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aL 2ol1 第33卷第2期 Vo1.33 No.2 政治思潮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刘建军 ,王彦莉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摘300071;2.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要:政治思潮是不同社会群体通过沟通或者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具体制度设计 形成的一致认识,它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本文分析了政治思潮的形成条件、形成脉 络过程和影响政治发展的途径,提出了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促进政治健康发展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政治思潮;政治发展;执政能力;非政府组织 中图分类号:D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1)02—0026—05 政治思潮是反映社会中某一阶级、阶层、集团或 会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政治思潮的变迁反映着社 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基于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 会群体价值观的动态变化。 识,由一批思想家来表达,并为社会中一些人所认同 (3)宏观全局性。政治思潮是一定时期影响面较 的政治理论、信念、观点和主张;它常和某个政党、政 广、敏感而重大的各种矛盾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它在 治组织或政治运动相联系,是指导和解释它们政治行 当时社会中的扩展程度和影响程度已经不局限于狭 动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事物,基 小的主体范围和空问范围之内,而是与政治斗争相联 于一定社会物质现实基础的政治思潮对经济建设、政 系的,形成一股足以动员社会民众、促进社会改造的 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恰当把控政治思潮走向 较为强大的力量,直接指向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政权 的归属、政治制度的设计等涉及公共生活的根本性重 对国家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问题。 一、政治思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4)差异性(多样性)。由于对社会公共问题处理 思路和利益取向的不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往往存 1.政治思潮的特点 在多种社会思想流派,不同的政治思潮会对经济社会 政治思潮具有社会思潮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 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或者消极作用,它们相互碰撞、相 的独特特点: 互竞争。非主流社会政治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 (1)生命周期性。政治思潮是对一定历史发展阶 别在于获得社会民众支持的规模和是否上升到国家 段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有一个酝酿、兴起、高潮 政治运作层面。 和衰退、消亡的过程,其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随着问 (5)阶级性。“任何政治思潮都是社会历史的产 题的解决和社会条件的转化,这些思想认识就会流行 物”,都有其社会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结构背景,反映 段时间后又被新的政治思潮所取代,也有可能多年 着一定的经济政治利益格局。政治思潮与社会意识 一之后以经过发展提升的新形态重复出现。 形态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但它却不是纯粹的精神 (2)抽象性。政治思潮是思想文化领域一种特殊 运动和观念运动,而总是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向和实践 的意识形态形式,以某种系统的理论学说体系为基 取向,对当时社会最为敏感的问题在价值层面、实践 础,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思 层面上做出明确的答复。尽管其理论根基或许不是 想、愿望、利益和要求,以群体性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 非常深厚和准确,但是它面对的问题却涉及政权归属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刘建军,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彦莉,女,郑州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26 和整个社会公共利益 ]。这是政治思潮较社会思潮 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妄图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 影响更深远、更根本之处。 2.政治思潮的形成条件 态,误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中断政治 发展的进程,威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侵蚀我国 某种政治思潮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特定的 主权完整性和阻碍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如果对他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嬗变 们的论调没有充足的准备,很难及时地予以回应,处 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因素的发育 于被动局面。 程度和组合方式不同,社会思潮的种类和力量格局也 不同。一般来说,政治思潮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要 素:作为引导者的政府、政党首领、社会精英(知名学 二、政治思潮影响政治发展的机制过程 者、社会活动家等),作为追随者的社会大众、中介媒 体,政治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这些要素的形 成和成熟发育需要具备一些共同的内外部条件: (1)宽松的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的自由化。改革 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个人得以自由选择,个性意 识突破了群体意识的束缚而得以解放,人们逐渐独立 地思考、选择,社会整体的差异性明显增强,打破了同 质性极强的社会结构,社会不断产生着新的利益群 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这些群体的思想、愿望、 利益和要求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地表达出来,在 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多样化的政治思潮,影响较大的 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中国特色的科学 社会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历 史虚无主义思潮、私有化思潮等。