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住宅室内给排水设计刍议

住宅室内给排水设计刍议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住宅室内给排水设计刍议

1、前言

进入 21 世纪,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共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的共同心愿。在新的形势下, 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住宅使用面扩大, 而且还对厨房, 卫生间的布置, 对卫生器具的选择, 给排水管道的布置, 给排水管材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给排水设计更加理性化, 人文化, 更加实用, 美观, 这是给排水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問题。下面, 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谈一谈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供广大设计人员参考。

2、住宅用水量标准和设计秒流量的计算 2.1 住宅用水量标准

随着住宅洗浴设备的完善和改进, 人口用水量亦大大增加, 如用原来的用水量标准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根据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 在工程建设中可根据住宅类别, 卫生器具的完善程度等因素进行设计。

2.2 设计秒流量的计算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 3.6.4 条给出了住宅建筑的生活给水管的设计秒流量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值得讨论的是每户设计用水人数,每户设计用水人数的选定。根据调研及有关的

设计资料, 每栋别墅设计人数按 5~6 人计算,普通住宅每户设计用水人数按 3.5~5.0 人计算。

3 、住宅室内给水设计要点 3.1 适当增设室内控制阀门

为了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 出现漏水、跑水现象, 为了便于给水设施的维修, 建议在厨房和卫生间的全水管上部适当增设控制阀门, 这样一旦用户发生漏水, 用户可以及时送给水阀门, 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

3.2 给水管道减压降噪处理

住宅中双卫的设计已经比较普遍, 厨卫距离较远, 管线加长, 有的设计人员仍然将进户管道设计成 DN20, 末端用水时容易产生噪音, 有的城市市政自来水的压力较高, 水流过快引起管道接近产生颤动和噪声, 用水高峰还会影响顶部楼层的供水。建议分户水管采用DN25, 设置可曲绕橡胶接头, 低层部分设置减压装置 ( 减压阀、减压孔板、节流塞等) 。

4、排水系统设计的几点问题 4.1 一般规定

4.1.1 对于多层住宅, 目前设计多采用底层污水单独出户, 以避免因排水管堵塞造成的一层泛水曲难堪局面, 减少邻里的矛盾。二层以上采用排水伸顶通气立管。

4.1.2 对于高层住宅设计专用通气管。

4.1.3 目前高层住宅设计中不仅设计雨水系统, 同时还设计室调冷凝水管收集每户安设空调板上的冷凝水, 这样不仅使建筑物外墙美观, 而且避免了空调冷凝水随意乱流放影响楼下 行 人 。 冷 凝 水 管 的 管 底 端 设 于 距 散 水300mm 处既可。

4.1.4 地漏是排水管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附件, 功能就是排除地面积水, 设计选用高水封防臭地漏。

4.1.5 排水立管尽量设于墙角隐敝处, 以便装修时可装饰起来美观一点。 4.2 地漏的水封设计

传统钟罩式地漏的水封容易挥发, 常常造成下水道异味和排水口溢出的液体进入室内,形成室内污染。所以在给排水设计中, 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中规定: “地漏的顶面标高应低于地面 5~10mm,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 50mm”。但是在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很少有人提及, 建设及施工单位为了降低造价, 使用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地漏, 这种地漏水封一般不大于 3cm, 满足不了水封深度的要求。另外, 居民装修房子时选用装修市场上的不锈钢地漏替代原来的塑料地漏, 外表虽光亮美观, 内部水封同样很浅。当排水时,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压 ( 较低楼层) 或负压 ( 较高楼层) 被破坏, 臭气进入室内。好多居民发现室中有臭味, 而且厨房排油烟机打开时更加严重, 这是水封由于压力波动被破坏的原因。有的住宅厨房内设置了地漏, 由于长时间

没有补水, 特别冬季供暖时水封容易干涸, 应该常给地漏补水。建议设计施工时采用高水封或新型防返溢地漏。厨房内地面溅水很少, 可以不设置地漏。

4.3 坐便器排水口位置设计

目前坐便器的型号规格较多, 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 设计施工中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应多数居民的要求, 否则完工后很难改变。有的工程由于设计没有注明洁具间距, 施工人员将排水口偏向中间甩口, 导致住户无法安装淋浴房。综合多个厂家的产品样本, 排水口距墙面的距离为 305mm,考虑装修前的墙面的距离宜为 340mm, 住户反映较好。另外,施工图低应有各种卫生洁具的定位尺寸。

5、结束语

室内给排水系统看似简单, 但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给排水设计人员, 应本着技术、安全、美观、实用、经济的原则,在实践中努力创新, 寻求最佳的给排水设计方案, 适应住宅设计发展的新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和生活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