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一节 模型教学设计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一节 模型
【教材版本】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入手点,以模型的学习为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模型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实现方法的迁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苏教版教材中属于第七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是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其内容也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方法。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过程,实现方案到产品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在第一节中专门设置了“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一小节,强调了模型方法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这里,模型不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模型,它还被赋予了思想方法的内涵。
本节课从模型的概念入手,使学生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教材中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数量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教材处理时补充了部分模型案例,变更了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体验了发现、明确问题和方案构思、呈现,应当顺理成章的进入模型活原型的制作环节,但大量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的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正在减弱时期,如何恢复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模型的学习中感悟出来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等问题,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
2)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模型及其功能的认识过程体会动手“做”的重要性,加强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实现方法的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2、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难点:
如何从模型的学习中体悟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的延伸,让学生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思路】
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的模型的功能,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汽车的设计制作过程为载体,分析模型在构思、试验、改进和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
一、原型与模型
1、原型
【设问】 那什么是原型呢?
原型(prototype)通常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讲解】
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开发一款新汽车的车型时其美学的创造性要受到安全、人机工程学、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约,建立产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对这些方面作出较好的评价。一般来说原型有两方面的作用。