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
题目: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调查
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一、 调查项目概况
1.1背景介绍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中的两类不同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较早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功能。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艰苦生活、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所以本研究的调研正确引导一些刻板的偏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1.2研究目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2亿。近年来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今后的比例还将越来越大。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等方面有没有差异?有何差异?这将是本项研究所探讨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群体中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缺点改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主要采用谈话、问卷、检测等形式进行。
二、 调查项目
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消费状况;
2.1.1 生活费差异
综合比较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分析绘制了下图
图1 独身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生活费上的差别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000以下的更多。但是可以看出,在1000~1500的生活费这个档次,独生子女人数下降的要比非独生子女人数下降的少,可见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还是要稍微优越于非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无论总体消费水平,还是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以及人情消费等各个方面,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都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相对较轻,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物质资金投入到子女的生活上有关。
2.1.2经济来源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这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共同点。再分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经济来源方面的区别,非独生子女中经济来源于校外兼职的比例要远大于独生子女,获得助学金人数的比例也要大于独生子女。不难理解,独生子女的自己的储蓄会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见非独生子女的生活能力还是要高于独生子女的,而且可能受家里经济影响,学习也会相对的比较刻苦。
2.13消费结构调查
通过对消费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基本的生存消费,如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的消费在大学生总消费中仍占很大比重,但他们的生活结构趋向多样化。除此之外,他们也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锻炼,他们的消费观念从温饱型向理想型过渡。 此外,大学生在人情消费方面也有一定数量的开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 发现独生子女的发展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仅为5.3%, 而享受消费在总消费中占 8.7% ; 非独生子女在这两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 9.3% 和5.1%。 就是说,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虽然高于非独生子女 ,但是他们把更多的钱花在了享受方面,用于个人发展方面的钱却相对较少。
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
2.2.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比较
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搜集、鉴别、整理,我们通过在报刊书籍和网络中搜集得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1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姻观的方差分析结果
“恋爱和结婚是不同的”一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平均数得分都超过了4分,相对于满分5分来看,大学生群体对此的认可程度非常高,表明他们大多数已经有这方面
的认识。结婚愿望和生育愿望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平均数都超过了3分,表明大学生群体结婚和生育愿望都比较高。“即使结婚也没有必要为了家庭牺牲自已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一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平均数得分都接近4分,表明大学生群体在对待待未来家庭生活上,更注重个人利益。表1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群体和非独生子女群体统计上呈现显著差异的婚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同居观和性宽容,均为独生子女群体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的得分。同时这两个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得分高于女大学生的得分,在统计上呈现显著差异。以上婚姻观项目不存在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群体比非独生子女群体、男性比女性在性的观念上更为轻率。
2.2.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共同特点
对未来婚姻持慎重态度,爱情是结婚的主要目的,恋爱和结婚分离,结婚愿望和生育愿望较高,离婚意识开放,希望婚后单独居住·不愿为家庭牺牲个人利益。总之,表现出在婚恋问题上看重个人感受,注重爱情因素。因此需要在高校婚恋教育上加强培养大学生刘一未来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意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不同点表现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和性观念比较开放。
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
我国大部分学者对独生子女研究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譬如自私、任性、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懂关心别人、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但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社会对于大学生独生子女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不少评价带有主观倾向,而不完全正确和客观。独生子女大学生确实在一些地方不如非独生子女。但这些方面只是少数,二者没有显著差异的方面是大多数,甚至还存在不少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有优势。总体来说,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这些
方面有现状自我评价、成就期望水平、责任感、决策力和创造性。
2.3.1现状自我评价
通过一项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87.3%的人“对自我现状评价一般”,而非独生子女占到88.2%。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的人数都很少,这说明独生子女在成就自我评价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明显差别。
2.3.2成就期望水平
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
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与个人的努力、绩效、奖励和个人需要都密不可分。从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好很重要”的人数,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96.8%,选择此项的非独生子女占总人数的95.2%。说明大家都渴望获得成功,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成就的期望水平都很高,成长背景的差异并没有对此产生什么影响。
2.3.3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对自己义务的知觉,以及自觉履行人生义务的一种态度或意愿。问卷调查表明,对于父母的辛劳,87.5%的独生子女和82.6%的非独生子女都认为要等到长大了回报他们,这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对自己将来如何回报社会、家庭都有较强的行为意愿。
2.3.4决策力
决策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当前的条件,在对未来发展情况作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目标、手段、方法作出的选择和判断。调查发现,12.6%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先看别人怎么办,然后跟着去做”;38.1%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了“听家长辅导员的,然后照着去做”。两项相加,可以看出,50.7%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决策能力,依赖性严重。而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这两项的有27. 1%和24.5%,两项加起来也已经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都很缺乏自我的决策能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太大差异。
2.3.5创新能力
创新与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创新就是通过对过去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和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成果的过程。我们发现3%的被调查者的创造力水平属于“很强”,34.5%被调查者具有“强”的创造性,其中,独生子女被调查
者占20.1%,非独生子女被调查者则占14.4%;差别不大,且普遍较高。
三、 结论
总体来说,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消费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呈现以下特点:独生子女的消费层次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生存消费为主,且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进行合理的消费教育;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婚恋观菜些项目上也存在差异。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看重个人感受,注重爱情因素。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和性观念比较开放;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差异不大,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社会对于二者区别对待的做法,尤其是怀疑独生子女能力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