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以媒介素养为例

“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以媒介素养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t)巷 筇1蜘 农,Ik l ̄¨S情{}{ :}1j V0l 29.NC !(117年1 FD.“of I ibrar ̄;lilt{Inr0r1]]a riol3 SL it、f)【 sⅢA ricu]mr IJl1 2t J】7 “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 以媒介素养为例 高同 焕 ( ,LIP ̄地质大学,河北f 家 050031) 摘 要: “泛媒介”时代,信息的获取、传播日趋便利 在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下,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更好的 攫取、分辨、制作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学校培育、学生自我教育“5-0一体”的有效路径,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们的媒介 素养 关键词:泛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一l248(201 7)01—0121 O4 PathAnalysis of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University Students in Multimedia era ——A CaseofMediaLiteracy GAOHuan (Hebei GEO University,Hebei ShiJiazhuang 05003 1,China) Abstract:In multimedia era,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As mass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how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in acquiring,distinguishing and making informa— 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Focusing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yt students’media literacy educ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it should insist the path combining government guidance,school cultivation and students self-improvement. Keywords:multimedia;information literacy;education 1引言 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l1 l上海 1.1 “泛媒介”时代到来 交通大学谢耘耕教授在第六删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开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BBS、视频网 幕 发布J 《20l5年r1ff 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渊 站等新兴媒体的涌现, “泛媒介化”、 “多媒体化”成 查报 》,报告{Il5_永超过90%(t9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 为媒体新旧融合趋势的雨要特征。信息的获得、传播、 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尤其存移动终端¨益普及后, 使胴和创造,伴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已经成 多数大学生更成为r互联网晕度依赖症患者 、 为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琏础性社会活动: 1.2重度互联网媒介依赖 2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世界范【 内。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牢 时 2.1媒介素泰与信息素养 问在迅速增长 、近年CNNIC数据显示,网民群体If,最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于1974年f_#I美 产业协会主 大的群体是青少年群体. 这当中义以大学生群体憾 席Paul Zurkowski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 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新兴媒介,正以其独特的功 川信息的能力。l989年美罔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 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埸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 brm’y Association,ALA)对信息素养下r定义:能够判 收稿日期:2016—07 11 基金项目:河J匕地质大学敦改项¨资助“‘互联网+’视域F高校 r-q!信息求乔敦f 模式研究”(项同编号:20l 5J30) 作者简介:高焕(1985一).女. 员.『f1Ih大学僻胛学硕{:.研究疗向:信息资源管理、 农业图=}5情报学刊:信息教育 第29卷 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 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圆。 经营的过程及运作机制)基本上是一项不断受到特殊 条件(包含组织常规、个人认知与语言结构)制约的 社会行动,在人物选择、主题界定、事件发生原因的 推论或情节铺陈方面,新闻报道内容均与此一隐藏之 在中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是开 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以河北省高校为例,经过问卷 调查及采访任课教师发现,各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 的培养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已然有较完 制约行动(implicit rules)息息相关_5_。对于普通大学生 来说,如何理性辨别“镜头语言”、 “文字表述”和 善的体系,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信息获取能力方 面效果明显。但也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 越高,高校筛选、储备信息的速度就越落后于社会生 产和储备信息的速度。作为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 生,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其 成长进步的需求,如何才能拥抱信息大爆炸的“泛媒 介”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也许就是那一剂有效“良 药”。 作为信息素养的分支,媒介素养是建立在媒介、 特别是大众媒介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社会发展程度越 高,媒介素养就越无限趋同于信息素养。美国《图书 馆杂志》在2014年3月4日发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首次把媒体 素养和信息素养统一起来,将二者视为一个综合概念。 所谓媒介素养,其核心就是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英国 学者李维斯和学生桑普森1 933年在其论著《文化和环 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 “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意识、方法和能力”。 为的是避免青少年受到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 进入“泛媒介”时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介本身的 演化,媒介素养的内涵逐渐由抗拒向辨别利用转变。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较为公认的是1992年美 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 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 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在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丰富为既要教 会学生能够利用一定的媒介知识和相应的方法、策略 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和批判性分析、思考,以辨别事 物真相,另外还须具有自己动手生产媒介信息、进而 参与社会行动的能力。简言之,主要包括3个层面: “知识”、“理解”、“应用”。“知识”是指关于媒介 信息生产出来进而传播的知识: “理解”是指对媒介 信息的理性分析和批判性认知: “应用”是指利用媒 介参与社会行动并完善自我。 2.2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2.2.1学会理性解读信息真假 “新闻报道是由真实事件而引发,但新闻作品却是 记者们对现实的再建构” 。新闻产制(新闻采集发布 “事实真相”之问的关系,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介人才 能解决。 在高等院校.通过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训练.提 高普通大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 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样一来,当面对媒介 报道失实、提供的信息咨询偏颇、有失公正时,他们 才有可能多重查找多个新闻源,理性分析、合理辩证, 以验证事实真相,不盲目跟风、不偏听偏信,减少群 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2.2.2学会查找、辨识信息价值 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媒 介信息的传播由PC端转移到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的方 式变得极为丰富和快捷。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不再 只是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的专利。通过“分享”、 “订阅”等方式,人人都可以变成信息的源头。泛媒介 时代的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面对的信息 资讯以几何级增长,但海量的信息资讯并不等同于海 量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查找海量信息手段和辨识有 用信息的能力,才能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 对于大学生而言,接受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自身信息源,填补与高阶 层群体、精英群体由于接受层次不同所带来的知识代 沟,还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接受必 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丰富信息源, 填补与社会更高、更精英阶层之间的“知沟”;另一方 面也有助于他们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在 海量讯息中去芜存菁、撇除无用信息,培养终身学习 的意识和能力 2.2.3学会制作发布提供分享 泛媒介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流行。因其交 互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能够自主的、自由的提供 并分享信息。