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走进永嘉书院】
走进永嘉书院
同学们,你们去过永嘉书院吗?告诉你,它不是藏书、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这里走走。
说起桥,这边还真不少,而且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桥,比如形如弯月的月亮桥、鹅卵石铺筑的波浪桥,还有铁索桥,等等。
越过一座座桥,再往里边走,就可以看到美丽壮观的瀑布了,正如李白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你们知道吗?顺着这瀑布旁的小路上去,穿过隧道,还有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景点——那就是一线天。这里是弯弯曲曲的小路,而且很陡很陡,不过只要你顺着栏杆一直往上爬,就能到达山顶,这时候你回头往下看的话,下面的人就像蚂蚁一样小。
其实,永嘉书院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具有象征意义的书画院,还有儿童玩区,丛林穿越,走迷宫,等等,都是我们所喜欢玩的,
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我只想说,永嘉书院真的是个好地方! 谢谢!
【篇二:关于温州书院发展的研究】
关于温州书院发展的研究
摘要: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原为藏书和修书的机构。作为讲学制度的书院始于五代。当时地方官学如府、州、县学都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逐步凋零,作为私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两宋以来,特别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永嘉文风鼎盛,文运繁昌,“科甲簪缨,殊贯蝉联”,书院盛极一时,多数为当地知府、县令、名儒、士绅倡导或捐资创办。一般选择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地方构筑院舍,也有借用祠堂庙宇改建的。本文根据作者的有限认知,试对温州书院作一粗略介绍,谨供参考。本文根据作者的有限认知,试对温州书院作一粗略介绍,谨供参考。 关键字:温州 书院
一、 温州书院的发展历史
温州的书院至北宋时才初露端倪,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王开祖讲学于东山,是为温州有书院之始。此后,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建立书院,南宋周行己创办的浮沚书院,陈傅良创办的仙岩书院,办学时间较长,都培养了不少人才,在当时以及后世是很有影响的著名书院。由于永嘉学派学者通过书院以传授其学说而大办书院,因此温州的书院在南宋出现一个鼎盛时期。宋代浙江省书院48所,而温州有12所,占全省四分之一。
元初,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既不愿到元政府中做官,也不肯到元朝设立的官学中去讲学,甚至不愿他们的子弟在官办的学校中学习,隐居不仕,自办书院。元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在文教方面却采取比较缓和的政策,同意私人书院的设立,但加强控制,逐步使书院官学化。元代温州的书院,有建于南宋的永嘉书院,平阳州守周嗣德建立的迳川书院和交川书院。大德十一年(1307)叶在翁又创办碧山书院(今属文成县)。
明初书院处于停滞状况,到了明中叶孝宗弘治以后,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这一百多年间,书院才开始繁荣兴盛起来。温州府有弘治十三年(1500)郡守邓淮建立的鹿城书院,扩建的东山书院。永嘉县有弘治间知县林廷献建立的鸡鸣书院和王瓒读书处的芙蓉书院,嘉靖间侯一元于浮沚书院旧址建立环壁书院,张孚敬建立罗峰书院,以及年代无考的瓯江书院和南峰书院。乐清县、瑞安县、平阳县、泰顺县也都各有书院。
清初,书院也受到压制。顺治九年(1652)赦令:“不许别立书院,聚众结党。”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迫于形势,又出于笼络汉族士儒的需要,不得不取消禁令,明令各省设立书院,同时对书院作种种规定,进一步使书院官学化。 二、 较有影响的温州书院 1、东山书院
原为宋皇祐间(1049—1053)永嘉王开祖讲学之处,院址在华盖山麓。华盖山又名东山,故后世称为东山书院。明嘉靖十二年(1523)被飓风所毁,三十一年知府龚秉德重建,“门堂楼庑,焕然一新”、“旁封属邑有志向方者,不远数百里而来。”清朝年间又多次重修。 东山书院是温州府属的书院,生徒来自温州六县,以永嘉为多,入院受学者多经官府选拔,清嘉庆、道光间,永嘉陈舜咨、张梦璜,瑞安林从炯,泰顺董游都曾在此就学。 东山书院掌教列由官府聘请
名儒担任,不少由府学教授兼任。同治年间孙锵鸣曾主讲东山书院,温州府学教授陆汝钦、王执玉都曾掌教兼主东山书院。 2、中山书院
清乾隆年间,因东山书院“逼城墙而迫岩地,舍屋数椽,不足以容”,二十四年(1759)知府李琬更择地中山再兴筑中山书院,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完工,是府属官办的书院,规模比东山书院大得多,设有头门、二门,讲堂楼房七间曰精勤堂,其后楼房五间曰大雅堂,左楼房十间曰修道堂,后有厨房、夫役房十间,左右各有平房三间,院舍新颖,整齐宽敞,紧靠中山,凿池作三亭,长松偃盖,绕径阴森,环境幽美,整个书院占地十亩二分,院舍六
