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借景艺术
摘要: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炯然不同,为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特别注意运用借景艺术。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独特的手法,无形之景与有形之景相交辉映、相映成趣。对自然式园林和综合式园林来讲,借景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下面想就我了解的一点点皮毛知识谈谈:借景的含义、目的和达到的效果、方法、内容、种类、对如今城市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园林;借景艺术;效果;种类;指导意义
1.借景的含义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 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2.借景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
2.1 目的: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无限的意境。
2.2 达到的效果:使观赏者突破眼前的有限之景,通向无限。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3.借景方法
3.1 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 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
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3.2 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 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3.3 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 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4. 借景内容
4.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 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
4.2 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 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
4.3 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 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5. 借景种类
园林借景因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按计成《园冶》分类,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但是还是觉得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更为精练,概括为内借、外借、复借三类。现分节阐述之。
5.1 内借——中国园林的第一层次借景艺术
5.1.1含义: 指单体园林的互借其景。园林构筑的内借艺术,为中国南北园林广泛采用。纵观中国南北园林,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园林,总要将单体园林作为母园,然后用墙或廊加以分隔成若干个子园。各个子园,大小不一,形状不一,高低不一、方位不一、主景不一。各个园子隔而不断,互相借观其景。
5.1.2 代表作:苏州拙政园,全园分割成东园、中园、西园三个子园。三个子园之间,皆用漏墙或水波廊进行分割,又互相借景;苏州留园,全园分割成西园、中园、东园、北园四个园子。每个子园都自成观赏单元,各有自己的观赏主题。四个园子之间,以曲廊作为既分割又联系的脉络,在廊檐下粉白的花墙上,挖筑什锦漏窗和门洞,以使各个子园之间相互借景。还有扬州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利用内借艺术,颇有创意。
5.2 外借——中国园林的第二次借景艺术
5.2.1 含义:即借园外的自然景色为我所用。外借的自然景色,主要是借山、借水、其次是借天、借建筑,再次是借花草树木、借动物等。总之,园林外面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景观,均可借来为我所用。显然,这比起内借艺术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借景艺术,更经济的借景艺术。
5.2.2 私家园林的外借艺术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苍浪亭,是外借水景最成功的典范。它善借外景,融园内外景观与一体,颇具山野趣味。而尤为胜绝的是,苍浪之水不像通常所见的那样深藏于园林之中,而是潆洄围绕在园林之外,自西而东环而南出,几乎占圆周一半;无锡寄畅园是外借艺术
非常成功的又一范例。它的整个风景布局与空间结构,是充分利用四周外部环境,结合园内本身地形统筹安排的。造园者“小做内部文章”而“大做外部文章”,达到了能突破有限空间,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和事半功倍、花钱少而景观多的经济效果;此外南京玄武湖,运用外借艺术也十分成功。
5.2.3 皇家园林的外借艺术
在皇家园林中,颐和园充分利用地貌景观的外向性和开阔度,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外借条件,举凡园外的玉泉山、西山、平畴田野、僧寺村舍,乃至当年的静宜、静明、畅春、园明诸园,都能够外借成为园景的组成部分。若说外借之广泛、内容之多样,在清代皇家诸园中实为首屈一指,使园外之景与园内之景浑然一体,嵌合得天衣无缝,可谓运用外借手法的出色范例。
5.2.4寺庙园林的外借艺术
“天下名胜庙占多”。作为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寺庙园林,可谓最懂得外借艺术的无穷妙用。
以外借山景而言,各地的山景各具异彩,既有雄奇高伟的崇山峻岭,如泰山、华山等;又有灵秀幽深的层峦复崖,如庐山、天目山等;既有耸峙陡峭的奇峰异壁,如黄山、雁荡山等;又有平远清秀的绵亘冈丘,如洞庭山、锡惠山等;还有漂如浮玉的水上孤绝,如普陀山、云台山等。真可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以借水景(或海景)而论,私家园林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通常只得采取静观水景。而寺庙园林则不然,由于它地处大自然,随时随地可见活水,所以有条件外借动观水景。
至于既借山景又借水景,更是寺庙竞相选址的对象。著名的泉州南天寺,它构筑与岱山之麓的山坡上,背山面水。
此外,“因时而借”,如“泰山日出”,九华山的“天台晓日”,普陀山的“茶山夙雾”,天童寺的“太白生云”,峨眉山的“天柱浮光”等,是外借日月星辰,风霜雨雾等的自然景观。“因物而借”,如杭州灵隐寺的“七里云松”,宁波天童寺的“深径回松”,杭州云栖寺的“云栖竹径”,莫干山石颐寺的“遍地修簧”,南京“栖霞红叶”等,都是外借当地的著名植物景观。
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寺庙园林是最懂得并最善于利用外借艺术的各种奥妙的。
5.3 复借——中国园林的第三次层次的借景艺术
5.3.1 含义:联合运用外借和内借艺术,既有母体园林内的各个子园之间的互借其景,又有母体园林的外借园外各类自然景色,达到“园内有园,园外有景”的多重观赏效果。显然,复借比起单纯的内借艺术和外借艺术来,是最高层次的借景艺术。
5.3.2 代表作 :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三潭印月虽然湖中有湖,却不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这是构园者充分运用内借艺术而产生的效果。两侧近处外借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远处外借两高峰的山景;南侧近处外借花港观鱼,远处外借玉皇山山景;北面近处外借湖心亭,远处外借平湖秋月、白堤、断桥诸景;更远处还可外借葛岭,保俶塔诸景。真可谓东南西北各个方位,无处不可借景。
承德避暑山庄。整个山庄可划分为正宫区、湖面区、平原区与山岭区四个景区,既各成独立景观单元,又相互勾连共借景观。而每个单元景观群中,各个景观之间,又相互内借。景点与景点之间,群景与群景间,小景区与小景区间,大景区与大景区间构成多层次、多空间、全方位的相互内借,再与大环境的山景、水景外借相结合,构成山庄的大园包中园、中园包小园小园包景点的多重复结构,使园内步移景换,无处不是景,随处景不同。
6. 借景对如今城市设计的指导意义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可弥补由于园内面积过小而造成的园内景色、景点贫乏、单调,使景观更有情趣。园址选择理想,加上园林规划设计科学,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比如电视塔、空中餐厅等都是理想的借景场所,而极目所望的景点便是最廉价而又最优美的“借景”了。
【参考文献】
[1] 章采烈. 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夏 惠 . 园林艺术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 百度百科.
2011.6.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