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撰舞 教育事 论舌云 。Y K。Y nL Tan 阅读s拿什么来吸 ,一年级的孩子 ■朱苑兰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第一条就提出了低年 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引导低 年级孩子喜欢阅读,对于教学是多么的重要,甚至是 急迫。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太多的“精 彩”吸引着孩子们,尤其是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它 们带来了更加精彩的动画和更加愉悦的游戏,占据了 孩子们太多的校外时间,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眼 球,使他们无暇、更无兴趣去进行文本阅读。那么,阅 读要拿什么来吸引低年级的孩子们呢? 绘本与读书卡相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在每周一课的绘本读书课中,绘本课很受孩子们 的欢迎,故事中古灵精怪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们。我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共同阅读中共同开启绘本 之旅,孩子们边读边猜想故事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 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自然地融入到故事 中去,在绘本中快乐地成长。如指导阅读《狼大叔的红 焖鸡》时,我鼓励让孩子们也来猜猜看。l:li ̄n“在狼大 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后面,正要伸手去抓他的猎物 的时候……”让学生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图文并茂的儿童绘本对低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具 有吸引力的。因此,阅读的兴趣是容易激发的。相对而 言,要让阅读后的孩子荏愉快地玩乐中回味阅读的趣 味,并主动把阅读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对于 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就要大得多。我结合低年级 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书卡来吸引他们的 注意力和帮助孩子做读书笔记。在我校一次以“童年、 阅读、理想”为主题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我班开 展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成果展示就是读书卡。孩子们 一、一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喜好选用不同类型的读书卡,有 的是以积累为目的的读书卡,孩子们把书中新认识的 字、好词、好句收集下来;有的是以增进趣味为目的的 读书卡,孩子们画上人物、画上物件,并为图画配上自 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利用联想和创造,把心中的读书 卡绘制下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有的是以阅读调 查为目的的读书卡,孩子们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书中 的疑问,写在读书卡上,同老师、家长和同学们一起探 讨,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孩子们爱思考、爱动脑的好习 惯。绘本与读书卡相结合,不仅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 阅读的乐趣,更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一直坚持下去。 二、从外在激励到内在吸引。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产生,依靠内部动机与外部诱因的共 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班级需组织学 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每周评选班级讲故事 大王,让孩子们自己走上讲台讲童话故事。讲故事讲 得绘声绘色的孩子,将被评为班级的“周故事大王”。 这样,既让孩子们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也巧妙地进 行了童书的推荐活动。又如“阅读文明存折”——对每 天在家坚持读半个钟课外书的孩子,家长在课外书上 做好相关记录,老师根据家长的记录给孩子们签好一 条文明存折,文明存折总数最多的,将被评为班级阅 读之星。这些班级活动能够有效激励孩子们参与课外 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 就感。当然,所有外在的激励措施,最终是为了把孩子领 进阅读的大门,当老师能从有为到无为,当学生能从被 动到自觉,自由翱翔在书的世界,感受阅读的快乐的 时候,阅读才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生 命的一部分! 相激励,互相督促。 手册”,每天将自己的“善行”以“回报父母”、“尊敬老 师”和“宽容他人”为主要内容记录在手册上,并且摘 录一句自己喜爱的“做人”格言或撰写“行善”感言。这 样的“心灵洗礼”,逐渐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最好动力。学生每周撰写“爱心超市”周记,作回顾与 反省,以此促进良好习惯的不断养成。 “评”是每个班内,老师们利用晨会组织学生交流 “日行一善”事例,交流“做人”格言,谈谈心得体会;或 利用班会进行“爱心超市”周记交流、评比,召开“日行 善”故事会等。在此基础上评选、颁发“日行一善”的 爱心章。 “展”是将学生“日行一善”活动情况在班级文化 建设中展示出来。如在“班级特色栏”内张贴学生活动 照片、描写活动的文章、活动积极分子介绍,将活动的 有关情况登上班级的黑板报等。让学生互相学习,互 一“合”是学校畅通各种家校联系渠道,平时积极与 家长联系;期末,则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家校沟通, 整合家校育人力量,共享“H行一善”成果。 五年多来,“El行一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得到深 化和完善,由原来只在某个学期开展,发展到现在天 天开展,由原来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发展到现在人人 参加,由原来的部分教师参与发展到如今全部参与, 由原来单一的活动发展到现在的德育工作与教学管 理的有效整合。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 支持。经过几年的尝试和实践,学生的道德意识有了 明显增强,以人为善,包容悦纳的思想逐步彰显。