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5卷 第2期 Vo1.3 5 No.2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OlO年4月 Apr. 2010 文章编号i1000—5471(2010)02—0204—07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张月娥 , 杨庆媛 , 龙拥军 , 杨逢渤 , 张凌华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3.贵州师范学院,贵卅I贵阳550015 摘要:建设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1996--2007年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建设用地动态度和年均变化强度两个指标,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 异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从时问层面看,重庆直辖后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 建制镇尉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量逐年增长,其中城市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农村居 民点用地量持续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各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一圈”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两 翼”增长速度起伏较大,全市75 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处于中速及以上变化水平;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 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交通干线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建设密切相关,跟据预测,今后几年内重庆市建设用地总 量仍会持续增长. 关键词:建设用地;时空差异;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逐渐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 组成部分.近年来,LUCC时空过程驱动机理分析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反之,土地利用格局的 变化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趋势.目前大中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 地区,也是未来中国城镇化最具有活力的地区 。。 .一些人文因素高度复合、高度活跃的地区(如大城市、 新型城市、城市群等)和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如生态脆弱区、农牧交错区)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 的区域 .相对而言,重庆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后,土地利用研究较少.由于不同 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组合形式不同,对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以及作用效果也大不相同, 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又具有明显的空间区位特征.而且建设用地表征各个时期和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 在地域上的空间叠加,它是人类个体和集体行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l_】 .因此,建设用地时空分 析在.LUCC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特别 是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成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城市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 过重庆市1996--2007年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探讨其分异的规律及原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科 学指导,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决策支持. 收稿日期: 2009—11—2O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联分析研究”(2006BAJ14B04—02) 作者简介: 张月娥(1986一),女,贵州开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 杨庆嫒,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6期 张月娥,等: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205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l7 ~110。11 ,北纬28。1O ~32。l3 ,土地总面积8.24 ×10 km ,地形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山地占76.3 ,丘陵占17.7 ,台地占3.6 ,平坝 地仅占2.4 ,适合生产生活的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东邻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工商业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 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根据《重庆市统计 年鉴(1997—2009)》,1996--2008年,重庆市城镇化率从29.50 增至49.99%,年均增长速度为5.79 .o4. 2008年,全市总人口3 257万,常住人口2 839万,其中城镇常驻人口1 419万.“十一五”规划期间,重庆 市确立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其中“一圈”地区2008年GDP总量占全市GDP总量的78 ,是重庆市城 镇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两翼”地区由于大部分位于丘陵山地,自然和区位条件较 差,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明显慢于“一圈”地区,市委市政府试图形成以“一圈”带动“两翼”齐飞的 格局. 1.2研究方法 1.2.1 建设用地动态度 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和分布的变化对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因而备受 关注.为了反映这些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以及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的类型差异,有学者提出了单一建 设用地动态度(有的称为建设用地变化率)‘ .单一建设用地动态度是指某类建设用地的数量变化情况, ,见式1: (1) 可定量描述区域一段时间范围内某类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u K一 U 』 × 1×100 G 式中:K为动态度; 、U 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某类建设用地的数量;T为研究期时段长.当T的时段 设定为年时,K为研究期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年均变化率. 动态度为正值,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该土地利用类型呈增长趋势,值越大,增长越快,反之,则呈减少趋 势,绝对值越大,减少越快.由于同一时期不同用地类型面积基数不等,动态度高的类型仅表明其变化速 度快,并不一定是该研究区域变化的主要类型,对主要类型的判断通常还要考虑变化面积的大小,在此只 分析重庆市各类建设用地随时间变化的速度. 