这些思潮在社会上 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至冲突 J。 (2)社会组织的发育和信息传播渠道的便捷畅 通。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替 代了政府对民众生活服务需求的的垄断供给,拥有相 近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的社会群体构成阶级 阶层一般会形成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偏好,对一些 社会问题形成一种心理默契,他们在市场之外的社会 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形成有组 织的社会力量,适应和满足了公民处理集体性事务的 需求,形成了强大而成熟的压力集团,对政治运作产 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普及又 使得一部分敏感的知识群体的社会认识得以传播推 广,得到更大范围内群众的认同和发展,成为一种被 公众关注的思想力量。 (3)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开放的政策条件 下,各种外部思想观念影响民众的渠道增多,它们会 通过影响民众的关注焦点对政府形成压力而影响当 局的政治运行。例如,随着我国融人国际环境,西方 一些敌对社会思潮涌进国内,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恶化 中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的目的,大肆 鼓吹渲染“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民主和平 1.政治思潮形成的脉络过程 一定政治思潮出现并影响到政治发展进程,至少 需要具备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过程: (1)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累积产生一些公共问 题。国家作为公共事务的处理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 主导者,因消极等待或者政策无效,无力调和这些冲 突。多数民众尚未感知,或已经感知但却零零散散, 使自己不能确信自己的感觉与现实是否一致。 (2)精英分子(政治领导人、学者)首先敏锐地洞 察到社会的变化和紧迫的重大冲突,对政治生活和政 治安排进行自发探索思考,提出一定的思想主张来摆 脱危机或者设计出未来更好蓝图。社会内部不同阶 级阶层对新制度的需求存在冲突,具有不同阶级背 景、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的精英分子构画的摆脱危机 的出路和国家未来形态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流 派。 (3)政府就相关公共问题的处理方法与社会大众 的愿望不同,多数社会民众迷茫、等待、骚动。 (4)由于大众传媒和组织体系(政党、社会团体 等),少数精英的政治发展思想得以迅速传播推广,为 社会大众所知晓。不同的政治思想分别得到不同的 利益相关方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响应,知识分子 (学者、学生)迅速理解、认同和响应这些主张,并大肆 宣扬。 (5)政治精英鼓动起社会运动。反对派政治人物 或者社会机构信任或者利用这些主张,并鼓动、激发 相应社会阶层的群体意识,聚起雄厚的社会阶级基 础。被组织动员起来的民众,通过各种方式(说服官 员,特别是国会议员;暴力游行示威;更选执政党;直 接组织政党参与选举;隐蔽性地违背现行制度进行一 定方式的经济运作;改变现政权运行的经济基础,进 而改变政治等)影响国家的政策取向和其他社会 群体。 2.政治平稳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思想条件 政治发展表现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形成并取代 另外一种政治制度。新制度可以是社会内部各种制 27 度要素并行发育并有意识地耦合的结果,也可以是社 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思想反映,对国家未来发 会民众对某种外来制度形成共识,有意识地移植嵌入 展方向、道路(社会结构形态、政治制度架构、经济制 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的结果,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多数 度等)的一致认识。各种思想学说的宣传鼓动转换了 民众对新制度的认同和实践中的遵循,这是新制度运 社会阶段性主要矛盾,使大众在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的 行的社会基础。不同国家的历史基础、文化传统、社 同时,对未来发展前景和实现路径产生多样化设想, 会大众心理认同不同,政治发展的道路和具体制度设 对执政党的路线产生动摇。认同危机会使执政党失 计也不相同,但却存在:普适的基本条件,这就是都需 去民众对其既定路线、政策的认同和支持,降低其社 要有效制定和落实一整套通行的制度规则,并得到社 会整合能力。 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具体地说,政治稳定发展需要具 (3)扰乱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政治思潮纷繁复 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社会调控整 杂,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的、进步的、积极 合能力,这建立在合法性和认同基础上;二是橄榄型 的社会结构,稳定就业并具有一定财产收入基础的有 产阶级是缓冲动乱压力的主群体;三是意识形态结构 上主流价值观得到社会多数的认同;四是畅通有序的 政治参与渠道。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社会思潮对政治发展具有精 神支撑作用,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促进或者阻碍 作用。伴随着政治经济化、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某种 政治思潮一旦掌握大众,就会通过政治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互动关系,产生巨大的政治能量,对后续社会 发展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3.政治思潮影响政治发展的途径 一定政权政治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包括目标取向、 路径选择、战略依靠动力、推进步骤、保障支撑措施在 内的完整系统方案。分析当代政治思潮对中国政治 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不同政治思潮对相应阶层和其他 社会群体的影响来分析,也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对现行 政治经济框架的态度及与其力量状况的差异度来分 析。政治思潮作为一种直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事物, 其传播介质和传播途径比实体物质的传播更便捷,它 影响政治现实发展的路径主要是改变了政治发展的 基本条件和机制过程。 (1)挑战政府单项制度或政策的取向,改变政府 工作的主题,削弱政府权威。不同政治思潮对政治发 展走向有不同的主张,因而它们对政治各个层面的影 响也不相同。激烈的政治思潮的冲突往往借助于政 府单项制度或政策作为导火索,以突发群体性公共事 件的形式爆发出来,对政府形成压力和危机,扰乱政 府正常的工作秩序,工作陷入瘫痪。反对派动辄以政 府处置不当为缘由,逼迫内阁辞职,新的执政党上台 又往往需要迎合“肇事”民众而采取与前任不同的政 策,这就改变了原政府工作的主题。 (2)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文化心理认同,进而改变 政党的群众基础。