我们 将进一步以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重视外来务工子弟 教育,真正让学校成为每个师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 17 2012年第9期・总第129期 让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搭桥铺路” 一李红 课标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 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 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 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提问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 正确认识和利用老师的问题 教师的问题应该是“桥”,是“路”,是根据学习任 务、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课文的钻研的基础上提出 的,让学生进入一种疑问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的线索,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困境中找到路途。 1.依据学习进程,利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 引向深入,最终解决问题。 一学生去解答。 、【案例2】学习《三棵银杏树》一课时,有学生提出 这样一个问题:“秋天落光了叶子的银杏树上停着一 两只鹰,作者为什么说它像一幅古画而不是现代画。”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难以理解。老师就将这一问题化 解成如下几个问题:(1)古画与现代画各具有什么主 要特点?(2)课文中描述的鹰站立枝头,背衬苍穹,画 面使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3)这样的感受与哪一 种画给你的感受相近?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古画 【案例1】《陈毅探母》教学片段。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 陈毅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陈毅爷爷是一个很孝顺母亲的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具 体细节,引导深入)陈毅爷爷为什么说给母亲洗洗衣 服是应该的呢? 老师提问的出发点是通过问题将思维空间抛向 学生,让学生来交流、思考、解决。也就是说,老师的问 题不应是针对内容本身,而应是让学生针对内容本 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动脑,这样的问题也才能 起到桥梁的作用。 2.将疑难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老师可以把难点分解 成学生解决起来比较方便的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引导 三、家校携手,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和现代画让学生欣赏、对比,再让学生精读品味,想象 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一种幽静、古朴、深远的美。 而这种美正是古画所特有的,所以作者说它“像一幅 古画”。 什么问题该老师问,老师的问题对促进学生的问 或思考有何促进作用?这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 的。学生在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作为一 个“信息受体”出现的。搞得不好,老师精心设计的诸 多问题就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学生 在这一个个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这样的问与 答,其实已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案例中的问题是 学生提出来的,是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其思维价值 就提升了。而老师通过把问题的分解大大拓展了学生 学习和思维的空间,不但理解了问题,还拓展了知识 面,提高了鉴赏能力。 3牙U用反问、追问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案例3】《好学的爸爸》教学片段。 如何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通过交 流,我们找到了一种家校互动的方式——建立班级博 客。通过该平台,老师和家长一起推荐适合低年级学 生读的绘本书,一起组织开展“书香家庭”、“亲子阅读 征文”的评选活动,家长会及时在班级博客上记录孩 子的读书El志,老师会根据读书日记的数量和质量,每 个月评选出“班级博客小博士”,以及“班级书香家庭”,以激 励孩子们更加热爱阅读。通过家校携手,推动了亲子阅 读,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热爱阅读了! 尽管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阅读不变。阅 读,成为一种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生活方式,需要老 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共同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方 式,巧设阅读激励,真正使孩子乐于阅读、乐于思考, 在阅读中感受成长的快乐,领略生活的美好,知晓做 人的道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孩子成长 的摇篮,让阅读尽快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坑梓中心小学) 从2002年开始,我校倾力打造书香校园,重视校 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使读书箴言 回荡在长廊两侧,字画诗情飘香于教舍窗前。那些点 缀在花丛中童趣的标语,亲切地传递着文明与爱的信 息;那些隐现于花丛木海中灵动的雕塑,轻声地吟诵 和谐与美的真谛。精巧的书架、特色的图书角,更是为 学生的阅读增添无限活力! 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浓浓的读书氛围,指引着孩 子们在读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然而在阅读前行的过 程中,也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我们班有56位孩 子,通过调查,班里有48位孩子均是流动人口家庭, 平El繁忙的工作和本身知识的欠缺,使得他们无暇也 没能力在家指导孩子们读书,更难以做到以身示范, 亲自引导。针对班级的这些情况,我召开了一次亲子 共读主题班会,一方面号召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亲 子阅读,和孩子共读绘本;另一方面和家长共同探讨,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