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陈启辉 陈继文 秦琢琢 孙薇 吴亚男 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5期

摘 要: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需要遵循方向性、系统性、求实性等原则,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若干核心问题。结合山东建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例,探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建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完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建设路径;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5-0185-04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in a down-to-earth manner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of educating people is a major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directionality, systematization and realism, and solve some cor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strengthen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search, impro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bility, deepen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buil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uid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essment system, and promotes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ath; systematicness

高校肩負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育人,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现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规范性文

件的指导下,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选择恰当内容作为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切实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教书和育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统一,达到启智铸魂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 促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素养,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不断完善学生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坚守思政课程育人主阵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应共享的“红利”,而非思政教师的“专利”。全体教师要树立思政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履行育人职责;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端正对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认知,培养有担当、有觉悟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

(二) 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等结合,各种网络文化传播迅速,并呈现不断扩张趋势。网络空间充塞着各类信息,一些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言论乘虚而入,期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腐蚀中国的青年一代,赢得意识形态的征服。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高校抓好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推动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责任,更承担着塑造人格和道德的时代重任,做学生成长成才历程中的指路明灯。新时代高校应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动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

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以德育为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弘扬我国正确思想观,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重视价值引领,正确地引导学生为人处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相应的基本准则,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对于保证高校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保证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一) 方向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的原则,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不能有悖于思政课程。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使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价值。高校要确保课程思政政治方向正确,将正确的国家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观念;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正确,贯彻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根本指向;确保课程思政传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 (二) 系统性原则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性,使各方面因素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高校课程思政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和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性、相关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性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这需要坚持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建设方案,以实现整体综合最优;相关性是要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中各方要素的关系,这要求协调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统筹好课程思政内部相关课程的关系;目的性是研究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这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各阶段合理的具体目标,使之有机链接;动态性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各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和流变,这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阶段性要求和总体性目标相结合,结合实际及时修正建设目标,完善建设方案。 (三) 求实性原则

求实性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要摒弃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蒙上功利主义色彩。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本地区、本学校、本单位、本课程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才可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 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坐标,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问题如下。

(一)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间的协同度还不够高,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高校教师及管理者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程度还不太高。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个单位还需要提高主动分析和探索的精神动力;各规章制度需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性有待加强。高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部分单位和思政教师的责任,这也会影响到专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忽略思政元素或存在教书和育人之间“两张皮”的情况。在专业知识优先的专业课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客观上可能影响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不利于在实践中达到真懂、真信、真教的理想境界。 (二) 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

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课程思政是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要避免亦步亦趋和背道而驰,需更多时间的沉淀,但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课程思政具体實施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于从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对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政知识的融入表面化,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无法实现有效渗透。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思政知识的育人功能;同时,不同课程之间或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够,不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 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等结合,各种网络文化传播迅速,并呈现不断扩张趋势。网络空间充塞着各类信息,一些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言论乘虚而入,期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腐蚀中国的青年一代,赢得意识形态的征服。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高校抓好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新时代大

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推动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责任,更承担着塑造人格和道德的时代重任,做学生成长成才历程中的指路明灯。新时代高校应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动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以德育为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弘扬我国正确思想观,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重视价值引领,正确地引导学生为人处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相应的基本准则,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对于保证高校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保证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建設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一) 方向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的原则,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不能有悖于思政课程。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使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价值。高校要确保课程思政政治方向正确,将正确的国家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观念;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正确,贯彻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根本指向;确保课程思政传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 (二) 系统性原则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性,使各方面因素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高校课程思政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和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性、相关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性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这需要坚持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建设方案,以实现整体综合最优;相关性是要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中各方要素的关系,这要求协调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统筹好课程思政内部相关课程的关系;目的性是研究课程思政功能实

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这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各阶段合理的具体目标,使之有机链接;动态性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各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和流变,这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阶段性要求和总体性目标相结合,结合实际及时修正建设目标,完善建设方案。 (三) 求实性原则

求实性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要摒弃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蒙上功利主义色彩。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本地区、本学校、本单位、本课程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才可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 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坐标,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问题如下。

(一)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间的协同度还不够高,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高校教师及管理者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程度还不太高。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个单位还需要提高主动分析和探索的精神动力;各规章制度需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性有待加强。高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部分单位和思政教师的责任,这也会影响到专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忽略思政元素或存在教书和育人之间“两张皮”的情况。在专业知识优先的专业课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客观上可能影响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不利于在实践中达到真懂、真信、真教的理想境界。 (二) 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

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课程思政是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要避免亦步亦趋和背道而驰,需更多时间的沉淀,但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于从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对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政知识的融入表面化,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无法实现有效渗透。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思政知识的育人功能;同

时,不同课程之间或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够,不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 主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与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等结合,各种网络文化传播迅速,并呈现不断扩张趋势。网络空间充塞着各类信息,一些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言论乘虚而入,期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腐蚀中国的青年一代,赢得意识形态的征服。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高校抓好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 推动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传播知识和真理的责任,更承担着塑造人格和道德的时代重任,做学生成长成才历程中的指路明灯。新时代高校应打造“四有”好教师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动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以德育为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弘扬我国正确思想观,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要重视价值引领,正确地引导学生为人处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相应的基本准则,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对于保证高校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保证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一) 方向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价值的原则,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不能有悖于思政课程。只有坚持方向性原则,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使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价值。高校要确保课程思政政治方向正确,将正确的国家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观念;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正确,贯彻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

人” 这一根本指向;确保课程思政传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学生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的一致性。 (二) 系统性原则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性,使各方面因素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高校课程思政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和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性、相关性、整体性与动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性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这需要坚持系统谋划,全面规划建设方案,以实现整体综合最优;相关性是要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中各方要素的关系,这要求协调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统筹好课程思政内部相关课程的关系;目的性是研究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这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各阶段合理的具体目标,使之有机链接;动态性是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各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和流变,这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阶段性要求和总体性目标相结合,结合实际及时修正建设目标,完善建设方案。 (三) 求实性原则

求实性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要摒弃搞形式主义,也不能蒙上功利主义色彩。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本地区、本学校、本单位、本课程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才可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 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坐标,培养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问题如下。

(一) 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间的协同度还不够高,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待深化 目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高校教师及管理者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程度还不太高。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个单位还需要提高主动分析和探索的精神动力;各规章制度需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性有待加强。高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部分单位和思政教师的责任,这也会影响到专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忽略思政元素或存在教书和育人之间“两张皮”的情况。在专业知识优先的专业课教学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客观上可能影响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不利于在实践中达到真懂、真信、真教的理想境界。

(二) 專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

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课程思政是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要避免亦步亦趋和背道而驰,需更多时间的沉淀,但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于从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对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政知识的融入表面化,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无法实现有效渗透。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知识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思政知识的育人功能;同时,不同课程之间或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够,不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