政治思潮是人们共同的利益需要 产生的心理默契而对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 28 的、向上的政治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 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反动的政治思潮。如 果反对派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活跃,国家政府权威 下降,“政治生态”呈现为“弱政府、强社会”的失衡状 态,反政府力量打着“反腐”、“民主”的旗号双方分庭 抗礼,到处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思想分歧会挤占 个体相当大一部分的思维空间,也使国家政策出现反 复,导致长期相持不下。无休止的内耗引发了社会失 范、不良社会风气盛行、道德权威沦丧、社会建设力量 分散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整合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促进政治健 康发展的基本措施 1.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的前提下,做好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的理论应对 (1)加强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理性批判,在 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主动加强、改善和做好意识形态工 作,形成道德层面的制度供给,化解非主流政治思潮 的消极作用,战胜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提高其他制 度的运行效率。更新宣传传播理念和宣传手段,积极 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引领当代中国政 治思潮的方式、方法、途径和手段,引导广大民众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 式 J,理解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 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的社会思想共识, 争取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营造潜层次秩序。 (2)加强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的理论研究, 警惕和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而决不能被动应付, 听之任之。如果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一味封杀抑制, 以一元指导思想为唯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其他社会思 潮成为异端邪说,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生机活力。如 果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核心价值体系就会 失去核心主导作用,社会公众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 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共同的精神支柱;思想道德混乱就 组织化程度不高,客观上使一定的思想苗头局限在较 难以避免,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 小的范围内得不到传播扩散,不可能聚积起更大的力 正确对待政治思潮的态度是在一定时期社会意识形 量,虽然一些领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问题,但这不可 态领域形成一种政治思潮作为全社会可以妥协认同 能影响到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性和既定战略步骤的 的指导思想,并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生态格局,这样 稳步实施。然而,当前民主政治观念的普及使得政府 有利于社会整体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 不得不既要发展社会组织,又要引领社会组织的发 进行。 2.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 展。 (1)加强对社会组织建设和市场力量的引导。在 政治思潮本质上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 复杂的网络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环节 倾向。引领政治思潮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 的细化使政府不可能完全凭借计划手段进行机械预 设,否则会造成更多的“政府失灵”。这就迫使政府对 部分。 政府必须直面现实,进一步 (1)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公共关系。在重大改 于社会建设,一是要“放”,革举措推进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舆论引导,将反映进 推进“政社分离”,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划 步力量利益与要求的社会变革思想先行导人社会。 分,放手大一统的全能政府模式下民众大事小事的处 做好对焦点事件舆论讨论走向的有效掌控和引导,使 理和矛盾纠纷都指向了政府的局面,真正回归政府职 执政党的政策主张在思想层面上得到占社会大多数 能本位。二是要“管”,主要是抓住做好社会组织的资 的民众的心理认同,并借助社会思想认同的有利时机 质审批备案监管,使其活动在法律范围内开展,满足 及时推动政府变革创新。 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需要。三是要“引导”,通过 (2)建设一支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加强政 关键环节把关控制形成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树立 府效能建设。政治思潮源于社会物质基础,高的政府 政府的权威,发挥其民意综合作用,避免其异化发展。(2)加强民众思想文化教育,培育包容多元的社 效能是集权体制获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树立和维持 政府信用与权威。要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 会文化。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与差异通过碰撞 观增强党员干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提高各级 交流产生真知,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 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思想 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创造活 的侵蚀,塑造一个致力于国家建设发展的负责任的政 力,有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与和谐。但是, 党,并通过各级党组织把握利用引导政治思潮为政治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会给一个社会带来价值的多元和 发展服务,消除不良政治思潮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要 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一旦各方在“有关人权、善恶的 重视底层的广大民众,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作 共同准则”等最基本的问题上就形成冲突并付诸于武 为党执政的根本立足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 力去征服对方,将影响社会公共权力的有效整合能 务实的态度认真发展社会事业、及时解决民生建设中 力,控制不好会形成社会混乱、冲突。