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走近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馈赠,寻找那天地浑融的和谐美。自然之美谧的清晨,旭日初升,植物的芬芳开始在空气中酝酿:自然之美,美在那温馨的日暮,夕阳西下,黄晕的暮色渐渐在天边蔓延;自然之美,美在那(mián),(péng)勃的绿意在大地延伸;自然之美,波光(lín lín),天光云影在水面倒映……身处绝美的自然之境,一霎时便可令人心旷神怡,神采(yì yì)。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mì 酝酿l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shà B.静谧bì 酝酿niàng 黄晕yūn 一霎时chà C.静谧bì 酝酿l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chà

D.静谧mì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一霎时shà

(2)上面语段中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正确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棉 蓬 鳞鳞 奕奕 B.绵 蓬 粼粼 奕奕 C.棉 篷 粼粼 弈弈 D.绵 篷 鳞鳞 弈弈

二、选择题

2. 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真是一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数理化每次都考满分不可救药啊! B.我和同桌讨论《朝花夕拾》中的故事情节,各抒己见,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C.北京冬奥会让这个寒假其乐融融,而近日的一场瑞雪,更令孩子们喜出望外。 D.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国家进步的希望。 B.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C.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D.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同学们拓宽了眼界,培养起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 B.“惠存”“垂念”“高寿”都是敬辞,“奉陪”“尊君”“见谅”都是谦辞。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15岁被称为“志学之年”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对应的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三、课内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弛担持刀 弛:卸下 C.顾野有麦场 顾:看

D.狼不敢前 前:前面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B.屠自后断其股 及其家穿井 C.而顷刻两毙 学而时习之

D.又数刀毙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目似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都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D.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都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机智战胜。

四、课外阅读

6.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进益:长进。③岁:年。④癖:毛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这篇文章对你的启发。

五、诗歌鉴赏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①嗾(sǒu):使,让。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通过写“山、水、霜”等得景物点出秋天明净清冷的特点。

B.第二句写出了山林中的树木的树叶在秋天变成深红、浅黄色,从颜色方面写出秋天给人的美好。

C.第三句“清入骨”,表现出刘禹锡最爱秋天的凉爽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头脑清醒、文思敏捷。

D.第四句表明中心:哪里比得上春色让人狂,表达了诗人爱春色胜过秋色的情感。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画面。

六、句子默写

8.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6)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7)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8)在《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次北固山下》中,诗人阐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自然理趣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

9. 请仿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使其形成一组排比句,注意上下文语意连贯。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_______,_______。

10. 句式变换:请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不改变句意)

原句:12月13日,是国家的公祭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 双重否定句:

八、名著阅读

11. 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1)《西游记》是①_______代作家②_______(人名)所著的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小说围绕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③_______、④_______等情节尤为精彩。

(2)《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无论是主人公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个性鲜明,令人难忘。请结合人物情节和性格特点 上联:

下联:沙和尚挑担牵马显稳重勤劳

(3)《西游记》这部作品,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历来文人对此评价甚多,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

源,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

请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故事情节,说说你对孙悟空“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九、现代文阅读

12.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再爬上我的心尖。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17日,有改动)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①_______②_______

(2)品析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

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划线句。

艳阳高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择去根须。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第①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

13. 以“童年时光”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