十多间,且具亭池之胜。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办为温州府学堂,三十二年(1904)后改名温州中学堂,是温州中学前身,今为实验中学校址。
乾隆年间孙希旦、道光年间林鹗、光绪年间永嘉教谕孙同元等人都曾兼理中山书院。 3、罗峰书院
在永嘉五都姚溪(今龙湾永强)。明嘉靖年间张孚敬在此讲学达20年之久,得相后,奉敕改建,改名贞义书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清废。
4、梅溪书院
为纪念王十朋而设,旧址在乐清县城东隅。宋乾道(1165—1175)间奉敕建王文忠祠于郭里弟,后祠毁。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潘璜废东后庙祀梅溪,并在两庑设塾。清雍正六年(1728)县令唐传鉎生将城西长春院改建梅溪书院,院舍中正栋立梅溪神主,旁两大房舍为藏经阁,前有回廊、大厅,门坊题曰梅溪王忠文公书院。左西为厨舍三间,左北为静修斋九间,其左为讲堂一所。嘉庆三年(1798)改建大门,八年知县倪本毅建文昌阁。同治元年(1862)重建,三年捐资复建,扩大规模,成为乐清县主要的官办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
张振夔、黄菊襟、朱味温先后在此讲学。民国初年利用该院院舍创办高等小学毕业生补习学校。 5、仙岩书院
在瑞安仙岩。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陈傅良创建。原为陈傅良读书处。淳熙年间,陈傅良辞官归里,主持仙岩书院,制订规约,授徒讲学,从游者几百人。绍熙二年(1191)理学家朱熹来仙岩访陈,手书“溪
山第一”、“东南邹鲁”。著名文人贾俨就是仙岩书院中学生,陈傅良的学生蔡幼学、曹叔远等曾主持过该书院,当时颇有影响。 6、会文书院
在平阳浦源,南雁荡山麓。北宋崇宁三年(1104)南湖薛氏盖竹四溪二林共建。书院原为北宋陈经邦、陈经正兄弟读书处,他在《会文阁中》中说:“阁告成,凿沼于其前,开圃于其侧,环山屏列于左右,带水绕于东西。”陈氏曾受业于理学家程颢、程颐之门,并将二程之学传入平阳,为平阳学统的创始人。南宋时,此处为陈氏曾孙辈肄业之所,朱熹曾来此讲学并题额。清光绪十年(1884),陈承绂于东洞废址重筑会文书院,重开讲学。至今书院仍完整保留,供人游览参观。 7、龙湖书院
在平阳西门外龙湖旁。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何子祥择地创建。正厅七间为大讲堂,名存款堂,后为掌教寝室,旁六间为学舍,可坐诸生24人,左楼小讲堂,名主敬堂,学舍八间,后联栏槛,左跨观澜河,设板桥,廊房为学舍三间,余四间为馆人住宿及厨灶厕所。讲堂、门舍、湖亭就地布置,环境幽美,院围墙三十余丈。延张南英为山长,生童若干人分为内外课,为清时平阳最大的官办书院。
8、罗阳书院
明嘉靖十一年(1532)泰顺县推官魏一恭、县令刘友德创建,院址设城隍庙南地轴山下。后毁,嘉靖四十年县令区益重修。院舍前后各三间。隆庆三年(1569)县令王克家又加开拓鼎新,初具规模。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杨文杰改建书院于赤砂之右。嘉庆间(1796—1820)董事津汝梅等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书院为泰顺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 三、温州书院办学成效及其特点 在书院办学热潮的推动下,继南宋之后,明代温州在科甲成就方面又出现了一个簪缨迭起、人才辈出的小高潮。明成化三年丁亥
(1467),温州知府邵铜《温州乡贡进士题名碑》云:“国朝列圣相承,涵濡煦育,造就之深,以是人才之出,彬彬济济。魁廷试则周旋,魁浙榜则陈 内、王道、陈耸,经魁则张文选、胡奥、章纶、吕洪。他如名登黄甲,官至宰辅者有之,登台宪任方岳者有之,可谓盛矣。”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温州共考取进士143名,
鼎甲4名,分别是文状元1名(正统三年戊午即1438年周旋),武状元1名(万历二十六年戊戌)。
参考文献:《温州文献丛书》 《中国历代书院学记》
【篇三:永嘉县部分地方文化资源与儿童教育】
地方文化资源与儿童教育
班级:20122112 学号:2012211217 姓名:王乐趣 永嘉县部分地方文化资源与儿童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地方文化资源完全可以被开发,与儿童教育相结合,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家乡的美好,不忘本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下面,我将从儿童教育的视角出发,介绍我的家乡的部分文化资源。我的家乡在温州市永嘉县,在浙江省的东南部丘陵地区。
一、 名不符实的永嘉书院
永嘉书院实际上没有书,而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 风景区的核心景区。那里风光秀美,融山、水、石、林、滩、瀑于一体,兼容了楠溪江所有的景致特征。溪床清澈宽阔,滩林蓊郁茂密,坡地梯级舒缓,奇峰巍峨峻秀,峡谷深邃通幽,植被层次分明。尤其是贯穿书院全境的七折瀑、一线天、仙人指路、海狮探月、观自在等自然景观,堪称大自然的神作。请欣赏图片:
