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一、西方经济学学科简介。

西方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斯密、李加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西方经济学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从方法上看,西方经济学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梁中方法。实证分析企图超脱于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效果,着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的步骤。定义----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明确的含义;这里的变量有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流量和存量;内生变量是一种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种在理论内影响其他变量而他本身则由理论外的因素来决定的变量;存量是通常在一定时点上才能有效测定的变量,流量是指通常在一定时期内才能有效测定的变量;假设----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结论,就象自然科学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事实上整个社会即使天然的实验室;假说----未经证明的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规范分析通过设定一些价值判断和好与坏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着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德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

171

国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史主义的产生---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史、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着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的《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我们学校2003级教学计划中,它是针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分期课和年课两种。期课主要是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课时为80课时,其中课堂教学时间为62课时,练习、讨论和实习时间为18课时。年课主要是理论经济学专业和应用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时为152学时,其中微观经济学80课时,宏观经济学为72课时。计划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为130学时,实习和其它时间为3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在本期教学中,除传统重点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上期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和本期开设的西方经济学分别属于不同体系,不可将这两门不同的学科混淆起来。2.着重讲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多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适当练习试题。3.理解图形。图形是本期教学难点。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懂得图形。图形并不要求死记,但必须看懂和理解。过去考试中的问答题基本没有涉及图形,而本期则可能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教材对学员进行训练,要求学员掌握最基本的图形,会识图,绘图。4.重视计算题。近年考

172

试计算题的出错率很高,一些常考的较简单的计算题,如需求弹性的计算,也常出现错误。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和期末复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5.重视运用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本期特别强调原理的运用,要求学员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分析题例附后。

173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简要介绍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在 2003 级教学计划中,它是作为经济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来开设的。课程总学时为 80 学时,其中 , 面授 62 学时 , 习题和讨论 18 学时,学分为 4 分。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呢。它是人类的经济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与市场经济国家交流对话的共同语言,它是解释人类经济活动最有力的方法和工具之一,它是人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的行为指南。

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作为经济类的基础课来设置的,是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在本期教学中,除传统重点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上期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和本期开设的西方经济学分别属于不同体系,不可将这两门不同的学科混淆起来。

2. 着重讲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多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适当练习试题。

3. 理解图形。图形是本期教学难点。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懂得图形。图形并不要求死记,但必须看懂和理解。过去考试中的问答题基本没有涉及图形,而本期则可能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教材对学员进行训练,要求学员掌握最基本的图形,会识图,绘图。

4. 重视计算题。近年考试计算题的出错率很高,一些常考的较简单的计算题,如需求弹性的计算,也常出现错误。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和期末复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 .重视运用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本期特别强调原理的运用,要求学员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分析题例附后。

主要参考资料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和《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年版

2 、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版

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74

4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各章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

第一讲 稀缺资源与经济学 一节、经济资源稀缺性 一、经济资源的类型

1 、劳动和土地(包括矿产资源) 2 、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生产工具)

3 、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的管理、创新和冒险才能) 4 、技术和信息 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马斯洛的心理学和《解人颐》 • 资源及其产品是有限的 3 、非零价格(反映稀缺性) 三 、稀缺性与价格

1、产品——价格(产品的价格

2、劳动——工资或工资率(劳动的价格) • 土地——地租或租金率(土地的价格) • 资本——利息或利息率(资本的价格)

• 企业家才能——利润或利润率(企业家才能的价格)

二节、理性经济人假定 一、自利与互利

1 、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2 、自利(利己)与自愿

3 、自利与行为约束(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 4 、自利损人和自利利他 二、利益极大化

1 、消费者的幸福极大化或效用极大化 2 、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或亏损极小化 3 、用既定成本生产最大的产量 4 、生产既定产量耗费的成本最小 三、理性经济人假定的运用 •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经济人

