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独立学院 “90后’’大学 新生的适应能力浅析 张俊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 510990) 摘 要: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社会条件下, “90后”大学生新生群体存在对大学校园适应能力较弱的现象, 在独立学院此种现象尤为显著。这既不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大 学时光,又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增强“90后”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应从提高其对校园适应能力的方面着手。本文结合独 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特点,研究影响其适应能力的因素,并 提出相应的提高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 适应能力 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新生现状 “9O后的一代”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正面对的工作对 象,这一群体是21世纪国家的力量之源,希望之光。他们在相 对优越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长大,自信,个性独立张扬,思维 活跃,具有创新精神,但因缺乏足够的磨炼,导致适应能力较 弱.具体表现为价值观有所缺失,适应能力有所限制。 1.独立学院“90后”大学新生价值观缺失的主要表现方面。 (1)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化,主流价值取向不明确。 90后大学新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物资资源丰富,获取 国际上的思想热潮、文化动态、前沿信息较为便利,但同时会 出现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心旺盛,认识把握不准确,容易形 成“跟风”现象:在物质享受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理性,在物质 与精神、长远与当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上不够成熟;在 人生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较为个性化等问题出现。 (2)服务、奉献意识较为淡薄,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经验,没有亲身感 受劳苦大众的生活与精神压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些群体 中较为少见。同时,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各种新 鲜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较 为浮躁,享乐主义思想浓厚,凡事以自我为中 fl,,较少考虑他 人感受。 2.影响“90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社会适应力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主动顺 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个体与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关系 与平衡状态。社会由不同类型的人组成,而人又每时每刻受到 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人需要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社 会.如果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人,就 很难有充实有价值的人生。“90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在一定 情况下受到诸多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良好的社 会适应首先应从家庭教育中逐步建立起来。父母可以从孩子 的一举一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不良的行为习惯消失在 萌芽状态,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当这一行 为逐渐变为习惯之后,在孩子走向社会之后,这一能力在复杂 多变的人际交往中就会体现出来…。 (2)学校因素。 大学是一个集体,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需要独立 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因受家庭因素、性格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校园生活、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发 展情况都会受到个人适应力能力的影响。这些方面对于大一 新生.尤其是独立学院“90后”新生的适应力都存在很大的挑 战.不同程度的影响。 (3)自身性格因素。 自身性格因素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 系。自身因素也受到家庭背景、性格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家庭 因素方面.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家庭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发 展影响较大。 二、“90后”大学生新生适应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1.个性差异导致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当新生来到新环境后,有的学生自信心较强,与老师、学 生接触机会较多,锻炼的机会多,很快成为班级的核心人物, 他们的态度相应就更为积极。然而大学新生普遍缺乏交往的 主动性,半数以上的新生从不或极少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而与 异性交往的主动性更差,近四分之三的新生很少或从不主动 与异性交往.这些都对其个人发展不利。 2.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对新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进人大学后经济上更 独立.使得学期初、月初大手大脚,后来每顿两馒头的现象时 有发生。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家庭会集中更多 的人力、物力用于孩子的发展,为其营造更有利的教育和成长 环境.然而,衣、食、住、行基本都是父母包办,相对于城镇、农 村的非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欠缺,这也导致独生子女 的适应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弱。另外,独立学院存在部分家庭经 济相对困难的学生,面对身边的同学,经济上无法承担高消 费的他们极易自我封闭,造成人际隔膜,更难培养自信心,自 身心态调整存在困难,这对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产生较大的 阻碍。 3.对“平淡无奇”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新生对大学都是充满期待的。经过了军训的洗礼,正式开 始大学生活后,一切变得按部就班,与自己理想状态中的大学 生活出现不一致的时候.部分新生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容易 形成饮食习惯不当、懒惰散漫、作息无规律、上网冲浪、网络游 戏成瘾等不良嗜好。所有这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和生活 习惯中的问题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在我国高考录取制度下,部分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 己当初的选择,来到新的环境,怎样学好自己的专业,新生面 临着很大的挑战。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重新认识所学专业、明 确自身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一般此类指导开设时间 较晚,不利于新生及早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提高“90后”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途径 1.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 观与人生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型阶段, 大学生只有确立科学的“三观”,才能对社会、事业、友谊、恋 爱、职业选择等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树立积极乐观的态 度,提高应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心理障碍发 生的可能[2_。入学教育是培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入 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改变高中惯有的一些习惯和 观念,调整并重新构建有关大学的认知。