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判断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____)
2.《花的学校》的作者是中国的泰戈尔。(____)
3.“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____)
4.《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____) 5.在和同学交流“我的暑假生活”时,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讲。(____)
二、 根据本学期学过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房四宝”是指琴棋书画。(______)
2.《燕子》一课描绘出的四幅画面分别是: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息图。(______)
3.《鹿角和鹿腿》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______)
4.《蜜蜂》一文中,“我”通过做实验知道了蜜蜂是靠记忆力辨别方向的。(______)
5.方帽子店的主人因循守旧不懂变通,最终被时代淘汰了。(_____)
三、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这块草地是“我”和弟弟的乐园。 (____) 2.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蒲公英的花有两种颜色:金色和绿色。 (____)
3.课文《金色的草地》中的“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孩子。(____)
四、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判断正误,对的划“√”,错的划“×”。
1 / 5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叶绍翁。(________)
2.“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知道有几个儿童在帮助大众织布。(_____) 3.“挑促织”的意思是“捉蟋蟀”。(_______) 4.“篱落”就是指“篱笆”。(_______)
五、 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打“√”错误的打“×”。
1.口语交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______) 2.别人说别人的,我准备我自己的。(______)
3.口语表达前要积极参与讨论,多与他人交流。(______) 4.别人交流时,我们要认真听,当文明听众。(______)
六、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复眼就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________) 2.蜻蜓、苍蝇、蚊子都有复眼。(________) 3.瓢虫都是益虫。(________)
4.独角仙在昆虫里力气是最大的。(________)
5.“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衫——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句话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________)
七、 根据你对“关键语句”的认识,判断对错。
1.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______) 2.关键语句总是一段话的第一句话。(______)
3.我们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时,都只要直接抄下关键语句就行。(______) 4.如果关键语句在段的末尾,它一般起归纳和总结作用。(______)
八、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鄱阳湖。(______) 2.《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______)
2 / 5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种停顿是正确的。(______)
4.《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______)
九、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______)
2.《滁州西涧》前两句描写了岸边晴朗时的景色,后两句描写了水上下雨时的景色。(______)
3.《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正视它们。(______)
4.《花钟》一文让我们知道了一天之内,同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______)
十、 读句子,判断正误,并在括号内打“√”或“×”。
1.《守株待兔》讽刺了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______)
2.“昼夜、起伏、疑惑、伸缩”是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______)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______)
4.“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中的“大概”删掉后不影响句子意思。(______)
十一、 请你来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剃头大师》中“剃头大师”指的是剃头师傅,“害人精”指的是“我”。(_______)
2.《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燕子》的作者是郑振铎。(_______) 3.“舞”“扁”“静”“植”横画多,写的时候要考虑好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_______)
3 / 5
4.复述故事就是背诵课文。(_______)
5.《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想象的。(_______)
十二、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牛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第四个胃是管消化的。 (________)
2.《那一定会很好》中种子先长成了树,再被农夫做成了椅子,接着被做成了手推车,最后变成了木地板。 (________)
3.蚂蚁队长最后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那点儿奶酪渣。 (________) 4.《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是因为她临死前处于幸福的幻象中。(_______)
十三、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称”和“禁”都是多音字。(_______) 2.“传”共7画,第五笔是“丿”。(_______)
3.“撒”在“撒手”中读sā,在“撒种”中读sǎ。(_______) 4.“兔走触株”中的“走”和现在“走”的意思是一样的。(_______)
十四、 下列每组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画“√”,有误的画“×”。
1.荡漾(yàng) 褐色(hè) 步骤(zhòu) (_______) 2.湛蓝(zàn) 裸露(guǒ) 叼走(diāo) (_______) 3.半晌(xiǎng) 穿梭(suō) 防御(yù) (_______) 4.安慰(wèi) 窟窿(long) 苇秆(gǎn) (_______)
十五、 我是小法官,正误来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九笔是“、”。(_____) 2.“滨”的第九笔是横折。(_____)
4 / 5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字表示数量。(_____) 4.“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里“万条”指许多条柳枝。(_____) 5.《春日》诗题的意思是“春天的阳光”。 (_____)
6.《咏柳》和《春日》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的。(_____)
答案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四、 × × √ √ 五、 √ × √ √ 六、 √ √ × × √ 七、 √ × × √ 八、 × √ × √ 九、 √ √ × × 十、 √ × √ ×
十一、 × √ × × √
十二、 √ × √ √ 十三、 √ × √ × 十四、 √××√
十五、 √ × × √ ×
5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