175

• 管理学上的经济人 • 谈判学上的经济人 • 侦察学上的经济人 • 生活中的经济人

四、自由交换与双赢(互利互惠) • 绝对优势原理 • 比较优势原理 • 动态比较优势 三节、市场经济活动 一、市场经济网络 二、经济契约和交易成本 • 经济契约的含义 • 交易成本及其内容 • 制度与交易成本的变化 三、 家庭、厂商和政府 1、个人契约与家庭 2、经济契约和厂商

3、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四、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1、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 2、劳动市场和经理市场 3、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

五、经济决策与激励 • 主要的经济选择

176

• 选择的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 • 生产可能性边界 • 激励与选择

四节 经济分析与经济模型 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是什么? 2、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

3、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4、边际分析:最优分析与增量分析(微量分析) 二、经济模型及其建立 1 、经济模型的含义 2 、经济模型的建立步骤 3 、经济模型的作用 4 、经济模型的局限性 三、经济图形

1、经济图形:坐标与斜率、直线与曲线 2、经济图形: 凸向原点或凹向原点 3 、经济图形:向下凸出和向上凸出 4 、经济图形:切线斜率、射线斜率和面积 四、经济函数 1. 总量函数 2. 平均量函数 3. 边际量函数

第二讲 基本经济模型:竞争市场 与市场有效 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假定 1 众多的买主和卖主 2 产品同质 3 信息充分 4 资源自由流动 二节 竞争性市场的需求 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1、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商品组合与消费者偏好 •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图式

177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2、消费者约束和预算线 • 价格、收入与消费组合 • 预算线的方程与斜率 • 预算线的旋转和平移 • 预算线的图式及其建立 3、消费者均衡及其实现 • 消费者均衡的涵义 • 消费者均衡的图式

•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 消费者均衡的运动与价格消费曲线 4 、消费者均衡分析方法的运用 • 你选用139手还是选用136

• 政府的住房支持政策比较:货币补贴的优越性 • 劳动供给决策 • 资本供给决策

• 厂商的要素组合分析:最佳要素组合原则 二、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1、个人需求和消费者剩余 • 个人需求量及其决定 • 需求价格及其决定

个人需求(个人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 : 从价格效应得出个人需求 • 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和意义 • 消费者剩余的图式 • 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因素

2、市场需求及其运动

178

• 市场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 • 市场需求 和 市场需求曲线

• 市场需求定理:市场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 市场需求的运动:影响因素及其运动表现 3、需求弹性及其运用 • 需求弹性的定义、分类 • 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 需求弹性与企业销售收入

• 需求弹性应用举例: “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卡特总统的错误”;“怀特校长的困境”

二节 竞争性市场的供给 一 、 竞争性厂商的产出决策 1、竞争性厂商的成本

• 要素和成本:固定要素和变动要素;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

•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短期成本关系:主要类型、基本变化趋势、主要关系、原因解释

• 规模报酬变动的一般趋势和长期成本关系图:主要类型、基本变化趋势、主要关系、原因解释

2、竞争性厂商的收益

• 厂商的生产与收益: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 收益与厂商面临的需求与收益 • 竞争性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 竞争性厂商的收益曲线 3、竞争性厂商的产量决定 • 利润和利润极大化原则: P=MC • 停止生产点与厂商的短期均衡 • 竞争性厂商的长期均衡 • 竞争性厂商的效率评价

179

二 厂商供给和市场供给 1、厂商供给和生产者剩余 • 厂商供给量及其决定 • 供给价格及其决定

• 厂商供给(厂商的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从厂商的产出决策看厂商供给

• 生产者剩余的含义和经济意义 • 生产者剩余的图式 生产者剩余的影响因素 2、市场供给及其变化 • 市场供给量及其影响因素 • 市场供给和市场供给曲线

• 市场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供给价格负相关 • 市场供给的运动:影响因素和运动表现 3 、供给弹性及其影响 • 供给弹性的定义 • 供给弹性的主要分类 • 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 供给弹性的应用举例

三节 竞争性市场的均衡 一、市场供求均衡 • 供求均衡的涵义 • 供求均衡的图式

180

3、供求均衡的基本模型 • 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二、供求均衡的实现 1、从市场短缺到市场均衡 2、从市场过剩到市场均衡 3、实现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三、供求均衡的运动 1、需求变化与均衡的运动 2、供给变化与均衡的运动 3、供求定理或供求法则

