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2)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 子何

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论语•八佾》

2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 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 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 “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论语•微子》)

1

5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论语•子张》)

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

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谓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 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论语•子罕》)

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述而》)

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卫灵公》)

6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论语•述而》)

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

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论语•雍也》)

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论语•雍也》)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2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论语•先进》)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 人也而有

斯疾也!”

(《论语•雍也》) 12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论语•先进》)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

谁为?”

(《论语•先进》)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为政》)

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论语•卫灵公》)

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曰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论语•子张》)

5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论语•子张》)

6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论语•卫灵公》)

7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

8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论语•子路》)

3

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论语•子罕》)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在家

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

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论语•颜渊》)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

(《论语•雍也》)

6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论语•述而》)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论语•泰伯》)

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4

(《论语•卫灵公》)

9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论语•里仁》)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论语•述而》)

2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

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5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 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论语•宪问》)

6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 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

(《论语•季氏》)

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论语•里仁》)

8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 勇而无

义为盗。”

(《论语•阳货》)

9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论语•述而》)

10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论语•为政》)

六、有教无类

1 子曰:“有教无类。”

5

(《论语•卫灵公》)

2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论语•雍也》)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论语•先进》)

4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 新令尹。

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而违之。至于他邦, 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 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论语•述而》)

6 子曰:“吾尝终曰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卫灵公》)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8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论语•先进》)

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③!

(《论语•学而》)

10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八佾》)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 学,民斯

为下矣!”

(《论语•季氏》)

6

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述而》)

3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论语•公冶长》)

4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 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论语•阳货》)

5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 亲,则民

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论语•泰伯》)

6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

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论语•学而》)

8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 短命死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论语•雍也》)

9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论语•宪问》)

10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曰,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 ,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论语•季氏》)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7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 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孟子•梁惠王上》)

2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 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 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

3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 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4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 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 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 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二、王何必曰利

1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

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8

(《孟子•梁惠王上》)

2 宋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 “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 见楚王说

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 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 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 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告子下》)

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 蹠之徒也。 欲知

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

(《孟子•尽心上》)

三、民为贵

1 孟子曰:“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

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 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2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 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3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其民,斯

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 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 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

(《孟子•离娄上》)

4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9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 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 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 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 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5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孟子•尽心上》)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1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他曰,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 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 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 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管籥之音,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 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 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

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麇鹿,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

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 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10

鹿攸伏;唐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 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梁惠王上》)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

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 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 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 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一游一豫, 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 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 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 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孟子•梁惠王下》)

五、人和

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 有礼

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 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 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 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 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

(《孟子•离娄下》)

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 者,皆反

11

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孟子•离娄上》)

4(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 四海,不

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 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 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 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曰病矣!予助苗长矣! ' 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孟子•公孙丑上》)

2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 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3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

12

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 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告子下》)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 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 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公孙丑上》)

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 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也。 ”

(《孟子•离娄下》)

4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孟子•尽心上》)

5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6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

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孟子•离娄上》)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 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 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 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 此

13

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 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 非知也;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 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 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 错其在己者, 而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 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 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曰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 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 则是虽并世起, 无伤也;上暗而政险, 则是虽无一至者, 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 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萝稼恶,籴贵 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 马相生,六畜作袄:夫是之谓人袄。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 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袄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 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 “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木 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曰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 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 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 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 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 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4

(《老子》第二章)

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 在道也,曰

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老子》第六十三章 )

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

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

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老子》第七十六章 )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一、无端崖之辞

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

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尝 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 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庄子•徐无鬼》)

2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

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 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 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 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 有恂目之志,

15

尔于中也殆矣夫! ''

(《庄子•田子方》)

3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

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 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4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 鱼。已而大

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 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 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 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庄子•外物》)

5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 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 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 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

(《庄子•列御寇》)

6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 “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 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 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③!'”

(《庄子•外物》)

7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 国中三

曰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过之,仰而视之

(《庄子•秋水》)

二、鹏之徙于南冥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 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 下。”许由曰:“子治天下, 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

16

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 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肩吾问于连叔曰: “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 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 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 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 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 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 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 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 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 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

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 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 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

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庄子•逍遥游》)

三、东海之大乐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喜,以天下

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 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 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 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 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禅, 三王之所争, 仁人之所忧, 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庄子•秋水》)

2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 然,可不

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

17

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

公子牟隐机大息, 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 ‘吾乐与! 出跳梁乎井斡之上,人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奸蟹与 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踌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人观 乎?,东海之鳖左足未人,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夫千里之远, 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 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 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 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逋逋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 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 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 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 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 又失其故行矣, 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 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秋水》)

四、尊生

1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 “以我为天子,犹之 可也。虽

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 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 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 方且治之, 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 “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曰衣皮毛,夏曰衣葛缔。春耕种, 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曰出而作,曰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 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于是去而人深山,莫知其处。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 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 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 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直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 皆重失之, 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庄子•让王》)

2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 后有枝,其

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 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18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 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祖梨橘柚果之属, 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 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人间世》)

五、恶乎往而不可

1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蚠: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 尻,孰知

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 子祀往问之。 曰:“伟哉夫造物者, 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曲偻发背, 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诊。其心闲而无事,跻?而鉴 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

子祀曰:“女恶之乎?” 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 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 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 “叱!避!无怛 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 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 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 ‘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 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 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成然寐,蘧然觉。

(《庄子•大宗师》)

2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妇人见之,

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 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 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 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 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 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 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 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

19

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 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人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 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曰以告闵子曰: “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

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 友而已矣!”

(《庄子•德充符》)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兼爱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 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 “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 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 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 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 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 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 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 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⑩?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⑩,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 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 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 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 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 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 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 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 则与此异!夫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 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 臣皆牂羊之裘, 韦以带剑, 练帛之冠, 人以见于君, 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 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 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

20

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 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 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 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 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 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 士不以为行故也。”

(《墨子•兼爱中》)

二、非攻

今有一人,人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 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人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人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 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 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人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 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 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 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 至大为不义攻国,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 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 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三、尚贤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 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 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 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 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⑩,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 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 ‘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 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⑩,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 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避远,然则我不 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 ‘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 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

21

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 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 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人,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 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 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 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 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 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 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 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 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墨子•尚贤上》)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1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害,而民悦

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 - 而伤害腹胃,民 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 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 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 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⑩。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 也,……先王

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 也。

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 “今裤何如?”夫曰: “象吾故裤。”妻子因毁 新,令如故裤。

22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 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 啜之,尽一

杯。文侯谓堵师赞曰: “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其子而食之, 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麂,使秦西巴持之归,其 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麂。答曰: “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 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 “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夫不忍麂,又且忍吾子乎?”故曰: “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 西巴以有罪益信。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 “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 ”其子因私 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 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韩非子•说林上》)

4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 “吾欲用兵, 谁可伐

者?”大夫关其思对曰: “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 “胡,兄弟之国也。子 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 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 则难也!

(《韩非子•说难》)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人,请问客。太宰曰: “吾已见孔子,则视 子犹蚤虱之

细者也。 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 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 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 “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 “越远,利以避 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 对曰:“ 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

23

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 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 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一: “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 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 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乃逐之。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 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 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 知天下不足也。

鲁人身善织屦, 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 国⑩,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 “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 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 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有妾二人, 其恶者贵, 美者贱。杨子问其故。 逆旅之父答曰: “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 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2 鳇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蝎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 皆为贲、

诸。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 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 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 “讼者奚说?”三虱曰: “争肥饶之地。”一虱 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 乃弗杀。

24

(《韩非子•说林下》)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