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玲玲
来源:《理财·经论版》 2015年第4期
牛玲玲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服务效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2015 年1 月25 日中央和国家机关的106辆公车全部拍卖成功,交易金额达661 万元,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我国民众的高度关注。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仅关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关乎广大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文明和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意义非凡。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自2006 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管理措施逐渐规范,管理手段日益先进,管理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了国有资产的过快流失、贱卖高买等不法行为。该《办法》的实施,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得到了加强,比如从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规范了处理手段,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应该说,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然而,仅从难产9 年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就不难看出,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采购是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只有这个环节做好了,才能为后续的资产管理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想做好采购还是相当困难的。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发布的2013 年《法治蓝皮书》显示, 政府采购的八成商品高于市场均价,这些溢价虽然不能直接认定为腐败,但却值得让人做进一步思考。总的来看,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可谓是喜忧参半,既有成绩亦有不足,既有成功亦有失误,必须改正不足和面对失误,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资产采购体制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
固定资产采购,往往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首要环节。更为严重的是,要是采购环节出了问题,比如人情采购、内幕交易等就会使得采购的固定资产价高质低,很难起到该资产应该起到的作用,为后续的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和苦恼。目前,由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采购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采购流于形式,产生了很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漏洞,如化整为零的小批次采购、私下商议的暗箱操作和盲目重复攀比采购等等,以致很多“天价采购”事件发生。如2011 年中科院支出6247 元购买一条“惠普128M 内存条” 和2013年深圳黄麻布社区支出31.5 万元买了3 棵绿化树等事件,引起了社会民众的普遍非议,给政府形象带来了恶劣影响。
(二)资产使用过程不规范,责权矛盾突出
组织的任何资产,只有科学规范地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如此。然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不规范,如验收不及时甚
至不验收,造成购买的资产并不是自身需要的,造成极大的浪费;再如移交、维护和出租登记的不清晰,使得资产发生丢失、损坏和“小金库”腐败等问题频频发生,究其根源就是责权关系不对等造成的责权矛盾。资产管理要具体落实到个人,谁来管理资产,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享受相应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这种责权不对等的资产管理方式,必然使得组织的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进而导致浪费、损毁甚至盗取资产的行为时有发生。
(三)资产处置程序不严格,贱卖浪费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绝大多数都属于国有资产,并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而在很多情况下,国资委的监管是比较乏力的,因此国有资产的不断流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就是固定资产的贱卖造成的,究其原因是资产处置的程序不严格,随意性较强。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本应该按照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和审批,但其却随意出售、转让或报废,将高价的固定资产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处理,中饱私囊,索贿受贿,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资产采购体制,杜绝非法交易
《政府采购法》自2003 年1 月1 日实施以来,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为政府采购戴上了金箍咒,起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但还是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钻采购漏洞,进行非法交易,给组织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形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资产采购体制,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接受社会各界的严格监督,让采购交易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从而杜绝暗箱操作、天价采购等违法行为。要完善资产采购体制,还要设定专人负责资产采购,一旦发现问题就进行严格问责,坚决防止人情采购等违规事件频繁发生。
(二)规范资产使用过程,理清责权关系
在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规范资产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等程序,从而使权责关系更加清晰,提高资产使用的便捷高效和社会价值。具体做法,就是要将组织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贴牌处理并由专人负责,将附有设备名称、资产编码、所属单位和负责人员详细信息的标签贴在固定资产上,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设备负责人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只有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的权责关系,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真正价值,实现物有所值,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严格资产处置程序,实现保值增值
资产处置是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就是资产处置不当引起的。因此,一定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资产处理程序,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具体来看,单位的固定资产绝大多数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变质并最终报废,但有些固定资产如价值较高的陈列品、图书和动植物等,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不减反增。对于这些特殊的固定资产,一定要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不能进行简单的随意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今年年初,在北京举行的党政机关公车拍卖活动,所有公务用车都实现了溢价出售,这就是资产处置的极好方式,非常值得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效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