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l0期 2016年1O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V01.32 No.10 0et.2016 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提升及制度保障 刘 儒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通过企业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是高等教育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 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必须克服教学管理和教师 自身的“路径依赖”,解决教师评聘、双师资格认定、校企合作等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设计教师 评聘制度,完善教师企业实践保障制度,实施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提升过程考核,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运用 政策法规的监控作用,才能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企业实践;技能提升;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16)10.0010.04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 高,我国经济社会迫切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这些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高水平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 的师资队伍。从近年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 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劳动力的解放。传统的 职业岗位逐步被淘汰,以新技术为引领的职业岗位 不断出现,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内 涵,树立新思维,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技术革新和 学生就业报告和社会反馈的信息来看,高校学生动 手能力仍然比较弱,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实践教学环 节薄弱,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技能不强。 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对提 高教师实践技能有了方向性、制度性推进,学校也制 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高校促进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升技能,缺乏制度保障,更缺乏执行力度,教师企 业实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技能提升一直缺乏实效。 因此,针对高校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建立 和完善具体可操作的教师企业实践保障制度,提高 监控执行力度,已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 大问题和紧迫任务。 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 必然要求,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要补课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能力始 终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高校要提高学生服务国 家和人民的职业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这种能力。 职业、技术和人事是职业教育的三个要素。职业教 育是以职业为载体,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是培养 人的技术能力的一种教育,其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 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和资格。从农业社会到 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不 断发展进步,推动了产业升级变化,催生了新的职业 收稿日期:2016-06—06 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变化。具体来说,高职教育教学 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要与新的技术岗位相适 应,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在职业岗位实 际工作中掌握行业企业对人员的技能新要求,并将 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指导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实践,西方发达国 家早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职 业院校要求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必须具有3至5年的 实际工作经历,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积累相应的企 业工作经验。英国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教师的首要条 件就是要求具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必要的 岗位工作能力。上述国家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技 能的掌握无一不是通过企业实践获得的。 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看,通过企业实践提 高实践技能是高校教师培养制度的必要补课。众所 周知,我国高校教师来源单一,普遍缺失行业企业实 践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 薄弱,这种现实决定着高校教学很难培养现代企业 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高校教师是否获得 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已经成为高校 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要求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获 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获得相应的技术实践能 力和工作经验,是对过去我国教师教育制度不足的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3GXK125)。 作者简介:刘儒(1971-),女,吉林磐石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 第32卷 第l0期 刘 儒: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提升及制度保障 ・11・ 重要补充,也是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和提 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高校师资 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约高校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内部因素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道格拉斯・诺思,在阐释 经济制度的演进时认为,人类社会在制度变迁过程 中有一种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人们进行了某 种选择,进入了某一路径(无论好坏),就会对这种路 径产生依赖,这种惯性不断使既定选择得到自我强 化和自我锁定,让你难以走出去。正像一个病人,如 果正面潜意识引导往往使人朝着好的方向转化,负 面潜意识则会不断给自己传递不祥的信息,病情会 越来越恶化。高校要求教师企业实践,对于教师来 说是一项迥异于高校传统教学、十分陌生甚至望而 却步的工作,不论是高校管理层面,还是教师教学行 为,学校的软环境都会产生“路径依赖”现象。因为 “路径依赖”的背后有对利益和所能付出成本的考 量。具体到教师层面,过去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 理论教学模式,形成了既定的教学习惯、投入相对多 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现在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他发现面临的这种工作选择不合原来熟悉的路 径,思想不会轻易改变,因为改变即意味着自己要继 续进行更多的成本投入,原来的一部分投入可能变 成“沉没成本”。众所周知,高校专业教师是在传统 教学模式下走出校园的,其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人 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专用性,适应范 围比较狭窄,难以适应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产 业转型、职业教育改革迫使教师放弃自己习以为常 的教学工作,去从事其他崭新的企业实践工作,意味 着教师自己要放弃多年以来不断投资而形成的专用 人力资本(包括货币资本、经验资本、心理资本、机会 资本等),其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减少劳动付出,最大限度地避免成本沉没,教师的 “路径依赖”会形成巨大的阻力。