。以吴咸中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于1989年 被国家教委列入全国首批重点学科,至今已先后三次被国家教 委及教育部评定为重点学科,后又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 目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近十年来,南开医院 医院先后制订了2001--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事业 发展计划、学科发展计划和基本建没发展计划,全国重点中西 医结合医院建设计划、国家“211”工程子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以 及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计划等,明确了医院总体的发 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吴咸中院士“高 层次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借鉴国家级重点学 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的建设经验,将医院建设成 具有我国医学特色的、以治疗普通外科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等 重大疾病为丰要优势的优质学科群体,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 进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基地之一, 成为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研究型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近年 来,医院先后增设了胸外科、神经内外科、骨科、泌尿外科、 肛肠科、内分泌科等,加强了心血管科、妇产科、麻醉科、放 射科,内镜中心等,为实现从“大专科、小综合”向现代化综 合医院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医院还于2002年获得ISO一9000国 际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后又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示范医院。 200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 2 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造就创新型学术团队 南开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学科建设。在吴咸 中院士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专家 共同奋斗、和谐交替、持续发展的局面。鲁焕章教授、李平教 授曾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崔乃强教授连续 当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平、 秦鸣放教授人选国家“百干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都成为各 自领域中全国著名专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成为全国中 西医结合学界最富活力且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重点学科是既有科学分工又能协调发展的优质学科群体, 具有中西医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医学与药学相结合、 主干学科与公共技术平台相结合的合理结构与功能。根据国家 “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医院对国家级重点学科按项 目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和发展,强调重点学科要适度发展二级 外科危重症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并不断凝炼 各二级项目的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集中有限资源促 进学术和技术创新。目前,已形成胆胰疑难病研究、胃肠疑难 病研究、腹部微创外科研究、中晚期恶性肿瘤研究、急腹症主 要治则和方剂学研究等六个主要研究方向,各主攻方向均体现 以普通外科难治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这一总的目标,在采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在临 床中的应用,以探讨具有科学创新性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 疗方案和中医药学的新的理论框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医药 学继承、创新和发展。这一建设思路通过几十年的实施已取得 显著成效。目前承担的国家和市级重大课题包括:重型急性胰 腺炎疗效标准的制定、外科危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深入研究、阳明实热证 病机传变规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普通外科疾病微创治疗 与中医药应用的病种诊疗方案研究、按中医治则归类进行中药 开发的研究等。 近年来医院还采取有力措施,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医 院科室顾问,并积极引进高级人才,为发展中西医结合脑病专 科、心血管疾病专科、妇产科专科等创造条件。医院选派数十 名科技骨干参加天津市中医理论提高班、中医研究生班或赴国 内外研修,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7年建立了天津市吴咸中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室,深入总 结吴咸中院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最近,医院还做出向吴咸中院士学习的决定,学习他把远大的 共产丰义理想和开拓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宏伟抱负紧密结合起来 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倾心钻研、科学思考、善于继承、勇于创 新的探索精神;学习他“高风亮节立德、高瞻远瞩立功、高屋 建瓴立言”的大家风范;学习他“慧眼识人、精心育人、成心 昭人、甘为人梯”的宽广胸怀;学习他“矢志不渝、勇攀高峰、 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忘我作风。 3 继承创新,为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新体系而 不懈奋斗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吴咸中院士带领他的学术团队 始终以“肯定疗效,探索规律,改革剂型,研究机理”为中西 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思路及基本内容,防止一方一剂的简单方 法,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中药与手术治疗合理结合'博 采中西医两法之长,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 诊断体系。