1.2.2建设用地年均变化强度 建设用地年均变化强度指某空间单元在研究期内的建设用地变化面积占其上一级空间单元建设用地面 积的百分比.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期不同空间单元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强弱或趋势,可计算其年均变化强 度,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问单元的建设用地面积来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u , 计算方法如下: 丝: !二 M ×10 000 (2) 二 ! ! (3) M,×亭 式中:P…--,十 为空间单元i的年均变化强度;M…、M, 分别为研究期初和期末建设用地面积;M为研究 期末其上一级空间单元建设用地总面积;T为研究期时段长. 式2变化强度模型计算的是研究时段T内变化面积的百分比,未考虑研究时段年限不等情况,即模型 未对时间变量进行处理.在应用时可将变化强度模型的形式表示为式3,用以计算研究时段内各空间单元 建设用地年均变化强度.P…一 为正值,表明在研究期内该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值越大,增 206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第35卷 长速度越快,反之,则呈减少趋势,绝对值越大,减少速度越快. 本研究通过1996--2007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计算,得到不同阶段的各类建设用地与各区域建设用 地变化格局表和整个时期各区县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分级表,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产生原因.在具体计算中 由于特殊用地等类型在重庆市建设用地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研究期内变化量较小,且对重庆市建设用地 变化的时空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故未对其进行分析. 6 9 4 6 l 9 3 9 6 5 8 6 7 5 4 2 2 2 2 5 5 5 2重庆市各类建设用地时间维度变化 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数据可知,研究期内建设用地总 4 O 3 2 5 4 4 4 9 1 8 5 4 O 6 0 3 2 6 1 圭 莹 趱 旺 3 量持续快速增长,从1996年48.03×10 hm 增至58.58× 10 hm ,这与其直辖后经济高速发展相一致.从图1可知, 一 9 3 O 7 9 2 l 9 3 0 2 3 6 4 5 5 8 8 O 7 7 重庆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1996--2002年明显低于2OO2 2007年,其中1999--2002年又低于1996 1999年.故在进 删 4 2 9 1 1 3 7 9 9 3 5 6 8 2 l 5 O 6 l 8 4 4 O l 3 O 5 3 7 行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时将整个研究期分三个阶 段,即1996--1999年为第一阶段、l999 2002年为第二阶 段,2002--2007年为第三阶段.对整个研究期内重庆市建 8 1 O 8 2 2 5 1 5 2 8 3 O l 3 l 注:图1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 9 1 O 3 1 O O 7 8 9 O O 8 5 9 设用地变化趋势分析,推测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 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总量将不断增加. 由式1分别计算出三个阶段及整个研究期重庆市各类 建设用地动态度(表1). (1996 2007)》.图3、4数据来源相同. 图1 1996--2007年重庆市 l 1 0 0 建设用地总量变化图 2 6 8 4 66 2 25  2 6 5 l 6 O 6 9 3 9 O 7 8 l 4 6 0 7 3 8 877 l 4 7 8 O 3 9 7 3 表1 1996--2007年重庆市各类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表 l  一1 3 7 O 5 5 6 2 建设用 地类型 第一阶段 变化总量 /hm。 第二阶段 变化总量 /hm 第三阶段 变化总量 动态度 /hm /% 3 987 21 1996—20O7年 5 37 4 69 5 动态度 / 动态度 / 变化总量 动态度 /hm 2 l 一 1 2 2 8 8 7 7 1 7 5l O 7 7 4 9 O 4 7 9 30O 9O  2 9 2 3 5 / 城市用地 建制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5 9 4 7 1 3 8 1 3 l 39O 65 交通运输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建设用地总量 注:表1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1996—2007)》,表2数据来源相l司. 。;色 ∞钉 ∞ 表1表明,1996--2007年,重庆市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 和水利设施用地逐年上升,其中城市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减少. 1)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在第一阶段变化较大,其中以城市用地增长 速度最快,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总量最大;第二阶段四者仍然处于增长阶段,但动态度和增加总量大幅度下 降,增长速度变缓;第三阶段四者的动态度和增加总量快速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研究期内四者持续增长 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规模和交通建设规模扩张,加快对城 市、建制镇与交通运输用地需求;二是重庆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工业用地的需求加大,增加了对独立工 矿用地的需求. 2)水利设施用地在第一阶段增加总量相对其他类型较小,增长速度较慢;第二阶段其增加总量仍然较 少,与其前一阶段相比增长速度更慢;第三阶段动态度和增加总量出现急剧增长,增加总量达到此阶段所 有建设用地变化量最大,增长速度也居第一.2002年后出现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三峡工程成功蓄水后, 库区淹没范围进一步加大,水库水面大幅度增加和水利设施大量修建. 第6期 张月娥,等: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207 3)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第一阶段减少总量和减少速度在三个阶段中处于第一;第二阶段其减少总量大 幅度下降,减少速度变缓,处于平稳减少期;第三阶段减少总量急剧增大,农村居民点出现迅速减少.整个 时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三峡水库蓄水期形成的水库淹没区增长,大量的农村居民点被淹没;二是 三峡库区移民的原居住农村居民点废弃,被复垦为耕地及其他农用地;三是城镇扩张,大量农村居民点转 为城市和建制镇用地;四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在城镇定居后其原农村居民点被整治成为耕地或其他 农用地. 3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差异 3.1 重庆市四个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分析 如图2所示,在进行重庆市建设用地空问变化的 差异分析时主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圈两翼”战 略格局将其划分为都市区、十四区县、渝东南和渝东 北四个区域,由式3计算出整个研究期及其三个阶段 重庆市四个区域建设用地年均变化强度(图3,图4).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1)1996—2O07年,重 庆市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增长程度不同,渝东北、都市 区和十四区县增长速度较快,渝东南最慢.其中渝东 北主要与三峡工程及移民安置等密切相关;都市区和 十四区县是受重庆市重点发展“一小时经济圈”尤其是 都市区的战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渝东南则 是因为该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城镇用地和交通运 输用地等建设用地类型增长缓慢.