不但如此,一部分 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由于错误的认识、保守的习惯, 导致他们不仅不会放弃原有专业人力资本,反而会 消极应付企业实践,蜻蜓点水,走走形式,甚至反对 企业实践,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影响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外部因素 1.高校教师来源缺乏实践技能。多年来,我国高 等教育制度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制度存在严重 不足,重学术、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实践教学脱离 产业实际,师生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技能,这种教 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入职后没有企 业实践经验,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技能,所培养的学 生自然不能满足企业转型所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不能真正接纳教师参 与企业活动,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往往达不到预 期效果。2005年以来,国务院要求高校“建立职业教育 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 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 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围绕提 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 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教师轮训制 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上述制度要求十分明确和具体,但是,一些高校仍然缺 乏整体规划,制度的针对眭、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缺乏教 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保障制度。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 教学任务繁重,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 惯性,导致教师难以真正进人企业参加实践,即使进入 也浅尝辄止。 3.“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混乱,“双师”名不 副实。“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基本教育规 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同时又要具备行业工 作背景、专业认证,有本专业较强的应用能力。但 是,目前一些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比较混 乱。虽然一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的 “双师比”很高,但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教学能力的 却很少。很多教师虽然取得了某个技能、资格或职 称证书,而这些称号或证书往往与其所从事的教学 工作并无密切联系。受学历等诸多因素限制,学校 从行业企业上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 教师往往困难重重。 4.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实际操作漠视教师实践技 能,导致教师缺乏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内在动力。 一些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虽然要求专业教师 积极参加产学研合作,通过兼职、交流、挂职等形式, 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累计6个月以上, 承担行业企业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参加成果 转化、技术改进和推广服务项目,承担生产性实习实 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师评聘制度 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强调教师的学历层次、科研项 目、学术论文或著作的学术水平,忽视教师到企业实 践锻炼提高技能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三、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提升的制度保障 (一)以高校向应用转型为契机,改革教师评聘 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涉及教师的发展目标、岗位 ・1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月 层级,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历来都是学校工作的 重点、难点和焦点。科学的评聘制度能够充分调动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 潜能,反之,则不断使教师精神懈怠,增长负能量,恶 化工作环境,影响教学质量。当前,地方高校正在朝 应用方向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建立和健全 促进教师转型发展的保障制度,特别是教师职称评 审与聘任制度。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在重 视学历学位、专业知识、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同时, 要把教师实践能力放在教师评聘工作的突出位置。 否则,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积极性将 受到严重挫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变形 走样,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当前,地方本科高校 正努力向应用型方向转型,这种趋势更加坚定了高 校实践技能提升的正确方向和建设信心。因此,提 高高校教师实践技能,首先要改革教师评审制度,强 化高校的技术应用、社会服务功能,把教师的顶岗实 践锻炼、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成果(效益)等放在 优先位置。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贫弱 的短板,从根本解决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在教师聘 任过程中,不仅考虑聘任人员的学历层次,还要考虑 其专业实践技能,力争做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 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杜绝“聘来的不是需 要的,需要的没有聘进来”的不正常现象,排除人为 干扰,真正把社会上那些具有熟练技术能力和丰富 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师聘任到高校来,让这些来自行 业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企业实践制度,保障教师实践技能培 养顺利进行 企业实践是教师实践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和培 养方式,这已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复证明。先进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告诉我们,提升教师实践技 能,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首先,要做 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国家发改 委、教育部等职能部门要科学立法,多方协调,以法 律法规规范“政、企、校、师”的行为,具体明确行业企 业支持教师进企业实践的责任与义务,给予企业明 确具体的税收优惠和经济补偿,明确专业教师进企 业实践的时间安排、实践过程、效果考核、工资发放、 职称评审、奖金补贴等问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和完 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实施办法,把教师实践技能提升 与考核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作为“双师型” 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先进评比、专业带头人选 拔、出国培训与教学骨干推荐的必要条件。第三,建 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必要 的经费保障。高校要在教师实践过程考核、结果考 核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对企业实践技能 显著提升的教师从绩效工资等方面进行表彰奖励, 并将该教师的企业实践成绩奖励纳入个人业务档 案,作为教学科研考核、岗位聘任、继续教育计分、职 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学校还 要在经费上予以配套,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企业实践 锻炼提升技能的后顾之忧。