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l方法棵索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建构 ◎崔惠芳 王春燕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我国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文字方式营造优美意 更好领略古代诗文之美,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诵读, 首先要熟读诗文,然后对诗文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 入剖析,让学生在熟读过程中对诗文情感达到准确 把握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其中,理 解诗文中蕴含的美感。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 境,抒发内心情感,不但是对情和景的单纯描写,更 是巧妙实现情景交融,使人读后能在脑海中浮现出 美好的审美意境。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审 美教育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审美意境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集声音、文字、 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 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 具象,更好地实现情景交融,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 官,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文情景之 美。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 以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播放深秋山间的画面,呈 现农家、炊烟、云雾、红枫等美好景象,同时配以美妙 的音乐,让画面与音乐和谐呈现,促使学生直观感受 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 发挥想象,让整个画面更加丰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 审美体验。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发现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教师 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拓展思维,放飞想象,引导学生 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送 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表面看是对当前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诗 人是在借景抒情,意在通过对孤帆的描写,展现对好 友孟浩然的不舍之情。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用语言引 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山坡上绿草茵茵,草丛中刚刚 崭露头角的小花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鲜花 甘甜的香气,五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而这些 美丽的景象都没有吸引诗人的目光,他只身矗立于 江边,一直凝视着远方,直到江中一叶扁舟逐渐消失 在天边,江水滔滔不绝的翻滚着浪花,似乎诗人心中 有泪不停流下,因为他思念着逐渐远行的挚友,期待 与他下次见面的时光……”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描 述,可以让学生立即融人意境,深人体会诗人的心中 所想,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自然也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意境美 由于历史时代的间隔,以及语言形式的演变,导 致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 《绝句》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所处的 年代与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文情感基调形成基本 认知,然后教师应着重讲解杜甫为国为民在安史之 乱中所遭受的危害,引导学生感受杜甫报国无门的 焦虑,以及对百姓生活的担忧之情。这样就可以为安 史之乱之后杜甫情感的释放奠定基础。安史之乱平 定后,诗人在成都草堂写下此诗,整篇诗义一字一句 都各臻其妙,其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轻 快明亮之物,体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 但是随着诗人情感的转移,寄托了他对仕途不达的 失落之感,本诗表面虽然描写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 象,但是却充分展现了诗人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 家中耕读的落寞之意。通过情感分析,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更加懂得卡t甫 崇高的情怀。 四、利用诗歌空白。丰富学生想象力 诗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跳跃性,虽然诗歌在 语言上看似意象罗列,但是所渗透出来的情感却使 之产生r艺术空白,这些空白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容 和价值,需要我们揣摩、分析和填充。有位教育家曾 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每一个人都 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审美意识,所以教师要充 当好激励者与唤醒者,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 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投入 诗歌艺术空白的再创作当中。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结合以往 生活经验,用比喻的方式形容瀑布,有的学生说:“瀑 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俯冲而下”,由此可见,学生的 想象力是无穷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才能不断 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让学生 获得自我欣赏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 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不但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 词意境,而且要发挥想象创造新的形象,这样才能达 到表达美、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崔惠芳,王春燕,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太公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