这个辨证诊断体系包括:两个现代医学前提(即正 确的西医诊断,对病理类型和轻重程度的正确判断,还要对发 展趋势作出估计);三个中医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和病因 病机辨证);对于病情较复杂或病期较长的病例还要进行分期、 分型,依此作出个体化的诊断,为提高疗效提供依据。中西医 结合治疗强调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急性阑尾炎、溃 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胆道感染和胆石症、急性胰腺炎 等几大类急腹症中,均制定了分期分型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 法,明确了中医治则与方药的选定、手术指征与治疗过程中的 动态观察等。在继承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临床 2011年6月中 第3卷第17期 June 2O1l Vb1.3 No.17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g Medicine Info1TI1atiOn ·461· 实践研究总结出急腹症常用八法(即:通里攻下法、清热解毒法、 活血化瘀法、理气开郁法、清热利湿法、温中散寒法、健脾和 胃法和补气养血法)和常用系列的中药方剂。对于诊断明确、病 理损害较轻的急腹症,如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60%以 上的溃疡病急性穿孔、绝大多数的胆系感染、急性水肿性胰腺 炎和半数以上的非绞窄性肠梗阻,均可经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 疗法取得良好疗效,实现了外科治疗学上的重要变革并取得新 的突破。从1970年至1981年,陆续总结出版了《中西医结合 急腹症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急 腹症方药新解》等著作,并先后举办九期全国性培训班,推广中西 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方法。1982年,世界卫生组 织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确认为中国五项世界领先的医学项 目之一。 1990年吴咸中院士发表了“在高层次上发展中西医结合的 思路和方法”,对临床诊治上的高层次结合提出了三项要求:(1) 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2)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取得优于单用西医或中医的治疗效果; (3)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观察或实验研究,能说明其 疗愈机理。这对原来诊治内容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吴咸中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构想, 南开医院以国际公认的两个外科难症即急性重症胆管炎和重型 急性胰腺炎为主攻方向,进行多单位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 国际先进的临床疗效,并阐明了其疗效机理。此外,通过引进内镜 腹腔镜技术,胆系结石的治疗也已形成阶梯化治疗方案,并首创 三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胆系结石的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中 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微创外科技术和手术疗法,构成中西医结 合急腹症治疗学的三大手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在国内外均产 生了重要影响。 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吴咸中院士始终把继承、创新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医学和药学的结 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上世 纪7O年代初,B超、纤维胃镜与十二指肠镜在国外刚刚起步, 他就敏锐地感知这项技术对于中西医结合的重大价值,立即派 人到日本学习,并引进了相关设备器械,使中西医结合诊断达 到先进水平。通过采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和引流 (ERCP+ENBD)联合中药“清解灵”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 (ACST),使这一困扰肝胆外科的危重性疾病的病死率由当时 的20%左右降到1.1%。这项工作是药物、手术、和微创技术三 种治疗方法完美结合的范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向高层次 发展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刚刚开展腹腔镜技术, 他再次感到这项技术对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的潜在影响,并在 国内首批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他的指导下,应用腹腔 镜、十二指肠镜技术开展肝外胆管结石的两镜联合手术和应用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技术开展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三镜 联合手术,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居国内一流水平。在手术前 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加强了清热利胆效应,促进残存胆泥的排 出,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南开医院在吴咸中院士的领导下又陆续出版了《急腹症研 究 腹部外科实践》、《急腹症方药诠释》、《中国急腹症治疗学》、 《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手册》等专著,代表着中国中西医结合急 腹症治疗学已经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阶段。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的 诊疗原则和基本方法已载人《黄家驷外科学》等权威著作,《中 国急腹症治疗学》一书也曾获立夫中医药著作奖。 4 以腹部外科急危重症为主攻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吴成中院士特别强调在腹部外科疑难重症诊治上发挥高层 次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急性重症胆管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多种外科疾病引起的MODS(多器官功能障 碍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不 但提高了临床疗效,也说明肠屏障功能障碍在MODS发生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干预肠道是一个独特而 有效的治疗途径。 