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碰撞
作者:赵娜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各有其精髓,即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文化及社会的差异,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以其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不同的国家及其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也因此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汇成了两条源源不断的艺术长河,我们可以永远在其中汲取不同的艺术灵感及精神启迪。 关键词:中国绘画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碰撞;区别;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71-01
在当今世界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浪潮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绘画艺术冲撞十分猛烈,融合也逐渐加深。在彼此极力显示自我个性的同时又不断从对方那里吸取新的养料,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发展。西方绘画艺术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的过程,并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宗白华曾说过:“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情绪。”西方绘画要想在中国得到不断的发展必须注入中国的元素,要有本民族和这个时代的特色这样才能富有生命力才能发展。 “今天酝酿的新环境一定会产生新的艺术作品,就像过去的环境产生过去的作品一样。同样,未来的新环境还会产生未来的新的艺术品。” 一、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一)审美上的区别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审美上也不尽相同。在审美上不同的民族既有属于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又有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共性。无论中方还是西方都认为美是和谐的,这是中西方古典审美理想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时,中西方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体现心理上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则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和谐的把握。总之,中国的审美和谐是偏于内向心里的,而西方审美和谐是偏于外向物理的。 (二)绘画手法上的区别
中国绘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和对待自然态度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中西方绘画在色彩的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差异。西方绘画是表象的是非常写实的注重形体的刻画,而中国绘画是写意的注重对意境的表达。中国绘画强调内在的艺术韵味,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外在的形象与技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能从画面中读到很多的东西,在真正的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当中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二、西方绘画艺术理念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当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氛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深入人的精神心理之中的时候,作为这个时代的个人艺术,总是要自觉不自觉地发生某种变异,而这个变异又是整个艺术变迁的反应。”随着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绘画艺术的语言、理念等被逐渐引入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当中,使得中国绘画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画派和艺术风格。国画与油画本身是两个世界的产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因此中国早期的油画家后来多又回到了国画上来,还有些现代画家将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拿来中国使用并不断融合文化的差异进行不断创新。“在当下:在当代中国有抱负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家的理性思考中,发展自身传统又超越自身传统;接受西方影响又超越西方影响的新追求,正向着现代和谐美的精神维度延伸。”由于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在不断缩小,文化也会被逐渐融合,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总会找到一个新的闪光点,这一点不管是中国绘画艺术还是西方绘画艺术都是一样的。
三、中西绘画艺术上的结合
无论是中国绘画艺术还是西方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都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并且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中国绘画艺术强调内在的艺术韵味,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外在的形象与技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性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画的中西结合,并非没有可能,但前提结合是必须要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内涵及绘画发展的特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中国绘画中的中西结合,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才能真正达到本质上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不失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