(2)四个区域增长 速度均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其中“一圈”建设用地持 图2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分区图 续快速增长,“两翼”增长幅度波动较大.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四个区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均变小,渝东 南增长速度减少至全市最低,主要原因是1999年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颁布实 施以来,国家和重庆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再加上重庆市直辖不久,政策 及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引起,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导致渝 东南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处于同阶段最低水平.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四个区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均出现大 幅度上升,渝东北地区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与后期重庆市得到大量的国家政策扶持、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快 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三峡库区工程的建设对渝东北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最大. 都市区 十四区县 渝东南 渝东北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 996__1 999年)(1 999--2002年)(2002--2007年) 图3 1996--2007年重庆市4个区域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图 图4 不同阶段重庆市4个区域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图 208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第35卷 3.2重庆市分区县建设用地变化分析 由式3计算出1996--2007年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年均变化强度.参考冯达,吴凌辉等m 对建设用 地变化速度的划分,结合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研究期内重庆市40个区县建设用地变 化速度按年均变化强度大小划分为四个等级(表2),最终得到重庆市分区县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差异图, 见图5. 表2 1996--2007年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分类表 表2反映了各区县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差异,全市 绝大多数区县处于中速水平,只有的区县处于极高速 水平、高速水平和低速水平的区县分别只有1O 、 27.5 和15 9/6;都市区主要处于高速变化水平,其余 地区主要处于中速水平. (1)极高速变化的地区共4个区县,受政策和三 峡水库建设等因素影响,如渝北区作为重庆直辖以来 城市建设的重点和未来重庆经济腾飞的战略基地,为 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对外联系的需求,以交通为 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江北机场 的扩建、渝怀铁路、渝长和渝合高速等建设;万州区 主要是三峡移民安置、国家政策的倾斜及其成为区域 性中心城市引起城市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库水面 用地等大幅度增长;巫山县主要是三峡水库修建使水 库水面用地快速增长.(2)高速变化的地区共11个区 图5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速度的空间差异图 县,表现在政策和人口等因素影响:如江北区被规划为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需要新增 大量建设用地;南岸区作为重庆的南大门后经济区位优势突出,加上大量的人口增长导致对建设用地需 求;酉阳县虽然经济相对较落后,但是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点的新建.(3)低速变化的地 区共6个区县,主要是经济较落后和无发展空间等因素限制,如渝中区建设用地变化强度为零,主要是自 1996年以来已经是重庆市唯一完全城镇化的地区,其现状条件决定再无扩张基础,故建设用地总量无 变化. 4结论与建议 与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态势一致,重庆市建设用地在逐年增长,促使其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城镇化 和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因素、人El增长等,这与大多数地区或城市类似,如江苏省 、厦门市 ¨ 、沈阳 市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各类建设用地数量随时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变化趋势不同.1996--2007年,重庆市建设用地中 第6期 张月娥,等: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2O9 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保持增长,四者的动态度都是先减后增,但是他们 之间的变化存在差别,其中城市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且城市用地后期增长的速度较另 外三者快,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重庆市快速城镇化进程引起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水利设施用地动态度呈现先 减后增,该地类在2002年前总体上增长速度不大,2002年后呈急剧增长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减少, 速度较平缓. 2)建设用地变化程度的空间差异明显.一方面是各区域的变化速度差距逐渐变大,第一阶段与第三阶 段相比,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的差距由1.9倍扩大到5.7倍;“一圈”与“两翼”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小,“一圈” 与“两翼”的平均年均变化强度比率由原来的1.1 3倍降至1.11倍;“一圈”内的差距较小且保持稳定,“两 翼”间的差距逐步加大.另一方面是各区县之川f 变化差异较大,全市有1/3的区县处于高速和极高速增长 水平,近2/10的区县处于低速增长水平,并且渝中区出现零增长现象. 可以预见,今后几年重庆市建设用地总量仍会持续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这给其耕地保护 任务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制约其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为此,在未来的重庆城市发展和土地管理工作过程 中,一方面应把握好现有的政策机遇和市场形势,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 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并充分利用目前成立的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用市场化的办法来显化出农村 土地的价值,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交易和合理流转,从而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土地要素 流动,为城镇建设提供新的用地来源.