这些经费应包括教师校 内科研课题和深人企业开展应用研究课题的资助、 交通费、就餐补助等,以保障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工作 顺利进行。 (三)健全过程考核制度,强化教师企业实践技 能有效提升 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实践技能需要完备的制度 保障,更需要严格的过程考核,没有这个程序或者淡 化过程考核,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 “双师型”教师就会名不副实。为此,教师企业实践 技能考核必须建立和完善考评评估体系。首先,要 建立健全考评组织,成立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等 领导以及教务处、教研室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教 师企业实践技能考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通过学校 全体教师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师会议等形式强调 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技能的目的和必要 性,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考 核程序,与教师签订到企业实践工作任务书;其次, 强化教师实践过程考核。考核主要包括教师企业实 践出勤情况、实践工作计划、实践总结特别是对企业 岗位知识、技能掌握、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的参与程 度、研究程度;第三,教师企业实践取得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取得的技术革新、产 品研发、获奖证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学生企业实 习技能指导内容等。第四,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过程 记录档案。考核领导小组必须定期深入企业跟踪记 录教师在企业实践阶段过程中的工作表现、任务完 成情况、岗位技术掌握程度等关键指标,即教师在实 践过程中学会了什么,能否学以致用,转化为实践教 学能力,把企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或教 会了学生,以及学校考评小组征求企业意见、走访高 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调查与访谈记录、企 业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师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任 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效、技术掌握、存在不足与改进 意见等方面做出的书面评价。第五,企业实践教师 在结束此项工作时,必须在二级学院对全体师生进 行总结汇报,并开展一次充分体现企业实践技能应 第32卷 第l0期 刘 儒: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提升及制度保障 ・13・ 用的教学示范课,以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 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六,坚定执行奖惩 制度。目前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情况缺少必要的奖惩,特 别是对于消极应付企业实践,工作了几年,却没有掌 审查、鉴别高校报送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材料,对 教师企业实践技能支撑材料如实践时间、实践成绩、 任务完成、技术掌握、职业资格证书等不符合要求的 不予受理。对教师弄虚作假者,教育厅要作出延缓 教师评审时间的处罚决定;对学校审核不严,给予通 报批评,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以展示上 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重视程 度,体现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技能工作的严肃性和规 范性,进一步促进高校重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有效 推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 以俄亥俄州为例[J].夕 国教育研究,2011(1):90—9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交通职 业教育,2005(12):43.46. 握什么技能,实践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变化,学校应取 消教师职称评审资格,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 (四)运用行政评估手段,把控教师实践技能培 养质量 高校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规章制度加 以约束,也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分政策规制和有效 监控。省教育厅作为高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 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 平评估和教师职称评审两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促 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保证教师 实践技能提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学校人 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组不仅要考 察实习实训设施,更要考察企业实践教师在岗位实 践中的技能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过程,以及校内专 业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运用情况;其次,在职 称评定过程中,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领导小组 应把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鉴定放在突出位置,严格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EB/OL].[2015—11—03].http://www.teeh.net.err/ web/articleview.aspx?id=2015 1 103 121307627&cataid= —N003. [4]李梦卿.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12:198. On Skill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during Enterprise Field Practice and System Guarantee LIU R“ (Department ofFinance and Economics at 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aibei Anhui 235000,Chia)n Abstract:To adapt to industry transition and updating,universities have to improve their teachers practical skills via field practiced in enterprises,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owth of a specialized university teacher and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a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skills,“path dependence’’has to be avoided i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teachers themselves,and the problems in their promotion of academic title,certification of double qualification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tc.,have to be resolved.This indicates that a team of“double—qualiifed’’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can only be improved by designing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appointment system, perfecting guarantee systems on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s,implementing process assessment on their practical skill improvement and bringing into pla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 roles in law enforcement as monitor. Key words:Universities;Teachers Qualities;Enterprise Practices;Skill Improvement;System Guarantee [责任编辑任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