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 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悠闲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