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开放性
4、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5、区域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准备、区域调查与分析、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的拟定与决策、规划方案的报批与实施、规划实施的评价与修正
6、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1、兴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繁盛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末)3、衰落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4、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7、区域规划的趋势展望:1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2由指令型、强制型规划转向协商型、协调型规划3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重点问题与目标型规划4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治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5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型规划6由以城镇为重点的规划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7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8区域规划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和计量化
8、经典理论:罗斯托的成长阶段理论、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9、主导产业:既有内在的产业特征,又建立在区域又是基础之上,因此,只有技术领先,产业带动度大,又具有劳动地域分工优势的产业,才能被确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10、关联产业:指根据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合理规划,发展相关产业,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发展关系。
11、增长极理论由弗朗索瓦*佩鲁提出,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
1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是由据点理论和轴线理论发展而来,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多在不同规模的点上进行聚集,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连接成为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13、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关所具有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4、区域发展的阶段级特征:经济增长20c50-60(追求经济规模扩大和GDP增长)、经济发展20c60-70(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持续发展20c70年代以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5、区域空间管制概念: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
16、区域规划资料收集的搜索方案:1明确调查目标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17、统计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法(面谈调查、邮寄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留置问卷调查法)观察调查法、报告法、实验调查法、遥感法 18、区域承载力:?
19、优势导向战略模式: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市场导向战略模式、产业导向战略模式、政策导向战略模式、交通导向战略模式、科技创新战略模式
20、空间理论发展战略模式:1均衡发展战略模式2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3协调发展战略模
式
21、战略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2、区域发展战略具体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2社会发展目标3资源环境与生态发展目标 23、产业布局: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地理位置还会影响资源的开发顺序、科学 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产业布局
24、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要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政策和国际环境等。
25、评价区域内部条件:区域地位、区域优劣势、区域容量、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6、评价区域外部条件:总体环境、产业发展环境、确定战略目标
27、“十一五”规划下滨海新区发展战略:1树立全球战略意识进行“双模式开发”2继续实施“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3加快实施“开放带动”战略4实施产业集群战略5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28、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 29、世界产业集群化: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外向型产业
30、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对产业组织的影响3、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31、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1、形成信息技术产业2、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3、促进产业发展的网格化。
32、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是否合理3区域内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效益如何等(运用以下指标定量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度、产业利润率、产业关联度、产业间比例、环境和资源效应、转变能力)
3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策:1大力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2制定并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
34、区域产业布局影响因素:1、技术创新环境、2、信息资源条件、3、政策法规与行政绩效4、高素质的人才供给5、地方文化亲和力6、优美的生态环境
35、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优势原则、全局原则、不平衡原则、效益原则
36、产业布局规划内容:1分析评价地区资源与建设条件2合理布局工业3合理安排农业用地4合理布局人口与城镇居民点体系5合理布局交通运输设施6搞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37、区域产业政策的目标与功能:目标:我国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以使产业间资源配置合理。产业组织政策目标是产业组织形式科学化,以便产业内资源配置合理。
功能:1、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有效配置资源;2、增强市场环境的透明度,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3、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4、增强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8、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体系:1区域产业结构政策2区域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技术政策4产业布局政策
39、区域产业发展政策的制订原则:1资源最佳配置原则2规模经济原则3有效竞争原则4战略产业原则5协调原则
4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15》将产业结构确定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41、空间结构:是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
42、空间稀缺性应对策略:以技术进步应对、通过空间扩展应对、优化空间组合应对 43、空间构成要素:节点、轴线及网络、域面、空间系统 44、空间相互作用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中介机会 45、极化作用形成原因:势能优势、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46、极化作用分为:向心式极化、等级极化、波状圈层极化三种。
47、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极核的拉动作用、外溢作用、政府的干预
48、区域溢出:是一种新经济地理现象,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一种外部性,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经济福利的影响
区域溢出类型:传递机制(贸易溢出、FDI溢出、市场溢出、知识溢出、环境溢出、人力资本溢出、GDP溢出)途径(扩散溢出、感应溢出)时间性(滞后溢出、同步溢出)空间尺度(国家溢出、区域溢出、集群溢出)指向(单向、网络、双向) 49、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市场域模型
50、区域空间结构的发育演化要经历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三个发展阶段
51、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的过程及阶段:低水平均衡—城市孤立发展,集聚—单中心都市区形成,大范围扩散,小范围集聚—多中心都市区形成,高水平均衡—大都市区成熟阶段 52、集聚—扩散机制(看)
53、选择空间开发模式:据点式(优点:节省投资,缺点:带动作用小,适合开发早期)、点轴式(需要大量投资,带动作用大,开发高级阶段)、网络式(介于两者之间)
54、区域增长中心确定:1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2具有先进的经济服务、管理体系3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55、区域发展轴的确定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56、空间管制区划: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57、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
58、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开发区域及其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及其发展方向、限制开发区区域及其发展方向、禁止开发区域及其发展方向
实习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长株潭城市群
59、空间结构规划方案“一心双轴双带”(一心: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是两型社会建设窗口,
双轴: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是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 双带: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复合走廊) 60、城乡功能区布局:综合功能区、产业园区、CBD地区、科教创新区、绿心创新发展区、生态保育区、高品质乡村地区
61、公路运输规划:货运站规划、客运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