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区县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利用的具体情况,调 整土地利用空间战略,编制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各个区县土地开发与 保护目标,从而优化大范围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保证重庆市国民经济真正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3 Aspinall R.Modeling Land use Change with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A Multi—model Analysis of Change Between 1860 and 2000 in Gallatin Valley,Montana[J].J Environ Manag,2004,72:91~103. . [2]Bakker M M,Govers G,Kosmas C,et a1.Soil Erosion as a Driver of Land—use Change[J].Agr Ecosys Environ,2005, 105:467—481. [3]Lambin E F,Geist H J.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ocal Processes and Global Impacts[M3.Berlin:Springer, 2006. [4] 肖捷颍,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EJ].地理科学,2005, 25(4):495~500. E53彭鹏,蒋旭东,王心源,等.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E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 l8—21. [6]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51—57. [7] 汤发树,陈 曦,罗格平,等.干旱区绿洲两种典型的LUCC过程与驱动力对比分析——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为 例[J].中国科学:D辑,2006,36(A02):58—67. [83张晓玲,戴吉开,关欣,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F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32):113一l16. [9] 闫正龙,黄强,畅建霞,等.基于3S技术的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动态监测[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1): 190—193. [1O]闰小培,毛蒋兴,普军.巨型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 2006,61(6):613—623. [11]田光进,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5):651—659. [12]张镱锂,阎建忠,刘林山,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57(3):253—266. L13]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14]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6—47. [15]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 210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琼, 赵投稿网址http://xb xt.swu.cn 第35卷 1-163张新长,潘元.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189—192. [17]冯达,吴凌辉, 张 毅.湖南省建设用地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6(4):32—34. 7. [18]韩书成,濮励杰, 李冬梅,等.江苏省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分析E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24):1 [19]刘诗苑,陈松林. 基于重心测算的厦门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 25(2): 108—112. [zo3周锐,李月辉,胡远满,等.沈阳市市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 2446—2454.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ongqing ZHANG Yue—e . YANG Qing—yuan .YANG Feng—bo 。 LONG Yong-j un ’。 ZHANG Ling—hua 7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Guizhou 5500 15,China Abstract:Scale,spac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are the important field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takes management in dynamic monitoring of land use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from 1 996 to 2007,using the indexes of dynamic degre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intensity of annual change,the article analyzed rules and causes of construction land through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its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hanging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urban land,town land,independent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transportation land and conservancy ,facilities land in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fter Chongqing was directly under the manage.. ment of the nation from the temporal point of view..The area of urban land has increased fastest,while ru— ral resident land reduced continuouslyFrom the spatial point of view。the differentiations of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 were large in different regions,in which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one circle’’has in— creased fast and continuously,while the rate of grow fluctuated considerably in“two wings”.about three quarters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ounties were in the middle or high speed changing leve1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ongqing w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 banization,add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conservancv facilities and traffic main roadsIt is Pre— . dicted that the quant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ongqing would also increase continuously in the next few years. Key words:construction land;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Chongqing 责任编辑 陈绍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