只有充分了解,认识 171 2012-#-第36期考试周刊 中国传统 “J/\贝 【虫 论’’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 芳 (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 要:教育中重视学生作为“人”的作用,在中国有着 学》中说:“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渊源的历史。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重人思想发生了变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需要学习才能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 化.形成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教学要破除这种 化认为“道成而上,艺成而下”,道即知识,儒家的“道”指人 机械被动的教学形式.重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 道,文化历史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道家的“道”指天道.与 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然同义,是高深玄妙的抽象哲理和人生智慧。体现在教育 关键词:“人贵论”教学 现代教育改革 方面,不管人道还是天道,都强调人的思想和人格的完善,将 个人的发展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在这个强调个人日臻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 完善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发挥主观能动 为本”的思想,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主张通过个人 性进行学习,因而儒家主张“因材施教”,道家则把人摆在宇 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这 宙的中间。 种重视“人贵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 孔子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教学思想中无不 一、中国传统“人贵论”思想渊源 体现着“人”的内涵,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首次 “人贵论”承认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 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 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教育教学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 的不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教无类”打破了社会上 人这个过程中提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我国早在周代,就 层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指明了人人接受 有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并且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 教育的平等性和可能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善论”,提出了 象。到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其后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要“明人兽之别”,认为 三、传统教学中对“人”的丢失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其仁义等社会性。荀子认为人集 自汉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儒家一统的局面,国家加强了 中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因而是天下最宝贵的生命存在。 对教育的控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与儒家人世的思想相对立的是“无为”的道家思想。道家 的官员选拔制度,改变了之前“上品无寒门”的状况,成为社 以“道”为本体,要求人们尊重“道”所赋予的自然界万物的基 会下层人民进入统治阶层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 本权利。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 举制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其主 其中焉。”落脚点仍是“人”,主张天人合一,反对社会对人的本 要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的儒家文化,继承先秦时期“修身齐家 性的强制和压抑,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并认为个性淳 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重视以个人完美道德的形成达到社 朴和自由才是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世界,反对以人为的道德规 会的和谐。 范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本性。 直至现在,教育仍旧被看做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 二、“人贵论”的教育思想 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景观。小学升 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和群体 优质初中.初中升优质高中,高中升优质大学,一系列的升学 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学习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大 过程.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 大学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从而产生主动适应的 让学生从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与 行为。 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咨询、走 2.关注特殊类型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 访、团体辅导等,使新生更积极地融入集体。 行适应性教育。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个人性格因素或者社会 参考文献: 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产生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部分学生入 [1]方晓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学后所承受的压力相对其他同学会更加明显,教育工作者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需予以个别关注,针对不同情况做个别针对性辅导与跟踪 『2]王建新.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对策研 教育。 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3.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基础,深入细致地从学习、生活两方 [3]沈亚平,索海军.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 面开展新生适应性工作。 高等理科教育,2007,(1). 大学的学习特点、方式与新生有较大的区别,针对此变 『4]王钢.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西南大 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尤其是加强 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应对能力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同时应举办~些有新 [5]褚澄.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J].健康心 意、有创意的活动,例如团体心理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集 理学杂志,2000,8(5):520—521. 体活动.感受集体氛围,增强适应性与归属感。 f6]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 4.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 『J].中国硕博士论文库,2002. 识自我。 [7]顾红霞.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述评[J].卫生职业教育, 积极主动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很好地 2009,27(4):12—14.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