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辩析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

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它不仅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

全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答: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决定的。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属性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这种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进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使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因为此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没有变化。

2.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之所以发展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存在着既互相联结、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相互作用。二、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列宁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决定事物的发展。

3.什么是“三权分立”?为什么说它不适合我国国情?

答: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 对立、互相制衡。与其相对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议行合一制。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一国体相适应,我们的政体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

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三、分析题(共40分。)

1.毛泽东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何现实意义?(12分)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是总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解决的方法。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意义:(1)、指导党和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

(2)、丰富和发展了八大思想,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国际共运解决了重大难题。 (4)、为我国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12分)

答: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真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因为:一是该思想路线要求人们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获取真理的现实前提。如果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就会失去源泉。二是强调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起到指引实践获得成功的作用,因此任何认识活动应以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为目标。三是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鉴别理论的正误或优劣,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促进其不断深化和完善。四是任何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证明是否是真理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检验标准。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实事求是”准确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 “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它一方面强调必须努力使我们的认识、理论如实地反映实际、反映客观规律,从而保证认识、理论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实践、行动避免盲目性而获得成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必须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3.如何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6分)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