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组赛课教案及评课稿 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教会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猫吗?是的,猫讨人喜欢,很多家庭都养过猫。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 家也养过猫,下面,我们一起聆听郑振铎的散文中一段生动而感人的养猫故事。
2、考考你:读准字音
污涩 ( 怂恿( 婢女( 蜷伏( 惩戒( 怅然( 诅骂( 红棱 (
3、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自家养的第三只猫。
②自家养的这三只猫在 “ 我 ” 眼里各是怎样的一只猫?按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_____中看到一只_____的猫。 生答后,教师适当点拨: 如:
A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托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 去抢。 --------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第一只猫是宠物
分析:此时作者抓住猫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用朴素的语言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
B 、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 也不怕生人, 有时由树上越到墙上, 又跑到街上, 在那里晒太阳。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第 二只猫也是宠物
分析:这里似乎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小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神情 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分析: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于它不加注 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教师小结:作者能用朴实的语言把几只各不相同的猫描写得活灵活现,这可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啊!
4、探究课文内容,揣摩作者不同情感 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答后,教师明确:
第一次:我感到 “ 酸辛 ” 。(原因是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 “ 酸辛 ” ,可见这只猫在家中有一定的 地位,是只宠物。
第二次, 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 的证实, “ 我 ” 也 “ 怅然地,愤恨的 ” 。(“ 我 ” 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 第三次, 养猫的感情波动幅度最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
被咬死后, “ 我 ” 很愤怒,打了它之后, “ 我 ” 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 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 “ 我 ” 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指导朗读第 30段后加以分 析:我的良心受伤的原因是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关,它像针一样,时时刺痛我的心。这段心理 描写,抒发了愧疚自责之情。
5、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①同学们,你们当一回法官,用自己的慧眼去洞察一下 “ 我 ” 依据什么断定芙蓉鸟被这只猫咬死 的?
生 1:“ 我 ” 只根据猫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就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生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 “ 畏罪潜逃 ” 了。 生 3: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就以为是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②既然 “ 我 ” 断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那为什么 “ 我 ” 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 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于 “ 我 ” ,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 打它,它是被 “ 我 ” 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③ “ 我 ” 的主观臆断鸟是猫咬死事件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对待像猫一样弱小的人和物,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 辜的生命。
6、思维拓展
同学们,你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 了, “ 我 ” 会怎样想,怎样做?
7、教师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 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 曲折地表达了同情、 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是啊, “ 生 命是一条河,每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 ,只有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
8、作业
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 《家庭的故事》 板书: 猫 平等对待 ↓
尊重关爱 生命之美 弱小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评课人:杨小芝
今天,我听了我校肖小敏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 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 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 “ 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 ”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 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肖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 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 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 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观摩这节课,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酌的杰作。可见,肖老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 —— 作者及文体 简介 ——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 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 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这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领学生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 发音准确, 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 注意重音, 注意节拍, 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 有默读, 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肖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 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 题,如:1、富春江的水 “ 异 ” 在哪里?作者如何写 “ 奇山 ”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 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 章的 “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 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 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 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 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 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