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

信息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0年第6期 总第15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6 2010 General No.159 信息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 刘加勤,朱巧莉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媒介信息 良莠混杂。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 尚未成型和不够完善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他们极易受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充当着为人 师表的角色,更应该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我国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分析,希望能提高全社会对师范 生媒介素养的关注,研究合理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提高师范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时代;师范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6—0006—03 一、媒介素养内涵及研究背景 新性传播者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媒介受众 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现代 公民 。而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学会有效地使用媒体,正确 理解信息传输过程和制作过程,认清媒体构架现实而非简 单再现现实的传播特性,从而帮助人们成为积极主动的思 辨者。 但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与教育学相交叉 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 先提出,认为媒介素养定义为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获 取、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经过六七十年的演变,人们对 媒介素养的概念初步形成了共识,其中,代表性的定义有 以下两种: 文化迅速发展及全球化、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 (1)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 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 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 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 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 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 fully)…。 内容正日趋多样化,媒介信息良莠混杂。在这种形势下,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 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大学生作为信息社 会中网络上信息风暴的主要发起人和接收者,很难做到真 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 察和认识世界。这使得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面临着前所 (2)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办的媒介素养研究网 站将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 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 力 。 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合理 地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介资源,成了师范生需要首先解 决的问题。 二、信息时代我国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1.媒介的使用存在偏差 作为师范学院的成员,我们通过调查得知,目前各种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理解,媒介素养教育是运用 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指导人们 有效获取、准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媒信息,并能成为创 收稿日期:2010—04—10 媒介已经融入到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 年级、专业、性别,接触使用媒介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生活学习中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师范生最常使用的是网络、电视,其 次是手机,且手机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信息载体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 学生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Sgsy2009yb320) 作者简介:刘加勤(1958一),男,江苏东台人,物理科 学与电子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教育技术学专业副教授, 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无疑,这给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的 开展提供了一些事实上的方便。但是在使用动机方面,却 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研究;朱巧 莉(1988一),女,江苏铜山人,200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 生,从事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一不得不让人担忧,大部分的学生使用这些媒介进行休闲娱 乐,或是消磨时间,还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资讯,只有极少 数师范生可以真正地运用媒介来进行学习。不难看出,虽 6一 然学生能有目的地选择使用媒介,但存在媒介使用偏差。 2.缺乏必要的道德自律能力 三、信息时代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师范生特殊性的要求 师范生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受众,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 信息,他们同时扮演着学习者、信息接受者、传播者、信息 教育开发者四种身份 。 对媒介规范有一定认识,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相对 趋于理性,大部分学生知道不能单纯地相信媒介信息,对 于媒介信息有一定的甄别能力,但是在媒介道德规范的认 知与自律能力上尚有许多模糊认识,在道德评价上存有偏 差。网络上查找论文、小结、计划书等然后变他人成果为 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在未来工作中,师范生接受媒 介信息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这不同于普通受众。他们担 负着媒介信息的“把关人”,要能够把从媒体中获取的不 良信息加以抵制,将不良信息过滤在传播以前。 己有,不劳而获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比较普遍,大部分学 生对于网络论文抄袭的情况持随意态度,这说明师范生的 道德自律能力不够。当前媒介尤其是因特网在给人们提 供无比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污染、网络暴力、网络沉 迷等许多负面的影响。此外,存在一些典型的现象有沉迷 网络、利用媒介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成为网络暴民、传播 网络病毒或不健康信息、在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等。 这些既干扰和误导了大学生包括师范生的思想与学习,又 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大学生 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观淡薄、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 降和社会责任感弱化等不良后果。 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他们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批判 自觉性,不能正确处理看电视、玩游戏和其他生活学习的 关系,部分同学易沉迷网络成瘾而使生活内容单调化,不 能摆正日常学习与传媒信息获取之间的关系。 3.高师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尚不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 存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此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亦可归因为内因外因 两方面,内因即学生自身心理方面,外因又主要体现在社 会与学校所提供的条件和营造的氛围 。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媒介 素养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 法之一。但是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尚 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即使是开设了也只是素质拓展 课程或公选课。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媒介社会规模庞大 的一个受众群体,他们接触媒介的范围广,使用媒介的频 次多。其中网络作为受众最普遍接触的媒介,也是大学生 包括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日常所主要接触的媒介,其对高校 师范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杂志、报刊、广播等。这同样 说明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高校师范生所使用的主要信息通 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生的上网动机及其网上行为 需要积极引导,以防止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大部分 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更多地注 重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对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 式均有较好的应用能力,对传媒中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内 容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认同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一定谨慎态度。 