所以,必须引导 出现的问题,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 社会大众形成一种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共识,使不同社 (3)营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来推进改革进程。社会 会群体对多数社会公共问题的处理规则形成心理上 公共事务的治理、政府制定的社会制度规则的高效落 的一致共鸣,使社会自身具有充分的包容性,民众之 实需要稳定的社会参与秩序,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制 间能够彼此以宽容、公允、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冲突, 度规则来塑造一定的公平正义准则。在政治发展过 以稳定的参与秩序来有序地表达利益要求,理性平和 程中,执政党要控制好改革速度和社会心理的承受 地对待利益冲突。 度,改革速度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远远滞后于民众的 (3)有效保障媒体的舆论自主性和职业道德。中 期望。当前,台湾的政治乱局主要就是由于社会意识 同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潮的联系历来十分紧密。媒体 形态分歧严重,并呈几股力量激烈碰撞之势,个体政 工作设计的内容是社会公共问题,媒体自身的观点和 治认同也不稳定,而过早推行的普选制度一次次造成 报道倾向影响受众的思想认识。当前,我同社会转型 新的社会分裂。 3.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育 中社会分化和利益调整急剧变动,有些社会成员在价 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政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是精神层面的零散 心理失衡,价值观混乱。当社会结构处于多样而各方 的、个别的社会意识转化为组织性、群体性的社会实 力量分散的时候,就需要有力的舆论引导、冲突控制, 践活动的组织纽带。在我同前期的改革进程中,社会 使各方认识到长期混乱冲突对自身发展的消极后果、 29 理解政党塑造的共同前景,从而忍耐包容暂时的冲 续壮大,社会机构的发育,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 突,达成一定的主流共识,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哗众取 权威与民主诉求等多重矛盾将同时并存r 。制度化 宠,妄加评论,谣言蛊惑,恶意误导社会。 参与途径的缺失必然导致非制度化的过度膨胀,弱势 4.促进社会分化重组,形成动态、稳定的橄榄型 群体不得不采取静坐、集体上访、非法举行集会游行、 社会结构 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采取非法暴力手段等体制 政治思潮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不同 外利益表达渠道。 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 (2)完善社会参与的公共政策过程机制。民众具 获得的分配份额不等,形成一定的阶级和阶层,不同 有正确的民主意识并合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是实 的阶级、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差异甚至对抗冲突,一定 现政治民主化不可或缺的前提。发动群众参与民主 的阶级和阶层出于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需要,针对 决策过程,自己制定、自己执行的政策制定格局减少 特定时期的政治社会问题,形成相应的政治思潮,去 进一步凝聚自身群体力量、感化异己力量,争取更大 范围民众对自己设计的政治主张(实际是利益分配秩 序)形成认同。 (1)促进职业分化。大多数民众的心理认同客观 上来源于自然的庞大的中间阶层的社会结构形成相 似的利益主张,中产阶级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中坚力 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庞大的中产阶级 对社会利益冲突有缓冲功能。建构起一种公正合理、 开放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模式,使社 会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让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群 体能够有流动的渠道 ]。深化体制改革,消除诸如户 籍、就业、人事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调整和创新公共 资源配置机制,促进收人分配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 的比重,促进中产阶级发育,尽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 构。 (2)健康有序地加速城镇化进程。打破农民进城 的制度性障碍,疏通农民分化的职业渠道和空问归 属,形成大中小城市梯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少数 具有较强生产交往技能的群体到较大城市,大多数农 民群体到中等城市,一部分农民 ̄lPl,城镇(两栖)的人 口分布格局。并同时做好教育、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工作,完成农民群体向市民群体的实质性转变。 5.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 参与机制 (1)拓宽夯实民意表达渠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 来和民众独立意识的进一步觉醒,随着市场力量的持 30 了群众通常被作为政策外围的看客而心理猜疑、抵 触、逆反情绪,即使随后社会实践的发展证明政策方 案设计错误,也可以减轻民众对政府决策失误带来的 压力。今天利益结构的日益分化使得官员群体不可 能代表多样的社会群体利益,当前的政策制定方式和 官员内部民主集中制决策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政 _i一一 i寸l_ 府必须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调整工作思路、工作 方法,深入群众中间,密切跟踪、及时掌握社会群体动 向,善于做好特定社会阶层的思想引导工作。广泛发 动群众参与,听民意、聚民智、集民力,在充分的社会 调查基础上吸收社会参与。 参考文献: 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根源与演进[J].江苏行政学院学 报,2009(4):89. 侯慧艳.浅析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走势[J].安顺学院学报,2008 (3):66. 戚兴元.评价政治思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9 (8):71. 周万里.和谐社会视角下亲民政府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民族 学院学报,2010(6). 陈玉虎,高志慧.构建“橄榄形”社会结构维持社会长久稳定 [EB/OL].http://www.foshan.gov.cn/xxgk/ztjs/zxzllxx/llyt/xz— gyth/200912/t200912241437446.htm1.2009—12—24. 徐铜柱.和谐社会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民 族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赵秀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