4.1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本病死亡率在10%一30%之间。其 后,国内外曾开展手术引流和内窥镜鼻胆管引流(ENBD),疗 效有所提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吴咸中教授等1990年前后曾 两次对手术引流与ENBD加内服中药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结 果表明,ENBD加中药治疗组(简称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 于手术引流组及单纯ENBD组(简称对照组o 1983 1990年 治疗组200例病死率为1.5%,而对照组的7O例病死率为14.3%; 经进一步改进中药配方后,1992~1995年治疗组177例病死率 进一步下降至1.1%,而对照组的36例病死率为1 1.1%,达国际 领先水平。 对ACST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在ACST发病过程中,既有 胆源性败血症又兼有肠源性败血症,同时按中医辨证投予“清 热解毒”及“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利于促进败血症的消除,从 而更有利于病人的恢复。ENBD加“活血清解冲剂”现已成为 A( ̄ST的常规治疗,使该病不再是病死率很高的可怕疾病。 4.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直是一个病死率很高的危重疾病,在20 世纪90年代初,其病死率仍在30%左右。为了改善该病的治 疗,降低病死率,吴咸中院士等为此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8O年代中期(1983~1986)报告的29例中,病死率为33.3%; 9O年代初期(1990—1994)报告的84例中病死率为25.6%; 9O年代中后期(1993—1996)报告的145例病死率才降到16.6 %,为全国领先水平。病死率降低的关键除不断改善全身支持 治疗外,显然与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改进分期分型辨证治疗 有关。吴咸中院士等专家按病程将SAP分为初期(气血瘀闭期)、 进展期(毒热炽热期)、恢复期(热去正伤期)进行分期论治。 初期重用“通里攻下”,以大承气汤或“清胰陷胸汤”为主;进 展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 表方剂为“清胰汤”或“清胰承气汤”。这一成果也被国内一些 有影响的中心采用,全国SAP治疗指南亦予采用。 4.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MODS/MOF的治疗 一项大样本MODS的外科病人进行以“通里攻下法”为主 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为16.25%, 而对照组则为33.33%,中西医结合组的器官衰竭数也显著低于 西医对照组。在机理研究中,发现“通里攻下法”能有效地缩 小SIRs/M0DS病人的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减少炎性细胞因 子的分泌、保护靶器官,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吴咸中院士等专家还组织天津市四个医疗中心采用随机、 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方法,观察“通里攻下法” 在的腹部外科危重病、烧伤、急性创伤和具有里实热证的内科 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将202例病人,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对 照组)105例和大承气颗粒联合西医治疗组(治疗组)97例。 采用以“通里攻下法”为主的综合疗法,能显著减少MODS的 发生率,因而显著降低病死率。并证实以大承气颗粒为代表方 剂的“通里攻下法”还可以调整抗炎与促炎二类细胞因子免疫 平衡,发挥脏器保护功能作用,由此减少SIRS/CARS/MODS的 发生。 5首倡抓“‘法’求 理’”的研究思路,促进理论 研究 在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的初期阶段,吴成中院士即在全国率 先提出“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他把中医的 “理、法、方、药”视为统一的整体,指出在理(生理、病因 、病理)的指导下,认识、诊断疾病,进而规定出治疗原则( (下转第459页) 2011年6月中 第3卷第17期 June 2011 V_0l_3 No.17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rnal of China Tradiif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459· 浅谈静脉输液前的健康教育 解晓玉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山东聊城。252000) 临床上对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疾病的护理而忽略对基础护 理的健康教育。为此笔者就静脉输液前健康教育的应用,对6O 例住院的静脉输液患者进行了调查。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60例意识清晰,能回答问题,愿意合作的患者。 1.2方法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6O份,回收率100%, 问卷有效率100%。 2结果 患者对静脉输液前应用健康教育的认识。结果显示:100%的 患者认为对静脉输液前的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护理人员对患者静脉输液前健康教育的情况,95%的护理 人员对静脉输液前的健康教育只是操作前的“大小便的准备” 等简单、不完全准确的说教。 患者在静脉输液前最担心的问题,担心穿刺失败占50例。 结果显示:输液前担心穿刺失败成为患者最担心的问题, 也有患者担心液体渗出及药物不良反应。 3.2交代病人输液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例如,先解决大小 便问题,穿好衣服,取舒适的卧位,心理准备等。如静脉较细, 可先用温热毛巾或加布套热水袋局部热敷使血管充盈。注意水 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冬天,将准备输液的肢体放进被窝里 保暖。 3.3穿衣指导平时衣袖不可过紧,穿衣服时应先穿穿刺侧, 脱衣时应后脱穿刺侧。 3-4向病人讲解选择血管的方法和保护血管的重要性。 3.5讲解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和处理原则,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并积极配合治疗。 3.6输液需要使用输液泵等仪器的病人,需要告知使用时的注 意事项。 3.7鼓励病人提问,对他们的疑虑及医学盲区给予耐心详细的 解释,以消除疑问。 