其次,在未来工作中,师范生又作为教育者和传播者 来创造生产和传递媒介信息而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 即教育媒介信息的创造、传递者。 因此,作为未来教育主体的师范生,在他们职业道德 形成的关键期正面临各种媒介信息的冲击,只有在这种环 境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师范生才能在未来教 育中正确扮演四种身份,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具 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 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2.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教师职业性的要求 师范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担当着教师的角色,因此首先 要能客观地批判选择信息,进而将获取到的符号形式的信 号进行正确解码,而不是被扭曲的信息所奴役。这样才能 从传媒人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创造教育信息,将信息再 加工后进行传播,使优质的教育媒介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 给受教育者。这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师 范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就很难胜任教师的工作。 3.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信息的复杂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仅 是媒介信息的消费者,更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与创造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应能正确地选择、解读和应用, 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知识,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媒介信息来 有效向学生传播学习资源。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 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师全 面素质的要求。 四、提高师范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对策 1.社会: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媒体之间的联系 2009年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媒介素 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王天 德研究员提出:“媒介素养研究工作一定要遵循实践—认 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规律,他呼吁年轻的博士 们要深人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忌捧着 电脑堆砌概念:即一要通过我们从事媒介素养研究的专家 学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 性支持,进入教育部课程设置视野;二要建立一个全国性 一7一 媒介素养研究协调机构;三就媒介素养中小学教育的学科 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普及等着力提高认识。”[6 因此可以 第三,积极借鉴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根 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校本课程,为师 范生开设必修课,并将成绩视为教师资格证发放的重要依 据,切实提高师范生媒介素养。 说,目前社会已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一个比较宽 松的良好环境。我们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 组织建设,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 3.学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强化自我媒介实践 师范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要形成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 理念。师范生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主体的主动 性、自觉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实效的高 低。我们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 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 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 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积极 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地发布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 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 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其他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 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2.学校:高校应加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 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 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 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 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力量。 (1)学校应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师院校大学生进行媒介实践的良好场 所,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平台。利用 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来开展大学生媒介 素养教育是培养师范生媒介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 校园媒体宣传媒介素养知识,通过校园网让学生了解校园 新闻,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 识能力。 (2)学校应注重课堂媒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 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学校自身 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教师媒 介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对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和 能力。在许多国家,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参考有关类型 的专业技能,既使用正式的方法又使用非正式的方法。例 如,在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教师 教育者使用咨询、工作坊、指导、合作伙伴、研讨会等方法 对培训者进行媒介素养提高的教育和帮助…。 第二,积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 一步步地培养师范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开设媒介素养 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媒介 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他们的媒 介素养才能提高。 一8一 学生进行媒介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 教育,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这样,师范生的 媒介素养就能处于高层次、高水平的状态,以人为本的教 育理念也就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师范生应当学会利用 媒介帮助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理智地面 对媒介信息。 五、结语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课题, 当今社会上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定性的论述方面,大部分 学校及社会还没有认清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课题的重要性 及紧迫性,这就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做出更加贴合实际、 切实可行的定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一个庞大且系统的专家 队伍,举行大型的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之类的研究交流活 动,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文化水平的提高,媒介素养的意识就能逐步地深入到人们 的13常生活学习中去,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经过良 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熏陶之后,定能使自身的媒介素养提 升到一定的高度,以适应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 (1):116. [2]媒介素养研究网站[EB/OL].http://www.mediallteracy. org・cnln・ [3]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 探索,2009,(11):157—159. [4]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o9. [5]张育桂.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09,28(3):25—27. [6]下沙网站[EB/OL].http://www.xia ̄hanet.com/life/xszx/ school_news/20091 1 18/17000281005.htm. [7]Renee Hobbs.Approaches to Instruction and Teacher Edu— cation in Media Literacy.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 2oo7. [责任编辑:盛琳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