四、 供求均衡与价格管理 1、 间接税的最后分摊 • 直接税和间接税

• 间接税与市场供给的变化 • 间接税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 间接税在供求双方的分配 • 供求弹性与税收负担的分摊 2、支持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 • 支持价格及其实际例子 • 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图式 • 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利 • 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的弊

181

3、限制价格和城市房租 • 限制价格及其图式 • 实行限制价格的利 • 实行限制价格的弊

• 城市房租控制分析:巴黎最后的房东 五、一般均衡与与经济效率 1、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原则 • 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 帕累托改进和 • 帕累托最优 • 卡尔多补偿原则 2、市场均衡与经济福利 • 市场均衡与消费者剩余 • 市场均衡与生产者剩余 • 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最大 • 市场均衡与帕累托最优

第三讲 基本模型的微观扩展:市场失灵与微观规制 一节、基本模型扩展的原因和思路 一、扩展原因: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 1 、 市场失灵的含义 2、市场失灵的表现 3、市场失灵的原因总论

• 市场失灵的解决思路:政府干预? 二、扩展思路:直面现实,放松假定 • 存在垄断下的市场效率 • 存在外部性下的市场效率 • 涉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效率 • 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效率

二节 市场垄断和市场失灵 一、 垄断及其主要成因 1、垄断和市场进入壁垒 2、自然或规模的限制 3、行政或法律的限制

182

4、关键性要素的限制 5、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厂商均衡 1、完全垄断的特征 2、垄断厂商的需求与收益 3、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MR=MC 4、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MR=MC 三、价格歧视或价格差别 1、价格歧视的定义:一物多价

2、价格歧视的类型: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3 、 价格歧视的实施条件:市场存在垄断力、需求弹性有差异、市场有效割(能防止人们套利)

4、“超值美味自己配”—肯德基的营销之道 四、寡头均衡与博弈论 • 寡头市场的特征 • 古诺模型及其扩展

• 博弈的基本要素:博弈方、策略和策略空间、得益、博弈信息、博弈次序

• 博弈的均衡:占优均衡、 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完美贝叶斯均衡

• 静态博弈(策略选择): 囚犯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 • 混合博弈(概率分布):性别博弈、制式博弈、猜硬币、守卫与小偷博弈、“石头、剪刀、布”

7 、重复博弈:无限重复博弈、确定次数的有限重复博弈和不确定次数的重复博弈

8 、动态博弈(承诺、威胁和可信性):市场进入博弈、恋爱博弈、开金矿博弈

五、市场垄断的成本或代价 1、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2、无法实现有效率的生产 3、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 • 滋生腐败和寻租 六、反垄断法及其实施 1、反垄断法法案的历史 2、反垄断法的诉讼历史

183

3、联邦法院的判决历史 • 反垄断法的新方法

三节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一、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

1、先从“一枝红杏出墙来”说起: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2、再说“公共场合吸烟”: 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3、外部性的分类: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二、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1、外部经济与资源投入不足 2、外部不经济与资源投入过多 3、外部性与社会福利净损失 三、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思路 1、总的思路:外部性内部化 2、政府征税和提供补贴 3、合并和势力范围扩张

4、通过产权明晰和产权交换:科斯定理 四节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一、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1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 搭便车 ) 2、竞争性与非竞争性(零价格) 3、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4 、 从生到死的陪伴 — 公共物品 二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效率 1、外部经济使投入和产出不足

184

2、非排他性(搭便车)与供给低效率 3、非竞争性(零价格)与供给低效率 三、提供公共物品的思路 1、价格和征税权 2、政府生产和政府提供 3、私人生产和政府提供 4 、私人生产和政府管理 五节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一、 信息有多么重要 1、 从“王婆卖瓜”看 信息 2、从“囚徒困境”看信息