3.8动态观察病人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心理安慰、疏导,保证 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3健康教育… 3.1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向病人或家属讲解输液的目的,输 入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全天用药量,输液速度,输 入液体所需的时间,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 ·[1]钟华荪,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E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352—353. <>-·0 ·<>· ··<>·—<>··<>-·<>··<>·◇··· -·<>···0-·《>·— -··<>-·—0 <> ·— -·◇ ···◇·· ◇·—0 —》·-4>··<>·-<>·— -·—C ··—◇-·◇·0-·<>-<>·<>—<>· ◇·—<>··◇·<>·◇(上接第461页) 法),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因此,“法”是一个重要环节,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吴咸中院士提出,对代表“法”的方剂和 药组进行研究,不但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也便于向上推断 “理”的实质。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吴咸中院士等专家对“通里攻下法”、 效作用,均通过成果认定,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此基 础上所承担的“按中医治则归类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课题, 可能为“中药板块学说”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前景,有可 能成为另一个创新点。 6实行开放联合,提出“独立成件、组合成套”的 科研组织新形式 除重点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二级项目实行学术带 头人负责制等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外,吴咸中院士于上世纪80 年代即倡导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要实行开放联合,这不仅是科 研攻关项目自身的需要,也是中西医结合医院长远发展的战略 需要。吴咸中院士组织了“一所”(急腹症研究所)、“三校”(天 津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长期合作,开展中西医 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作用机理研究等攻关项目,充分发挥各高等 院校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齐备的优势,提高了立题的起点 和研究层次,而且由于课题分工时做到“独立成件,组合成套”, 保证了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发挥了各合作方的积极性,并在 疾病的诊断、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观察指标的选择和实验设 计等方面,采用国际公认的先进标准和研究方法,保证了科研 成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南开医院已先 后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并与南开 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为医院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创造 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南开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批准的重点专科基地2个,天津市重点专科6个。医院在 腹部外科领域内,将以重型胰腺炎、复杂胆道疾病和重度腹腔 “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理气开郁法”等代表方剂和药 组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在“九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 攻关课题“优质高效复方中药的示范开发研究——大承气颗粒研 制”,对“通里攻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汤进一步进行开发,最 终形成优质高效的大承气颗粒,已进行了成果转让,并在多项科 研课题中应用且得到临床验证。吴咸中院士等主持的“通里攻下 法”的研究揭示了其“胃肠效应”、“腹腔效应”和“整体效应” 的作用机理,证明中医“下法”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清除肠 道菌毒、缩小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抑制过度炎性反应、调节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从而可防治肠'源.陛内毒素 血症,进而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这不仅使中医药的经典 方剂为防治危重症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揭示出中医“釜底抽薪、 急下存阴”治法的科学内涵,丰富了中医药“肺与大肠相表里” 等学说。以“法”为研究对象的“治则”研究开创了急腹症中西 医结合理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是研究方法学的创新。吴咸中院 士、崔乃强教授主持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与基础 研究”于2003年获国家利技进步二等奖,“MODS的发病机理与 中西医结合防治深入研究”于200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均成为南开医院标志性成果。 吴成中院士通过对代表“法”的方剂和药组的研究,提出 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假说,进行了活血化瘀药物对“通里攻下法” 的增效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理气开郁法”的增效作用、活 血化瘀药物对“清热解毒法”的增效作用等研究,活血化瘀药 对清热利胆药物的增效作用、活血化瘀药对通里攻下药物的增 感染三个重大疾病和相应的中药研发为主攻方向,深人开展临 床研究、基础研究与药物研究,以显著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重 大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的防治水平。南开医院有信心,在原有 创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成绩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有力 拼搏,使原定目标变成现实,为继承创新中医药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