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洛夫在其《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指出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儿童逐渐被钢筋水泥所包围,被电视网络所牵引,而失去了自然风景的陪伴。儿童的成长需要自然风景的滋润,因此,将亲近大自然与儿童教育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永嘉书院可以说是永嘉县乃至温州市的良好教育基地。而现在只是局部的,比如永嘉书院是第三季《爸爸去哪儿》的合作景区。永嘉书院如果能够定期向学生开放,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书院进行亲子游等。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清新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对于特殊景物,如“仙人指路”、“海狮探月”等,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中国儿童文明旅游的意识。从自己家乡的旅游开始,学会爱护公共物品和花草树木,不乱涂乱刻。
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
“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楠溪江两岸,山峦叠嶂,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虽然,现在有大量人口涌向城市,部分人闯出去创业等等,楠溪江两岸的梯田多数退耕还林。然而,永嘉茗岙的梯田千百年来得到农民的精心照料,完整留存了下来,成了追忆农耕文明的宝贵遗存。目前,在楠溪江茗岙,每年有“梯田开犁节”。如去年以“仙境茗岙、梦里老家”为主题,包括梯田开犁节开幕式、民俗风情展、墨舞比赛、 山歌对唱、田螺姑娘、水田拔河、浑水摸鱼、乡村斗牛赛等。将农耕文化的古老传统——开犁仪式发扬光大。
且不说开犁节的发展旅游的经济目的,如果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或者看开犁节的视频,孩子们必然对家乡的农耕文化会有更多的了解,而不仅仅享受于现代都市文明。而且让儿童真正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场景,真正懂得珍惜粮食。 三、 耕读文化“文房四宝”
永嘉的古村落群里有一个以“文房四宝”进行布局构思的村庄 ——苍坡村。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虽经近千年的历史沧桑,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且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针对村右的笔架山,铺砖石长街为“笔”,凿5米长的条石为“墨”,辟东西两方池为“砚”,垒卵石成方形的村墙,使村庄象征一张展开的“纸”。这是“耕读”思想在山村规划建设中的充分体现,是宋代社会文化的一大象征。 带领儿童观赏苍坡村,边观赏边了解村庄布局文化内涵,感受宋代的社会氛围。或者在课堂上专门辟一堂“走进苍坡,品味农耕”的主题课。这样让儿童无形中受到熏陶,被古人的好学精神所感染,激发学习的欲望。并励志练字,把书墨精神发扬光大。 四、“中国诗之岛”——江心屿
我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小岛屿——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它
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列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首。屿上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瓯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代名贤留有叹咏江心屿的著
名诗章近800篇。因而享有“中国诗之岛”之美誉。尤其是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温州古名永嘉),非常喜爱江心屿的秀媚景色,写下《登江中孤屿》的传世之作,其中有“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千古名句。后人特地建了“谢公亭”、“澄鲜楼”以资纪念。数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江心屿“十景”,如:春城烟雨,瓯江月色,孟楼潮韵,远浦归帆,沙汀渔火,塔院韵风,海眼泉香,翠微残照,海淀朝霞,罗浮雪影,更是留下众多古今 诗人的题咏。
我国自古是“诗的国度”,因此非常重视下一代对古诗的诵读。同样,我们应该将参观江心屿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地方课程来挖掘。将孩子们带到江心屿来上课,边游赏边讲解古诗,让儿童受到充分的文化熏陶,激发儿童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