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中考阅读赏析试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2.主旨、情感

这首边塞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表现词人的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3. 请自选角度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的妙处。

答:①情景交融。“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②“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现象,更描绘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4.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答: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5.请自选角度赏析“深秋远塞若为情”的表达效果。

1

答:①情景交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②“若为”,“怎为”的意思,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6.请自选角度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表达效果。 答:①情景交融。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②“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7.请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的表达效果。

答:直抒胸臆,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画龙点睛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8.全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情景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9.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2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10.理解性默写

①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②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