3 、从 2000 年的“ 3 。 15 ”(明明白白消费)看信息 4 、从信息市场的尴尬看信息 二、信息不对称及其表现

1 、信息不对称及其类型:隐藏知识和隐藏行动 2 、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3、要素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4 、婚姻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5 、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三 、隐藏知识与逆向选择 1、完全信息与优胜劣汰 2、逆向选择及其过程 3、市场稀薄和低效率 4、市场信号和信号甄别 四、隐藏行动和道德风险 1、所有者—代理人问题 2、激励问题和道德风险 3、道德风险与市场交易障碍 4、有效激励的基本思路

六节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市场边界与政府边界

1、中国西部论坛:“市场与政府” 2、市场的有效作用区域 3、政府的有效作用区域

185

4、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公共区域

5、除市场和政府,道德是第三只手吗? 二、投票制度和投票悖论 1、一致同意制及其特点 2、多数票制及其特点 3、投票悖论或周期多数现象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和政府失败 1、公共选择的主要内容 2、政府动机与选民制约 3、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第四讲 基本经济模型的再扩展:经济稳定增长与宏观政策 一节 对竞争模型再扩展的原因与思路 一、微观模型所及的主要变量 1 、需求价格和需求量 2 、供给价格和供给量 3 、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量 4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二、微观模型所及的主要问题 1 、消费者的资源优化配置 2 、厂商的资源优化配置 3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 、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微观模型所及的主要目标 1 、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 2 、厂商的利润极大化 3 、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4 、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 四、基本模型微观扩展的不足 1 、没有研究经济总量的运行 2 、没有关心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3 、没有关注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4 、没有研究宏观经济环境(政策) 五、模型再扩展的基本思路

186

• 由市场均衡分析扩展到总供求均衡分析 • 由经济效率扩展到经济增长 • 由经济效率扩展到经济稳定 • 由微观规制扩展到宏观政策 二节、 总支出及其决定 一、消费、储蓄及其决定

1、总消费及其影响因素:个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储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其他因素

2、消费函数: C=Ca+b*Yd 或 C=Ca+b*(Y-T)

3、储蓄函数: S=-Ca+(1-b)*Yd 或 S=-Ca+(1-b)(Y-T) 二、投资决策和投资函数 1、投资和投资决策 2、投资与利息率 3、投资函数: I=Ia-d*r 三、政府收支及其决定 1、政府税收及其决定: T=Ta 2、政府购买及其决定: G=Ga

3、财政盈余 ( T-G>0 ) 和财政赤字 (T-G<0) 四、净出口及其决定 1 、出口及其决定 :X=Xa

2 、进口及其决定 ::M=Ma+m*Y+n*r 3 、贸易顺差与逆差

4 、净出口函数: NX=Xa-Ma-m*Y-n*r 三节、货币供求与利率决定 一 、 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

1、货币的主要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 2、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狭义货币 M1 和广义货币

3、货币创造的两变量:准备率或准备金—存款比( i )、基础货币 (B) 4、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

5、货币供给函数 M s =M (由金融制度决定) 二、货币需求和流动性 陷阱 1、资产和资产选择 2、货币需求与流动偏好

3、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价格、利率和产出

187

4、货币需求函数 :L= ( k*Y-h*r ) *P 三、 均衡利率的决定和变动(不考虑收入) 1、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 2、均衡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3、均衡利率的变动 四节、简单收入决定理论 一、简单收入模型的假定 1 、价格既定 2 、不考虑货币市场

3 、除消费外的其他收支均为外生变量 二、 均衡产出的决定与变动 1 、产品市场均衡的含义 2 、均衡收入及其决定:

3 、均衡收入的变动:

三、乘数原理和储蓄悖论 1、乘数及乘数原理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政府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原理 3、贸易乘数 4 、乘数的决定因素 5 、节俭是非论

五节、扩大的收入决定模型 一、扩大收入模型的假定 1 、价格既定

2 、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 3 、政府购买为外生变量 二、 IS 曲线及其运动 1 、 IS 曲线的定义与模型:

188

2 、 IS 曲线的图式及理解 3 、 IS 曲线的斜率及其意义

4 、 IS 曲线的运动及其影响因素: 私人因素 (C a 、 Ia )、财政政策因素( Ga 、 Ta )