2010年,国际知名的美国阿斯彭研究所 (Aspen Institute)与奈特基金会(Knight Commission)共 同研究并发布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白皮书》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A Plan of Action),该报告 认为,当前正是将数字媒介素养引入美国社区的时机, 并推出了关于如何通过社区教育运动将数字媒介素养 第1期 高焕:“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以媒介索养为例 教育纳入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的行动计划。在这一 计划中,被定义为“在充满媒介、信息丰富的社会里 (2)应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 体系中.加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各层次高校之间的 必须具备的技能的组合”的数字媒介素养。其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创建各种形式的内容。如何利用 协调与合作,充分整合各方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建立 自上而下完整、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从制度上 规范并保障高等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并为 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财力等多方面支持,提高学 生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袭的能力。 新的数字工具和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语言等进 行辨析、编辑和利用。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 介素养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其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能力。 根据研究人员在贵阳市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 3.2高校: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 91.5%的大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信 息,25%的大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来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 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 的看法[司。毫无疑问,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已成为当前大 人类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因此,高等院校必须 学生实现个人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但在以互联网通信 顺应泛媒介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平台信息 技术为核心的泛媒介时代,大学生们在使用新兴媒介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强、容量大等优势, 的过程中,如何制作和发布高质量且真实可靠的信息? 主动出击。将高校建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 发布信息的法律和道德界限在哪里?怎样应用新媒介 地。 来关注公共事务?如何合理并理性的发布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 这些都是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的内容。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向参与启发型模式转变,让 泛媒介时代的大幕早已开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 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泛媒介“时代的背景 目标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下,媒介素养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求高校在制定教学计 知识基础、能力潜质、综合素质以及国际视野的同时. 划时应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启发并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还必须承担起传授大学生媒介素养技能的重任。增强 媒介信息的制作,并利用新兴媒介进行筛选和发布。 其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获取 以提高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技能和利用新兴媒介进行社 能力,培养其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为社会培养 会交往的能力。 高素质和高技能兼备的全方位人才。 其次,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要及时为媒介素养教 育加人新的媒介素养内容.帮助大学生调整好自己与 3提升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路径 新媒体的关系。教师应让大学生拥有解读、质疑、辨 3.1政府:从源头管控到政策支持 析新媒体信息的能力,能够对媒介塑造的世界和真实 在“泛媒介”时代,海量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媒 客观世界有辨别能力,能够对“刻板成见”、 “固有思 介,特别是网络传给了无以计数的受众。一方面,人 想”有自我辨析的意识。让大学生能够掌握新媒体工 们拥有了技术上的便利,但铺天盖地近乎将人们淹没 具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成为被新媒体控制的人。 的信息流也为认清事实真相、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增加 再次,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新媒体资源,为大学 了难度。另一方面,无孔不入、无远弗届的信息交互 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操作机会。目前国内各高校 也给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对民众进行思想渗透和颠覆 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很多高校都拥有校 提供了有利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到个体生命。 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大学 大到政府、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我们抑制媒介 生记者团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媒 “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校园媒体,让他们近距离了解 作为国家的公权力机构,政府在这里需要做并且 媒体运作的基本流程和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鼓励学 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 生实际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并以批判精神审视媒介 (1)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规制的制定和完善,进 信息,再进行发布和传播。 一步加大信息管控的研究和投入.从法律和技术两个 3.3大学生:从自我培养到自我修养 方面出发,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保障 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 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避免因源头管控秩序 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离不开大学生主观能动 发生不良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信息 性的发挥 网络健康发展。 (1)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媒介知识,善用媒介。大 农业图If;情报学刊:信息教育 筲;29卷 学生要将外在的媒介知识与自身已具备的媒介素养进 动性,自觉内省和领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的信息和 不良内容、思想的诱惑时能坚定自身信念,坚持正确 价值取向,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内化”为自我的道德 规范.进而“外化”为自主的道德行为。 行对比,分析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对尚欠缺部分进 行自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不同媒体存在的差异 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辨别,抛除偏见,坚定立场, 不受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影响。 (2)要培养自我媒介能力,巧用媒介。信息爆炸 参考文献: 的时代,媒介信息繁杂庞大、真伪难辨。大学生一定 …1伍琼中_'?乏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路径研究[J].柳州师专 学报,2014,(12):93—97. [2]百度百科【EB/OL].【2016—06一O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要培养自己获取和鉴别信息的能力,针对良莠不齐的 网络信息进行主观甄别:还要培养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 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快速检索到有用信息,如何对信 息进行编纂与发布。如何利用媒介信息进行交流和沟 通,如何快速传播真实媒介信息,都是大学生必须要 具备并提高的能力。 (3)加强自我媒介修养, “内化”教育。首先, 大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主动担当起引导网络良好风 气、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责任。其次,要培养媒介自 律意识.在“反省自己媒介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 反思和责备:克制自己存在的弱点,建立自我约束的 机制;在面对没有道德约束的媒介之时保持道德上的高 度自觉”川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三是要发挥主观能 kndfby7tiU20YWyAVGXSaO9NLonG7一pm967nUxJcAJNqOHUnYER n4GBGKIm0bpa6EnGu2M1SsmFLZtKB6_GZs2016-06-01.百度百科. [3】[EB/O L1.[2016—05-2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XnDcDu‘ A4HPCUV-DR81WsWEcjDNeClx1xlo209AW3f92OpFRFWcNQCIsZ3 luRjoc4Wnrah9aahao4OT873QVca. 【4]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 ̄151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刚.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研究导刊, 2015,(6):58—61. [7]李杉.新媒体时代“9O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究[J].思想战线(人 文社科专辑),2006,(37):3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