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解释粗体字

(1 先自 度 . 其足( (2吾忘持 度 . ( (3 宁 . 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 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 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 鄙 有二僧 _________ ②吾欲 之 南海 __________

③ 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 ④子何 恃 而往 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3、作者分别举“贫者” “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 键在 ____________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 仕:( 2 席上食菱 食:

1

(3欲以去热也 以: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 阅读本文 , 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 . 秦青 (②未穷 . 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 . (. . ④声振林木,响遏 . 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 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

③资给以 . 书( ④遂 . 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主人

2

3. 出 自 这 个 故 事 的 一 个 成 语 是 , 从 字 面 上 看 , 这 个 成 语 的 意 思 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 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南郭处士请为 . 王吹竽 为:

(2宣王说 . 之,廪食以数百人 说:

(3好 . 一一听之,处士逃 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七、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1天帝使我长 . 百兽 (2子以 . 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 . ,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 1〉观百兽之 . 见我而敢不走乎 ( 〈 2〉故遂与之 . 行 (

〈 3〉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4〉曾子之妻之 . 市 (

〈 5〉学而时习之 . ( 〈 6〉见藐小 . 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3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 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楚人有鬻 . 盾与矛者 (2吾盾之 . 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 “其人勿能应也”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或者俗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也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

(2

九、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 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1欲负而走 . ,则钟大不可负 (2遽 . 掩其耳

(3恶 . 人闻之,可也 (4恶人闻之 . ,可也

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3. “恶己自闻之,悖矣。 ”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

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4

5.成语 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开头的两个成语。

(1 (2

十、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宋国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兔走 . 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 . 其耒而守株

(3冀 . 复得兔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 . 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一、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 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 ―― 生长、发育的意思。揠 ―― 拔的意思。芒 ―― 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 ―― 告诉。予 ―― 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 ―― 不仅只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人有悯 . 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 . 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 . 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 . 之者,不耘苗者也

十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 —— 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 —— 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 —— 音 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 —— 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 —— 这是一 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 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5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三、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 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 1.解释加点词: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译文: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