三、 LM 曲线及其运动 1 、 LM 曲线的定义和模型:

2 、 LM 曲线的图式及理解 3 、 LM 曲线的斜率及其意义

4 、 LM 曲线的运动及其影响因素:M s (货币政策因素)四、 IS—LM 模型

1、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依存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3 、 IS 曲线移动与收入和利率变动 4 、 LM 曲线移动与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六节、总供求均衡模型 一、总需求及其决定 1、总需求曲线AD的定义

2、总需求曲线AD的方程: Y = Y a + μ /P 3 、总需求曲线的图形 4 、总需求曲线的经济解释

5 、 IS 曲线与总需求曲线AD的运动:AD随IS同向运动 6 、 LM 曲线与总需求曲线AD的运动:AD随LM同向运动 二、总供给及其决定 1 、总供给的含义 2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3 、短期总供给曲线 4 、长期总供给曲线

3 、总供求均衡与收入和价格决定 1 、总供求均衡的含义 2 、总供求均衡模型的内容 3 、总供求均衡的图形

4 、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189

、P、L 5 、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七节、宏观经济政策 • 经济冲击与反应 1 、对需求的冲击

2 、对供给的冲击或价格冲击 3 、需求冲击与价格冲击的结合 4 对冲击的反应 二、宏观财政政策 1 、宏观财政政策的含义 2 、宏观财政政策手段 3 、宏观财政政策作用机制 4 、宏观财政政策类型 5 、宏观财政政策局限性 三、宏观货币政策 1 、宏观货币政策的含义 2 、宏观货币政策的手段 3 、宏观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4 、宏观货币政策的类型 • 宏观货币政策特点 四、宏观增长政策 1、促进储蓄的因素 2、促进投资的因素 3、增加人力资本的因素 4、促进技术变革的因素 5、改善经济环境的因素

190

西方经济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国外教材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和《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国内教材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 3、黎旨远《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

4、杨伯华等《西方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国外主要刊物

1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国经济评论 美 2 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 英 3 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 美

4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杂志 美 5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 美 6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文献杂志 美

7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杂志 瑞士 8 The Economic quarterly 经济学杂志 英

9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 英

10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美 11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计量经济学杂志 瑞士 12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理论杂志 美

13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布鲁鑫斯经济活动论文集 美 14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货币经济学杂志 荷兰 15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法学与经济学杂志 美

16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国际经济学杂志 荷兰 17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国际经济评论 美

18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杂志 荷兰 19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经济史杂志 英 20 Economics letters 经济学快报 瑞士 21 Economic inquiry 经济探究 美

22 Oxford economic papers 牛津经济论文集 英

23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剑桥经济学杂志 英

191

24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国际货币与金融杂志 英 25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美

26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风险与不确定性杂志 荷兰 27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比较经济学杂志 美 28 Econometric theory 计量经济学理论 英

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国际博弈理论杂志 德 30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苏格兰政治经济学杂志 英 economy

31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世界经济评论 德

32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 德

四、国内主要刊物 1、《中国社会科学》 2、《经济研究》 3、《经济学家》 4、《经济学动态》 5、《改革》

6、《世界经济》

7、《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经济日报》 10、《财经科学》 11、《经济科学》 12、《经济评论》

1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4、《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16、《经济研究参考》 17、《财经研究》

18、《南开经济研究》 19、《中国经济问题》 20、《宏观经济》

21、《财经问题研究》 22、《当代经济科学》 23、《当代财经》

24、《国际经济评论》

25、《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6、《战略与管理》 27、《学习与探索》 28、《江苏社会科学》 29、《社会科学战线》 30、《江海学刊》

31、《社会科学研究》 32、《学术研究》

192

33、《北京社会科学》 34、《社会科学》 35、《江汉论坛》 36、《浙江学刊》 37、《探索与争鸣》 38、《求索》

39、《社会科学辑刊》 40、《天津社会科学》 41、《研究与发展管理》

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